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臺灣人之美
——在寶島四個月交換生活的所見所想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是近幾年頗為流行的一句話。隨著臺灣旅游業(yè)的逐步放開,越來越多的大陸人得以有機會踏上海峽對岸的土地,他們把他們的所見所聞帶回來傳播給親朋好友,使得這句話廣為流傳。
2015年秋季我有幸被選派至臺灣輔仁大學進行為期四個多月的交換學習,在這寶貴的四個月裡,我陶醉在太平洋濕潤的季風裡,驚嘆過水光山色的秀美,行走過臺北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感受過前所未見的政黨選舉文化,但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居住在這個寶島上的臺灣人的美。別林斯基說過“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我慶幸我有四個月的時間,足以相遇分布在不同領(lǐng)域、形形色色的臺灣人,細細品味他們來自靈魂深處的美。
臺灣人的美,美在彬彬有禮、善意熱心。
臺灣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保存良好,儒家思想中“以禮待人,以德服人”的觀念深入人心,因此,臺灣人待人十分講究禮儀與禮貌。一個簡單買早餐的過程中,在點餐完畢、找零錢、拿到餐點的時點,學生與服務員互相說“謝謝”的次數(shù)卻能達到三次。在地鐵上,一個不經(jīng)意身體碰撞不會讓兩個人來辯駁是誰撞到了誰,惹得相互生厭,因為他們會爭先恐后般地互道抱歉。不知道是不是臺灣熱帶氣候的艷陽和熱風帶給了這個島嶼上的人們?nèi)缗栆话愕臒嵝?,這種熱心讓我即便身在異地也有著滿滿的安全感。當我彷徨在十字路口尋找路牌時,大概是被路人看出了我的不知所措,他們會上來告訴我要如何走,還會附帶推薦附近有什么道地的小吃。數(shù)次類似如此的經(jīng)歷讓我相信,臺灣人的善意與熱心不是偶然,是來自靈魂深處的美所孕育而生的必然。
臺灣人的美,美在對工作盡心盡責、知足常樂。
在這個面積只有三個北京大小的島嶼上,臺灣人卻有著舒適自在的生活圈,他們滿足地過著自己的小小生活,怡然自得。他們其中有些人做著例如售票員、車站疏導員、旅游中心咨詢員這樣微小的工作,卻盡心盡職。二十年來,我在大陸生活,積淀下來對售票員這種公共部門的工作人員的刻板印象是,多問一句話就會不耐煩,更不敢奢望他會主動幫忙。而這樣的刻板印象,是一定不能適用于臺灣的。記得在臺中火車站,有人上前熱心詢問我們的目的地,我卻條件反射地以為是黑車拉客趕緊對他閉口搖頭,但回頭才發(fā)現(xiàn)他身穿工作服,只是想對我們提供最佳路線規(guī)劃;在高雄客運站,工作人員向我們推薦更為劃算的來回車程套票,看著他樸實純凈的瞳孔和微笑,我們卻遲遲不敢相信有人會在不為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主動提供這樣“天上掉餡餅”的事。回想起來,除了對工作人員所拋出的冷漠表情心有愧疚,更發(fā)現(xiàn)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是多么可悲。大陸此類基層服務的工作不知為何一貫被扭曲為茍且,崗位上的工作人員毫無對工作的熱情,仿佛做著微小的工作就應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我們在二十年來所建立的防備之心,在臺灣卻是對滿懷熱情與善良心靈奔向你的人最多余而可笑的武器。臺灣人民對于工作的熱愛與負責,為天藍山綠的寶島增添了動人心弦的一筆。
臺灣人的美,美在懂得將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藝術(shù)。
近幾年來,文創(chuàng)(文化創(chuàng)作)這一產(chǎn)業(yè)在臺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與青睞。臺北城里,自主設(shè)計、風格迥異的咖啡館、飾品店遍地開花;每過一個街區(qū)都會有用金屬、塑膠等不同材料設(shè)計的街邊裝飾,風姿各異;年輕人選擇在當代藝術(shù)館、美術(shù)館、博物館里相約,度過滿意的一天。有一次,一位知名美術(shù)家的個人畫展在臺北當代藝術(shù)館舉辦,在分享會上,這位美術(shù)家對我說“你不一定要從事藝術(shù)相關(guān)的工作,但卻可以生活得很藝術(shù)?!边@句話又何嘗不是臺灣人普遍對生活方式態(tài)度的縮影呢?在工作以外的時間里,臺灣人喜歡沉浸在誠品書店里,靜靜地捧著一本書,直到夕陽落下;喜歡帶著兩三個孩子,打包一袋美食,在草地上野餐;喜歡在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的誕辰日,早早起床前往孔廟參加祭拜典禮,表達對萬世師表的懷念。
臺灣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氛圍,孕育出了以美麗心靈待人、待工作、待生活的人們。在贊嘆臺灣的自然美景是多么巧奪天工的同時,我們不妨謙虛地學習他們的美麗為人,在大陸的土地上,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們種下沁香的花朵, 結(jié)出澤及萬世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