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朱紹侯:人淡如秋菊,落筆成瑰寶


  作為學者,他著作等身,年近鮐背仍筆耕不輟;作為老師,他嚴于律己,以德立范,桃李滿天下;作為長者,他寬厚為懷,淡泊名利,寧靜致遠。人淡如秋菊,落筆成瑰寶,風雨飄搖六十載,朱紹侯用他的堅守,為一代代學子樹立起豐碑。
  潛心研究 著作等身用生命寫歷史在河大扎根的半個多世紀,朱紹侯將自己的心血都付諸于了學術。
  1954年,朱紹侯從東北師范大學畢業(yè)后來到河南大學任教,此后的治學與教書生涯中,朱紹侯用他嚴謹踏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歷史研究領域取得了累累碩果。
  他嘔心瀝血,用六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對秦漢軍功爵制的研究,先后出版了《軍功爵制試探》、《軍功爵制研究》、《軍功爵制考論》三本著作,成為國內(nèi)唯一對秦漢軍功爵制做系統(tǒng)深入考察的權(quán)威性學者。由他主編的《中國古代史》自1981年出版迄今,已修訂改版五次,發(fā)行量達一百四十余萬冊,使用率覆蓋了全國60%以上的高校歷史院系,影響了無數(shù)歷史學子。
  在朱紹侯耄耋之年,他依然筆耕不輟,老而彌堅。不會使用電腦,他便用傳統(tǒng)的手寫方式著書立學,從80歲到90歲,這十年間朱紹侯堅持每天讀書寫作六小時以上。“只要去他家里,案頭上總有寫了一半的稿紙和掀開的書籍平攤在那里,一年發(fā)表五六篇論文,三四年出版一本著作,對他都是極平常的事情,因為學術已經(jīng)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朱紹侯的學生、河南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教授龔留柱感慨。在他86歲高齡之時,由他參與主編的600萬字巨著《今注本二十四史·宋書》問世。從1994到2012,在18年的時間里,朱紹侯從組織隊伍,制定細則,再到“糾正、補充、定稿”,他都親力親為,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高質(zhì)量完成。
  從2005年到2015年,短短十年間,朱紹侯完成了一本學術專著《軍功爵制考論》,主編了一部新教材《中國古代史教程》,對《今注本宋書》“八志”的校注工作進行繁瑣的后續(xù)掃尾,主編了數(shù)百萬字的《中原文化大典·人物典》和《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河南卷》,此外還寫作了四十多篇學術論文。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能交出這樣一份科研成果清單,令人驚奇。
  “天資愚鈍憑勤奮,事半功倍終有成;聰明才智荒學業(yè),虛度年華空一生?!边@是朱紹侯曾經(jīng)給一位學生的題詞,實際上也是朱紹侯人生的座右銘。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振宏將老師的晚年的生活稱為“學術養(yǎng)生”,腦子只要在用,就不會糊涂;只要有追求,有事做,就不會空虛。
  對于朱紹侯來說,陪伴其一生的學術活動,已經(jīng)融入骨血、融入生命,成為了生活中難以或缺的一部分。
  三尺講臺 桃李天下潤物細雨無聲六十多年的教書生涯,朱紹侯在進行學術研究的同時,從沒有忘記過對學生的培養(yǎng)。課上,他嚴肅謹慎,每次上課時都會拿著十幾頁密密麻麻手寫而成的講稿,條理清晰,思維縝密;課下,他平易近人,對于學生們的請教,他從不拒絕,無論自己多忙,都能熱情相待,傾力相授。
