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大學文化屬性及其文化建設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組織構成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數(shù)量龐大的地方工科院校既是目前實施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生力軍,同時也通過人才培養(yǎng)、校企合作、社會服務等多種社會參與模式,為區(qū)域經濟及科技文化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在努力融入社會經濟,積極踐行現(xiàn)代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同時,地方工科大學卻又普遍存在著諸如“唯科學”論,過度追求教育、科研的功利價值,違背大學發(fā)展規(guī)律,忽視甚至漠視文化建設的種種問題。加之建校時間短,文化底子薄弱,且多從以理工為主的單科性“學院”脫胎而來,人文學科發(fā)展滯后,因此,即使有意識的開展了文化建設,各地方工科院校之間也是跟在重點綜合大學之后亦步亦趨,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模式化、庸俗化傾向。作為一有著共同結構及功能特性的高等教育組織,地方工科大學的文化建設該如何著手?其在文化建設中所存在的認識和實踐上的偏差又該怎樣糾正?這已經成了關系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fā)展的緊要課題。本文即從地方工科大學文化屬性的探討出發(fā),對此課題略陳二三。
一、地方工科大學的文化屬性
大學有不同于其它社會組織的文化特征,地方工科大學亦有區(qū)別于其它類型大學的一系列文化屬性。這些屬性是地方工科大學認識自身,明確定位的思想基礎,同時也是我們探討其文化建設的邏輯起點。
?。ㄒ唬┢毡閷傩浴茖W性、民主性
“科學”、“民主”是現(xiàn)代文明的基石,同時亦是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基石?!翱茖W”、“民主”是現(xiàn)代大學普遍追求的文化價值理念,當然也是地方工科大學理應繼承并堅守的價值標準。從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史,尤其是高等教育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關系史來看,理工科大學可謂是應傳播科技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的現(xiàn)實需要而產生,隨“科學”、“民主”主導下的現(xiàn)代化歷史發(fā)展而發(fā)展的。也正是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科學性、民主性是地方工科大學文化的首要屬性,也即本文所謂的普遍屬性。
1.科學文化屬性
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活動規(guī)律的基本形式,是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的知識體系。通過認識自然、世界與人類自身,科學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同時也對人類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精神信仰產生了深刻影響。正如美國學者Lowrance所說,“科學已經消除了大量的文化神秘,清除了許多迷信,使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魔法的世界上,它把物質轉化成毒氣、體液、香味、懲罰和生命力,重鑄了身體和心靈,自然和教養(yǎng)以及古典的技術和手藝,展現(xiàn)了人類那個大寫的手??茖W揭示了死亡、遺傳和健康的原因,解答了人類的起源,指明了人類的趨向,使我們有能力理解我們所說所見的意義??茖W不僅描述了特殊的文化,而且?guī)椭覀兙闹谱鞑粩嘧兓奈幕蜕鐣^念?!?這也就是說,現(xiàn)代科學不僅是一堆幫助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公理、定律,她還使人類具備了理性的精神狀態(tài)和科學的思維方式,發(fā)展了人們的認識能力、探索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對人類的精神世界產生了深遠的文化影響。這種文化影響或者說科學的文化意義對大學的作用更為顯著。其不僅決定了現(xiàn)代大學之間的組織結構體系、以各專門科學知識為基礎的內部結構體系,而且還塑造、培育了這樣的大學科學文化理念:崇尚真理,鼓勵探索,張揚理性,重視科研;倡導學術自由,認同批判意識,肯定學術精英(教授)的主導地位,引領科技文化發(fā)展?!翱茖W”的文化內涵是工科大學文化屬性的首要來源,同時也是其精神文化系統(tǒng)的一大構成要素。
2.民主文化屬性
