足踏三洲心系全球:王召民的應對氣候變化攻堅戰(zhàn)
他從初中時代就是不折不扣的“學神”,長期占據(jù)全年級第一的寶座,高中僅讀一年就考上了南京大學氣象系;他曾遠赴加拿大和英國,獨自開發(fā)了中間復雜程度地球系統(tǒng)模式,后來成為國際著名的麥吉爾古氣候模式;他還是第一個被邀請在四年一次的IUGG(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聯(lián)合會)大會上作有關南大洋環(huán)流和氣候變化報告的華人。
四年前,他選擇重歸祖國,矢志推動中國的大氣-海洋-冰模型研究和氣候變化研究,特別是在國內仍處起步階段的極地氣候系統(tǒng)變化與全球變化研究。短短四年,他的研究碩果累累。
他是同事眼中“謙虛嚴謹、正直熱情”的優(yōu)秀合作者,他是學生眼中“研究‘高大上’,為人‘接地氣’”的 “長輩式”
老師,他也是教學樓下保安和食堂大叔眼中風趣幽默、“愛笑愛聊天”的好朋友。
他就是我校海洋科學學院教授、極地氣候系統(tǒng)與全球變化實驗室主任王召民。
從“學神”到“男神”:一顆榮辱不驚的平常心童年時的王召民并沒有展現(xiàn)出“學神”的特質,他和所有調皮的男孩一樣,每天只變著花樣想“怎么玩”,不到生火做飯的炊煙裊裊升起、家長呼喚的聲音此起彼伏,他就不肯回家。
雖然很難將這個儒雅的學者和當年那個頑皮的男孩聯(lián)系在一起,但在王召民看來,學會“如何玩”是人生寶貴的財富,因為“主動參與教會我們創(chuàng)新?!?br> 帶著“該玩的時候好好玩,該學的時候好好學”的心態(tài),高一那年,王召民就被南京大學氣象系錄取,而彼時,他甚至都不知道氣象系要學些什么。不過,“學一行、愛一行”,四年后,王召民在中國氣象學界元老黃士松教授的門下做研究生,畢業(yè)那年被評為南大優(yōu)秀研究生,并留校任教。
一切似乎都在朝著預定好的軌道行駛,但知之愈深,就愈感“內存”不足。1995年,王召民來到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大氣海洋科學系讀書。由于種種原因,已有多年教書經(jīng)驗的王召民還得修讀碩士課程。可他并不灰心,認真學習每一門課;班上的“老外”同學碰到問題,一般不去麻煩教授,都來請教他,這讓他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為以后的研究打下更為扎實的基礎。一個學期之后,由于成績優(yōu)異,系主任主動找到了王召民,幫他辦好了轉讀博士的手續(xù),這種“優(yōu)待”其時是非常少見的。
博士期間,王召民師從加拿大皇家科學院主席、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xié)會前主席、被譽為麥吉爾大學歷史上最杰出的三位教授之一的LawrenceMysak院士,主要開展古代氣候方面的研究。畢業(yè)時,王召民開發(fā)了一個中間復雜程度地球系統(tǒng)模式,后來成為國際著名的麥吉爾古氣候模式。這個模式幾乎由王召民獨自一人開發(fā),這樣的研究非常罕見。對此,世界著名氣候學家、前歐洲地球科學聯(lián)合會主席A.Berger教授表示:“歸功于王召民的貢獻,麥吉爾大學的地球系統(tǒng)模式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在麥吉爾大學學習期間,王召民還獲得麥吉爾大學北京紀念獎,2次獲得麥吉爾大學獎勵最優(yōu)秀研究生的MajorFellowship,博士畢業(yè)時獲得杰出畢業(yè)生獎和麥吉爾大學MaxDunbar海洋獎;2000年,他獲得了加拿大氣象海洋學會頒發(fā)的最佳博士論文獎;2003年,他還獲得了日本海洋學會頒發(fā)的日高獎 。
關于王召民的“學神”歷史,他的學生林霞捂著嘴笑,“不知道王老師曾是‘學神’,但他是我們心目中的‘男神’?!?br> 林霞舉了個例子。去年1月初,雪龍?zhí)柋焕蠘O事件引起廣泛關注,王召民迅速反應,帶領團隊研究了與雪龍?zhí)柋焕в嘘P的南極海冰快速增長機理,僅僅5個月之后,該項研究成果就發(fā)表在了《NatureScientificReports》上,“王老師研究的都是氣候學中非常艱深的部分,他的學術眼界和思維、敏感性和行動力都讓我們敬佩不已。”林霞說。
除此之外,同學們還景仰王召民的謙謙君子之風:“有時候在教室門口遇見,王老師總是自己開門,讓學生們先走;碰到文德樓下的保安大叔,他會和他們熱情地聊天;對于經(jīng)濟上有困難的學生,他從來都不吝資助?!贝蠹覍ν跽倜駱酥拘缘摹熬聘C笑容”也倍感親切,與學生交流時,“比起要求,他更談期待”。
“人知道的越多,發(fā)現(xiàn)不知道的就越多”,這是王召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是他能數(shù)十年如一日不斷追求突破、潛心氣候研究的原動力,或許也是他被同學們稱為“男神”的最佳注腳。
從模式到極地:一顆懷揣天下的好奇心談到氣候、極地、海洋等問題,王召民總是滔滔不絕、縱論古今,且深入淺出、生動有趣,似乎試圖讓每一個聆聽者都愛上“全球氣候變化”這一門深奧的學問。事實上,不論是上一個十年潛心研究的地球系統(tǒng)模式,還是這一個十年沉醉其中的極地氣候系統(tǒng),王召民的研究始終圍繞著全球氣候變化展開。他將這廣泛的研究興趣、對真理不懈的追求歸結為“一個科學研究者的好奇心”。
帶著這顆懷揣天下的“好奇心”,王召民于1996年開始研究地球系統(tǒng)模式。地球系統(tǒng)模式是人類認識地球氣候系統(tǒng)演變規(guī)律和預測其未來變化不可替代的工具,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都投入大量精力開發(fā)先進的地球系統(tǒng)模式,是氣候研究中的難點之一。在加拿大,王召民利用自己開發(fā)的麥吉爾氣候模式,研究了大冰期觸發(fā)階段陸地冰快速生長的機理、大西洋海洋環(huán)流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非線性響應、大西洋經(jīng)向翻轉環(huán)流的穩(wěn)定性與氣候變化的關系等等,并在包括《Paleoceanography》在內的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fā)表了20余篇論文。
