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用手撫慰靈魂的人———評電影《入殮師》


  與其說這是一部探討死亡的影片,不如說這是一首歌頌生命的樂章。
  夙時雪安然“孩提時感到的冬季并沒有這么寒冷。從東京回到山形的鄉(xiāng)下快兩個月了,回想起來每天都過得平凡無奇。”電影素白簡潔的開頭,一下子就讓我想起川端康成的 《雪國》,想起那位日本老人的眼神,一樣的飄逸而自如,純凈而悠遠(yuǎn)。輕靈的雪花仿佛暗喻著短暫但華美的生命,紛紛揚(yáng)揚(yáng)地穿越天空,不知道起點在哪兒,也不知道落點在哪兒。
  從繁華的城市回到清貧的鄉(xiāng)村,影片主角小林大悟與妻子美香,開始了一段別樣的人生經(jīng)歷。小林陰差陽錯應(yīng)聘NK公司,卻被社長佐佐木生榮二話不說地錄取。后來才知情,這家 “幫助旅行”的公司是給死人入殮的。
  隨著一次一次的工作,小林漸漸對這份工作有了越來越深的感悟。整部影片,講的就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沒有猛烈的刀光劍影,沒有復(fù)雜的矛盾沖突,甚至愛情戲也被沖得淡淡的。唯有那些飄雪,那些離開世界的容顏,在影片中是最清晰的。死亡,在這樣的情境下是如此自然,如萬物生長,如燈明燈滅,如花謝花開。
  其實,死亡本應(yīng)該是自然的,就像冬天會飄雪一樣。
  夙時雪安然。死別佛語說,一次死亡,就是一個世界的結(jié)束。
  佐佐木和小林的工作說白了也很簡單,就是在生者面前,為死者化妝。既然死亡是死者通向未知的旅程,那么他們的任務(wù)就是 “幫助”死者完成這段旅程。這份工作的精妙奧義就在這里。死者不是物件,因為他的軀殼里曾停留過生命,是因為他曾和你我一樣呼吸過天地間的空氣,感受過欣喜和悲傷。死者的親戚、朋友、愛人依然駐足在這個世界之上———他們是死者生命的延伸。就像在平靜的湖面上丟下的一塊石子,它所激起的漣漪,將在湖面上不停地傳播開去。盡管石子已經(jīng)沉入湖底,湖面依然會久久地微波蕩漾。
  佐佐木對小林說,他當(dāng)初看中他的原因,是因為他看出小林心中的那種大悲憫。世界是如此美好,如此讓人留戀,所以送別死者的時候,怎能不保持那種靜穆、虔誠、莊重、悲憫的心情呢?
  所以,敬重死者,更是敬重生命的過程。影片中有一位讓人印象深刻的刻板的老先生,最初也許是因為心情壓抑,很不滿意入殮師佐佐木的工作。但當(dāng)入殮師莊重地將死者收殮化妝好,他看著死去的發(fā)妻儀容卻不禁流出淚來。他對佐佐木說,謝謝你,我和妻子結(jié)婚這么多年,現(xiàn)在我覺得是她最好看的時刻。
  現(xiàn)代的生活節(jié)奏中,我們遺忘了些什么嗎?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有時停下狂熱的奔跑和追逐,思索一下人的意義和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思考死亡也就是思考生命,生命的終點處不是一片灰暗,那里會有一盞燭光,幫助你我照亮當(dāng)下的路。溪邊石小林的妻子美香是一個仿佛林黛玉般不存在的女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挫折,都會抿嘴微笑,包容她的丈夫。片中一個很有象征意義的場景是片末,小林從去世的父親手中拿出一塊溪邊的石子,交到懷孕的妻子的手中。送石子是日本當(dāng)?shù)匾粋€風(fēng)俗,石子表達(dá)了送者的心情,圓的石子表示心境平和,有棱有角的表示心中矛盾重重。而父親手中的那顆石子,顯得圓潤無比。這顆石子,足以向小林解釋了一切,讓他最終原諒了自己的父親。
  這是一個充滿矛盾和不平衡的世界,一個人要經(jīng)歷多少苦難和磨練,走過多少崎嶇不平的路,才能讓心中那塊充滿棱角、試圖傷人的石子變得圓潤,可以隨意握在掌心?片中父親的愛是典型的東方式的,平和而不張揚(yáng),和小溪一樣脈脈流淌。雖然小林心中對父親的回憶只有一鱗半爪,但是他們之間的愛,卻貫穿了整部影片,成為了影片的基調(diào)。