作為一種以平等、尊重多數(shù)為原則的現(xiàn)代制度、管理理念,“民主”像“科學”一樣推動了人類的現(xiàn)代化進程,同時亦如科學一樣對人類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文化影響。當這種影響滲透到高等教育,現(xiàn)代大學的民主文化屬性也便由此生成。綜合而論,現(xiàn)代大學的民主文化屬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識的民主化;二是制度的民主化。
知識的民主化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期,指的是大學所生產的知識與社會大眾之間以民主為價值取向的關系模式。在此關系模式中,大學與社會之間不再是孤立、絕緣的,而是開放、相容的;大學所生產的知識不再高居于普通民眾之上,而是平等地為全體社會成員所共享;而且,知識生產走向多元,大學也不再是創(chuàng)新、傳播知識的唯一主體。這樣,大學對于知識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少數(shù)精英控制知識的傳統(tǒng)狀態(tài)被打破,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從民主的角度看待知識,“問題不是一個特定的機構或文化產品是好是壞,是美是丑,是鼓舞人心還是單調乏味;而是它是否聯(lián)系現(xiàn)實,是否向公眾開放,或是否包容。無論它的內容如何,只要承諾聯(lián)系公眾,就能指望得到我們的文化經營的支持或肯定?!?在知識民主觀念的推動下,高居于社會之上的“象牙塔”向普通民眾伸出了雙臂,并由此而開啟了一個民主教育的新時代。顯然,知識民主化與高等教育大眾化之間有著直接而深刻的聯(lián)系,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要承擔者,以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為主的地方工科大學尤其應該樹立知識民主化的時代新觀念,將開放、共享、包容、平等、多元、實用的民主教育觀注入到自身的文化建設中去。
制度的民主化是大學(當然包括地方工科大學)民主文化屬性的另一層面,指的是大學治理的民主化。治理的民主,是大學基本的文化屬性。其所試圖回答的是“誰應該治理大學?”、“怎樣治理大學?”這兩個極具爭議的問題。眾所周知,從結構上來說,大學存在著學校、院系、學科三層組織單位,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雙重并行,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被管理者、學術主體/非學術主體等多元利益主體復雜并存。由此,如何在一充滿復雜因素的學術(教育)共同體內實現(xiàn)各層級單位之間的和諧運轉,協(xié)調并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多元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并最終探索出一個符合大學特性的管理結構,一直是讓高等教育研究者、管理者感到困惑與棘手的難題。在探索這一課題的過程中,盡管我們已經認識到,徹底的民主與極端的集權都行不通,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大學的文化建設中,民主精神不能丟。正如有學者所言,“民主管理是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保障,實行民主管理,可以成為各種力量、各種利益、多種聲音的匯合處,充分反映著學校不同層次,不同集團、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在各種力量的交流、溝通、協(xié)調中尋求利益的平衡點,并朝著共同的目標和發(fā)展方向努力,并在這種利益兼顧的平衡重激發(fā)教職工的主人翁精神?!?br> 3筆者認為,要在具體的文化建設中體現(xiàn)大學(工科大學)的民主屬性,即是要從“學術(教育)共同體”這一大學的組織特性出發(fā),首先在精神文化層面確立“民主”的價值意義,繼而通過制度文化建設建立學術權力主導下的民主管理制度,最大程度的實現(xiàn)多元權力、主體間的和諧與平衡。
(二)獨有屬性
“科學”、“民主”是現(xiàn)代大學共有的文化價值理念,是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基石,各高等院校不能因為其行政所屬或學科不同而有所偏廢,這是我們首先應予承認的。但是,從組織屬性、學科構成結構與社會功能層面來看,地方工科大學畢竟又有著不同于綜合大學的獨有特征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科學”、“民主”這兩大共通的文化屬性之外,我們還應單獨歸納地方工科大學獨有的文化屬性。根據(jù)其特殊性,我們將地方工科大學獨有的文化屬性概括為:技術性、地域性與個體性。
1.技術文化屬性
就我國目前而言,重點綜合大學普遍是研究型的,而地方工科大學則一般是應用型的,二者在教育、科研及社會服務的承擔途徑、方式上具有一定差別。這一差別最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工程技術教育。工程技術教育是理工科大學教育的實踐形式;技術性是理工科大學教育與一般綜合性大學的區(qū)別點之一,“技術”所內涵的文化意義是理工科大學文化屬性的獨特構成部分,當然應容納進地方工科大學的文化建設中去。