  學術上,朱紹侯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不以資歷論英雄,“想做就去做,要做就做好”,在他的支持下,一些學生在本科時都多次在國家級雜志上發(fā)表文章。事業(yè)上,朱紹侯珍視人才,樂于提攜,鄭州大學副校長張倩紅1984年從河南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后,在朱紹侯先生的介紹下,年僅19歲的張倩紅得以留校,成為歷史系的一名老師,開始了在河大25年的教學生涯,“跟著朱老師在河大做學問的那段時光,是我這輩子都難以忘懷的珍貴記憶”。
  對于學生們而言,朱紹候帶給他們的教誨,不只于學業(yè),而是受益終生。河南大學出版社文史編輯室主任劉小敏,本科時師從朱紹侯,畢業(yè)后又在朱紹侯的援引下來到河南大學出版社工作。在出版社工作期間,劉小敏想要編輯一套匯集中華文化經(jīng)典著作的系列叢書,但由于該種書籍沒有出版先例,劉小敏在編輯時受到了不小的壓力和一些非議,就在她想要放棄的時候,朱紹候告訴她:“一個人要做到‘任勞任怨’,做到‘任勞’容易,做到‘任怨’很難,可一個人真正做到‘任怨’了,他的事就沒有辦不成的了”。朱紹侯在關鍵時刻的鼓勵給了劉小敏堅持下去的勇氣,最終,劉小敏編輯的《元典系列叢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拔宜叩拿恳徊剑茧x不開朱先生的幫助”,十多年后再談起這件事情,劉小敏的眼中依然閃爍著淚花。
  “潤物無聲,謝良師,難忘校園多雨露;凌云有志,勉學子,莫愁前路少人梯”,這是曾經(jīng)一位畢業(yè)生為朱紹侯提的詞。在學生龔留柱的眼中,朱紹侯“眼神是慈祥的,臉色是和藹的,腰身是謙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底是平和的,靈魂是寧靜的”,跟隨朱紹候從事學術研究的幾十年,朱紹侯的為人處世深深影響著他,對他而言彌足珍貴。今年已經(jīng)71歲、曾在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執(zhí)教的鄭永福教授,在談及朱紹候?qū)ψ约旱慕陶d時感慨,“在朱老師面前,我永遠是個不成熟的青年”。
  堅守在三尺講臺的六十年,朱紹侯用一位老師特有的嚴謹、寬厚、關懷鑄成了一座燈塔,指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不斷前行。
  寬厚為懷 淡泊名利寧靜得以致遠《尚書·周書·君陳》云: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論語;雍也篇》,子曰:“智者樂,仁者壽”;寬仁忠厚正是這位九十歲的老人,經(jīng)歲月沉淀出的最耀眼的品質(zhì)。
  上世紀 70年代末,教育部組織十所高校合作編寫《中國古代史》教材,當時大家一致推薦朱紹侯擔任主編。但由于參與專家學術個性、風格存在差異,各抒己見,意見難以統(tǒng)一,朱紹候秉承著謙虛謹慎,尊重平等的理念,調(diào)節(jié)不同矛盾和意見,最后在大家的齊心協(xié)力之下,教材編寫成功通過了教育部的正式驗收,成為迄今30多年來國內(nèi)影響最大的中國古代通史著作之一。
  有人說,真正有大智慧和大才華的人,必定是低調(diào)的。而熟悉朱紹侯的人都知道,朱紹侯為人淡泊名利,謙虛低調(diào),從不患得患失。2012年,朱紹侯因在編纂《今注二十四史》做出的杰出貢獻,被中華文化促進會評為“中華文化十大人物”,面對無數(shù)的鮮花與掌聲,這位被攙扶著走上臺的耄耋老人,只平靜地說了一句話:“我參加的今注二十四史工作是一項集體和長期的一項工作,我個人貢獻是比較少的,所以我認為,這個榮譽應該是歸于參加今注所有的專家和學者?!闭媲袠銓嵉脑捳Z道出了朱先生的低調(diào)與謙恭。
  從1954到2015,朱紹侯已在河大度過了六十年的時光,盡管兒女多次嘗試把他接到身邊,可他還是不愿離開這片他拋灑汗水和心血的土地,這里有他牽掛的學生,有他畢生熱愛的事業(yè),有以書為伴、安靜做學問的生活。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他在一座安靜的小城里守著一所大學,也守住了內(nèi)心對學術的虔誠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