眾多專家對該模式高度評價,但天性愛挑戰(zhàn)的王召民并不滿足于現(xiàn)狀,認為 “氣候變化領域還有很多有待挖掘,自己的學術生涯也還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2005年,英國南極調查局向王召民拋出了橄欖枝,他選擇來到英國,成為該局的終身研究員。
在英國南極局工作期間,王召民把研究重心轉移到到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極具挑戰(zhàn)的前沿領域———極地氣候系統(tǒng)變化與全球變化相互作用。之前的研究讓王召民充分認識到極地氣候系統(tǒng)在全球變化中的重要作用,也認識到極地氣候系統(tǒng)數(shù)值模擬是人類在理解全球變化方面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
隨后的十年里,王召民研究了復雜的耦合氣候模式,分析最新極地氣候系統(tǒng)觀測結果來理解極地大氣-海洋-冰復雜的動力學和熱力學過程以及與全球變化的關系,并發(fā)表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南半球西風帶對全球變暖和南極臭氧洞的響應、南大洋繞極流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南半球亞極地環(huán)流的空間結構和變化機制、南大洋中尺度渦旋在南大洋環(huán)流變化中的關鍵作用等。由于在南半球氣候系統(tǒng)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2011年,王召民還在四年舉行一次的IUGG大會上做特邀報告,成為第一個在IUGG上被邀請作有關南大洋環(huán)流和氣候變化報告的華人。
從海外到祖國:一顆拳拳報國的赤子心和許多留洋科學家一樣,王召民一直懷有“學成報國”的理想。2011年,他再次做了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決定:在海外學習、生活16年后,他選擇重歸祖國,全身心投入到中國的地球系統(tǒng)模式研究、極地氣候系統(tǒng)變化與全球變化的研究中,旨在助力我國開發(fā)遠洋漁業(yè)和其它海洋資源,發(fā)展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的全球大洋和深海海洋環(huán)流模式及地球系統(tǒng)模式,并對研究我國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事件產生幫助。
中國研究極地氣候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多,我校在幾年前也只有零散的相關研究。但王召民認為,我校在大氣科學和動力學等方面具有國內領先優(yōu)勢,能對研究極地和全球氣候起到重要支撐,再加上朋友同學的推薦,2012年,他選擇加盟我校,并于同年成為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評審專家。來校后,王召民迅速適應了“水土”,于2013年牽頭成立了極地氣候系統(tǒng)與全球變化實驗室(http://web2.nuist.edu.cn/jdqx/sy/index.html),同時參與了NuistMod鄄el的研發(fā)。短短幾年,實驗室不僅在《NatureScientificReports》等刊物上發(fā)表多篇高水平論文,還作為第二大參與單位承擔了科技部973項目,獲得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資助。
除了科學研究外,王召民還將人才培養(yǎng)看做是回國后的主要任務之一。成立實驗室之后,不少青年教師慕名前來,希望能在團隊里有所精進。而對于培養(yǎng)學生,王召民也有自己的育人觀:“學生的發(fā)展不能求全,應當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質因材施教,中國目前最需要的是有特色、有專長的人才。”
王召民的導師教給他許多知識,但他最感激的,是導師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大量和世界一流專家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開拓視野,建立學術人脈。王召民繼承了這一理念,來學校后,他經(jīng)常組織學術交流活動,先后邀請了牛津大學的DavidMarshall教授、國際氣象和大氣科學聯(lián)合會主席JohnTurner教授等科學家訪問實驗室,今年還將博士生送到英國與國際一流專家開展合作研究;2013年,王召民舉辦了我國第一個極地氣候-生態(tài)系統(tǒng)與全球變化國際研討會。會議期間,他積極鼓勵學生們向“大?!碧釂?,學生聽到他最多的話就是“不要畏懼任何學術權威”“問題再蠢,只要敢提出,就會有所助益”。除了“請進來”,王召民還經(jīng)常要求大家“走出去”,去年底,他就帶領實驗室成員出席“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所有參會者都做了學術報告或者墻報展示,展示了我校相關科研成果,師生們從中獲益良多。
從中國到加拿大到英國,再從英國回到祖國,王召民在世界繞了一圈。帶著對氣候變化領域世界前沿的深刻了解和寶貴的研究經(jīng)驗,王召民最終回到開始的地方,在這片他熱愛的土地上繼續(xù)從事已為之奮斗半生的事業(yè)。
從中國季風到古代氣候,再到氣候模式和極地研究,王召民的研究涉獵甚廣,卻始終圍繞全球氣候變化這一課題,因為“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的使命”。
但王召民卻很少把這些道理大義掛在嘴邊,就連談起他最愛打的太極拳,他也只是擺擺手,“練了好多年咯,還是只會打半套而已!” (林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