科學技術是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fā)展的重要保證,無論是觀念上還是實踐中,人們都往往是“科學”、“技術”并稱。無疑,作為人類改造世界的方法和手段,技術是科學的實踐形態(tài),與科學具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lián)系,但是,我們卻不能因為如此就用“科學”指代“技術”或直接把“技術”當成“科學”?!翱茖W”與“技術”是兩個具有不同內涵的概念,它們有著彼此不可替代的文化意義。概括而論,科學是一種發(fā)現(xiàn)活動,而技術是一種發(fā)明活動;科學以認識和探索世界為目的,而技術是以改造世界為目的。技術的基本性質決定了它以生產需要為發(fā)展動力、以生產經驗為發(fā)展基礎。作為對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生、發(fā)展產生了重要文化影響的生產力形式,“科學”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根據(jù)人類自身實際需要創(chuàng)造出來的“技術”同樣也具有其文化特征,這一特征主要就是求實致用。
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史告訴我們,現(xiàn)代科學技術對于現(xiàn)代高等教育體系———特別是技術教育體系的形成、完善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專業(yè)化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各類理工科大學的成立和發(fā)展是不可能的。在促進現(xiàn)代理工科大學建立、發(fā)展的同時,科學技術也對理工科大學產生了重要的文化影響。但是,鑒于“科學”與“技術”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其對現(xiàn)代高等教育(具體本文而言則是理工科大學)的文化屬性的構成作用也應另當別論。如果說現(xiàn)代科學主要培養(yǎng)并塑造了大學人精確、實證、嚴謹?shù)目茖W思維,反對迷信、質疑權威的批判精神,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觀念等一系列內涵著科學精神的價值追求,那么以“求實致用”為主要文化特征的“技術”則主要將“應用”灌注到其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建設之中,灌注到其教育、科研與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履行之中。作為以工程技術教育為主的高等教育組織,由“技術”輻射而出的文化意義對工科大學具有更為重要的影響。
2.地域文化屬性
“科學”、“技術”是理工科大學文化的兩大本質要素,但凡理工科大學,莫不具有這兩大要素。但是,具體到區(qū)域性明顯的地方理工科大學,其文化的本質特征則又增加了這樣一個維度———“地域性”。一般而言,地方理工科大學為各級地方政府設立,其行政歸屬是地方而非中央,無論是人才培養(yǎng),還是社會使命的承擔,都與地方經濟社會密不可分。這樣,撇除各自在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個體性文化特征,“地域性”也是地方理工科大學文化的本質特征之一。
3.個體文化屬性
科學性、技術性與地域性是地方理工科大學文化的本質特征,不是個性特征。要塑造具有獨特個性與魅力的文化,地方理工科大學還要從“傳承”和“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正如有的學者所言,“中國大學文化百年進程的本質就是要實現(xiàn)大學文化的現(xiàn)代化。但是,我們卻不能據(jù)此將中國大學文化的百年歷程視為大學文化的“西化”過程,因為其間中國大學文化的自我角色意識始終存在并且不斷彰顯,傳統(tǒng)的大學文化始終是中國大學文化發(fā)展的根基。”4其實,不僅是傳統(tǒng)的大學文化,每個大學在自身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所積累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也是地方理工科大學發(fā)展的根基。因此,以科學性、技術性與地域性為中心環(huán)節(jié),以傳承傳統(tǒng)大學文化及自身獨特的文化歷史為己任,根據(jù)新的時代要求積極探索,努力創(chuàng)新,著力構建具有個性特色的大學文化品牌,就成了理工科大學文化建設的實踐方向。
總之,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文化傳播史和教育實踐告訴我們,“科學”與“技術”的文化內涵構成了理工科大學的文化本質。理工科大學均帶有鮮明的科學屬性與技術教育特征。換句話說,理工科大學區(qū)別于其它大學機構的文化特色即在“科學”與“技術”對于人類知識世界與精神世界所產生的文化意義上。具體到地方性理工科大學,區(qū)域性又賦予其強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傊?,“科學性”、“技術性”與“地域性”構成了地方工科大學文化的本質特征。這是我們探討地方工科大學文化建設的思想基礎與邏輯起點。