  影片的最后,小林主持了父親的入殮儀式??粗浅錆M愛意和悲憫的神情,才知道什么叫做 “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這不是入殮的儀式,而是愛的儀式啊。
  音樂和人性永存影片中還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是小林大悟拿著大提琴,在優(yōu)美的鄉(xiāng)間小道邊盡情地演奏。影片的編劇安排主角曾經(jīng)的職業(yè)是大提琴手,是有深刻含義的。音樂在人性的最基礎(chǔ)層面是和人性相通的。音樂的演奏和欣賞都是以人為前提,以人為目的的,入殮這份工作也是。推而廣之,人世間的一切何嘗不應(yīng)該是這樣。人性,總是柔軟的,善變的,難以說清的,但是,人性卻是絕對的,不可置疑的,因而是永恒的。整部影片的背景音樂,明快但又不失悠長,很好地配合了情節(jié)的演進(jìn),詮釋了生命的韌性和張力。
  “生命總是要傷害其他生命才能活下去?!弊糇裟旧玳L吃著好吃的河豚肉,說。
  這是一種來自生命最深處的禪意。
  “好吃得讓人心疼啊?!?br>  文化是一種力量入殮師不管給死者怎么裝扮,最終不過是被焚化爐的一把火燒成骨灰。結(jié)局是一樣的,復(fù)雜的入殮儀式,有這個必要么?
  有這個必要,很有這個必要。
  當(dāng)我們看遍世界的紛紛擾擾,戰(zhàn)爭,疾病,死亡,苦悶,才知道人生中最美麗的時光,原來是在田園里和相愛的人在一起呷一杯清茶,談一天閑話。
  當(dāng)我們試圖從復(fù)雜回歸到簡單,從雜亂恢復(fù)到純真的時候,我們就需要這樣一種力量。
  這就是文化,生我們、養(yǎng)我們、塑造我們的文化。
  文化就像一只手,默默地觸摸我們,給予我們靈魂深處最深的撫慰。文化是儀式,文化是過程,而儀式和過程本身,即包含著目的。一個民族的人,是一種文化的兒女,從生到死,都需要被一種文化包裹和呵護(hù)著。我想,導(dǎo)演一定是一個非常熱愛自己民族文化的人。影片的片尾,導(dǎo)演再次詳盡表現(xiàn)了整個入殮的過程。我想,正是這種看似繁縟的東方禮節(jié)中飽含著的文化深情,打動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評委吧!
  入殮師,正是用雙手撫慰靈魂的人。
  逝者永恒關(guān)于電影的講完了,于是自然想起了5.12大地震中的遇難同胞們。一年過去了,無論生者還是死者,都到了這樣的一個時間結(jié)點。這一年時間里,發(fā)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但是最應(yīng)該記住的,依然是每一位逝者的容顏。
  當(dāng)王兆山、余秋雨之流的冷血言論被萬民唾罵,當(dāng)艾未未的公民調(diào)查行動正在取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的時候,我們欣慰地看到,那種對逝者尊嚴(yán)關(guān)懷的力量,正從地震的廢墟大地上升起,今后也必將支持我們整個民族的前行。
  追憶過去,追憶逝者,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開啟未來的契機(jī)。
  就像文首提到的一樣, 《入殮師》不僅告訴了我們?nèi)绾蚊鎸λ劳?,還告訴我們?nèi)绾胃桧炆?br>  謹(jǐn)以日本1995年阪神大地震紀(jì)念碑上的話作結(jié):
  1995年1月17日5時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震災(zāi)奪去了生命、工作、團(tuán)聚、街景、回憶/人類是多么渺小,我們甚至無法預(yù)知一秒鐘之后將要發(fā)生的一切/震災(zāi)留給了我們溫情、關(guān)愛、互助、友人/這個燈火,連接著被奪取生命的每一位逝者和我們的哀思。
  希望我們的災(zāi)區(qū),也能擁有這樣的一塊充滿生命力量的紀(jì)念碑。
  讓逝者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