二、地方理工科大學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毋庸置疑,近代以來,在各種傳播手段的綜合作用下,“科學技術進步沖擊著高等教育活動,打破了高等學校以人文知識為主要活動對象的傳統(tǒng),逐步確立了科學在大學中的地位,并對大學內部的其它一些方面如教學內容、組織方式、教學方法等發(fā)生影響?!?這種影響發(fā)揮到極致即是科學主義高等教育觀的產生。
雖然科學主義至今尚無確切的概念,但這并不代表人們對其沒有一個概括的認識??傮w而論,所謂科學主義,指的是一種唯科學為是的極端信仰,在這種信仰的作用下,自然科學知識體系被視為“人類知識的典范”6,應該優(yōu)先得到發(fā)展的,而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最大的普適性和統(tǒng)一性,完全可以溢出科學的邊界為其它學科、領域所用。作為一種哲學思潮,科學主義自產生伊始,就對高等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它深刻地改變了人們對高等教育目的、功能、內容及方法的認識,并最終促成了科學主義高等教育觀的產生。這一觀念的主要理念是,“大學是以社會需要、國家需要為基礎的,大學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科學人才,如物理學家、化學家、工程師、醫(yī)生等。在教學內容方面,科學主義高等教育哲學大力提倡科學教育,主張大學教育的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在教學方法方面,科學主義高等教育哲學認為教學是一個‘科學’的過程,應該嚴格遵循科學的程序和邏輯循序,使學生能夠精確、迅速、有效地掌握知識”。7毋庸置疑,“科學”是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基石,科學主義大學理念對于科學技術文明的傳播,尊重科學、重視科學社會文化氛圍的養(yǎng)成以及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的推進,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一味地崇拜“科學”,將科學置于神壇之上頂禮膜拜,也會對高等教育產生一系列的消極影響。從文化建設的層面來講,極端的科學主義高等教育觀在實踐中便有導致功利主義的精神文化,技術至上的物質文化,一味追求“量化”的制度文化與實用主義的行為文化的危險。
以功利主義的精神文化為例。大學精神文化是大學人在長期辦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套價值體系,彰顯著大學人對于大學本質、大學辦學規(guī)律以及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fā)展關系的深刻認知。在大學文化這一整體系統(tǒng)內,精神文化居于核心地位,它決定著一所大學的靈魂與內涵,代表著一所高校的精神理念,彰顯著大學人獨特的價值追求,其意義應該是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其訴求應該是深遠、博大的,而非短期、狹隘的。但是,在功利主義大學理念的作用下,大學建設者所追求并實踐的精神文化卻帶有濃厚的功利主義氣息。以短期效益的獲得為目標,功利主義的精神文化片面強調高校的服務功能,過分注重人才培養(yǎng)的“實用”理念,一味追求精神文化構建的“品牌”效應,而在此同時卻忽略了大學創(chuàng)新知識、探索真理的永恒價值,培養(yǎng)“全人”而非單純擁有專業(yè)技能的育人理念,忽略了精神文化獨立的價值引導意義。
中國人近代引進“科學”這一概念后,把“科學”與“工程技術”混為一談,把“工程技術”誤當作“科學”,以為重視“工程技術”就是重視“科學”……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對西方文化最大的誤讀之一。
錯將工程技術當作科學,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后果,即實際上只注重實用技術,而不重視科學。把科學和工程技術混為一談,認為重視工程技術,就是重視科學,重視工程技術的表面現(xiàn)象就掩蓋了不重視科學的真相。錯將工程技術當作科學,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后果,即實際上只注重實用技術,而不重視科學。把科學和工程技術混為一談,認為重視工程技術,就是重視科學,重視工程技術的表面現(xiàn)象就掩蓋了不重視科學的真相。對大學性質理解的偏差,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思維觀念,導致了理工科大學教育的唯工程技術化,也造成了科學精神在大學的迷失。
三、工科大學文化建設策略
大學文化是一個以精神文化為核心,制度文化與行為文化居中,環(huán)境文化處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強化并且共同對學校教育發(fā)生影響的文化同心圓。在緊扣其“科技”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地方理工科大學的文化建設即可從自身文化傳統(tǒng)與地域文化特色出發(fā),以“傳承”與“創(chuàng)新”為實踐方向,從精神文化、環(huán)境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四個方面著手進行建設。
1.追求科學而不偏廢人文,構建“求真”與“向善”并舉的精神文化。
科學的人文精神是科學精神的應有之義,提倡科學并不代表著就要放棄人文追求。在當下科學主義盛行,人文精神衰落的時代,理工科大學的精神文化建設應該包括這樣兩個方面的內容: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注重人文,積極向善。
以上內容為統(tǒng)領,在總結、提煉自身精神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精確、實證的科學價值觀,勇于反對迷信、敢于質疑傳統(tǒng)、權威與既成事實的批判意識以及開放民主、不斷探索的創(chuàng)新觀念。
2.因地制宜,營造自然、質樸、厚重的物質文化氛圍。
環(huán)境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是營造大學科學的文化氛圍,塑造科學的行為文化的物質基礎??傮w而言,在“求真”、“向善”的精神文化建設目標統(tǒng)領下,理工科大學要摒棄浮華與張揚,著力營造自然、質樸、厚重、人文意味濃郁的物質文化氛圍。
3.嚴格規(guī)范,建設鼓勵探索、尊重差異、追求自由的制度文化。
制度建設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從事其它各項建設內容的基礎與保障。理工科大學的制度文化是“科學”、“規(guī)范”的文化,是鼓勵探索、尊重差異、追求自由、嚴格規(guī)范的文化。近年來,齊魯工業(yè)大學的制度文化建設既尊重既有傳統(tǒng),又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大學的使命及現(xiàn)代教育理念。出臺了《內涵提升及特色名校建設實施方案》、《關于以服務學生學習為中心,創(chuàng)新課程資源為主線,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關于實施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重構課程體系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二級學院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配套出臺了“教師卓越學術計劃”、“師資隊伍博士化工程”、“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計劃”等方案,開展了“百名教授下基層”、“科技服務到縣區(qū)”等活動,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對制度文化建設進行了系列改革和積極探索。
4.求實致用,塑造誠樸、堅韌、嚴謹、創(chuàng)新、文明、良善的行為文化。
行為文化是大學精神文化的主體體現(xiàn),是大學人的行為所具有并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意味。教師和學生既是大學科學文化塑造、熏陶的對象,也是大學科學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實踐者與傳播者。從理工科大學求真的“科學”精神與唯實的“技術”特色出發(fā),地方理工科大學的行為文化不是感性、浪漫、張揚的文化,而是誠樸、堅韌、嚴謹、創(chuàng)新、文明、良善的文化。參考文獻:
[1][美].W·H·Lowrance.TheRel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toHumanValues.QuotedHickman.TechnologyAsaHuman Affair.McGraw-HillBookCompany,1990,P429-p430.
[2]弗蘭克·富里迪.知識分子都到哪里去了[M].戴從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87.
[3]饒華敏,姚笛.我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中的政府管理[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3,(3).
[4]米靖,周志剛.中國大學文化百年進程若干問題初探[J].江蘇高教,2007,(4).
[5]曾滌.董榮鳳.高等教育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fā)展關系的戰(zhàn)略思考 [J].科學學研究,1993,(1).
[6]曹志平,鄧丹云.論科學主義的本質[J].自然辯證法本質,2001,(4).
[7]劉寶存.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大學理念的沖突與融合[J].學術界,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