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化物于致成人之美 學道循理滿目生輝———婁全齡訪談錄







  光陰荏苒,歲月匆匆,一季又一季的輪回中,很多東西被帶走,很多東西被留下,被帶走的人們將之遺忘,留下來的被銘刻在心,那是無法忘懷的、涂抹不掉的點點星輝。今天我們尋根究底,只為重訪屬于那個年代的、無法復刻的綺麗。
  化學化工學院的前身是中州大學化學系,始建于1923年,是河南師范大學規(guī)模較大、最早的四大系科之一。
  河南師范大學曾是平原師范學院,當時的化學院只有15名教職工,其中有兩位教授兩位副教授。在那個師資力量有限的年代,師生齊聚一心,以高度的科研熱情奉獻自己的才華。1953年開始,河南師范學院二院經(jīng)歷了院系調(diào)整:理科留在本校,文科遷往開封,與原河南大學的理科合并,1956年更名為為新鄉(xiāng)師范學院,化學系作為我校的老牌院系也身在其列。如今的田家炳樓煥發(fā)朝氣,孕育著書香氣息,在多年以前,那里坐落著的是至今仍舊氣勢磅礴的化學化工學院。
  1958年前后,應著國家的政策“全民大煉鋼鐵”,作為頂梁柱之一的化學系也積極參與進去,落實著教學、科研為一體,教學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的理念,鹽酸廠、硫酸廠、試劑廠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成。據(jù)化學院退休教職工婁全齡教授回憶,由于科技條件的限制,工廠用的是土法制酸,雖條件艱苦,但仍卓有成效。因為辦廠成果顯著,特點鮮明,學校被評為全國先進單位,引來了中央領導及國外科研團考察參觀,當時的副系主任盧錦梭教授在1959年也因此有了去北京參加群英會的寶貴機會。說到這些時,87歲的老人臉上滿溢著自豪和驕傲,那是對化學院濃濃的熱愛之情,那么深厚,難以言喻。那時候的條件大不如今,實驗室數(shù)量有限,也沒有大型成套的儀器。但師生們團結一心,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和奮斗。幾十年來,化學院引領著師大精神,曾經(jīng)的輝煌永不泯滅。1958年,受河南省人民政府委托,化學系協(xié)助建立河南化工學院化工系。1964年,化工系并入鄭州工學院,這個古老的院系正在開枝散葉,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1960至1963年,是經(jīng)濟困難的時代。盡管政府仍盡力穩(wěn)定教育投資,但化學院仍舊入不敷出,只能勉強維持師生們的基本日常實驗支出,老師們更是過著困苦的生活。然而,當年的化學人寧可做物質(zhì)上的赤貧戶,也不愿做精神上的流亡者。婁全齡教授說,教職工的生活條件下去了,但科研和教學沒有落下。在那些舉步維艱的歲月,化學院在老一輩師生的帶領和奮斗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化學人不可磨滅的骨氣。前輩留下的光榮傳統(tǒng)必將指引化學院走得更穩(wěn)。是呀,薪火相傳,化學院在一代又一代師大人的共同努力下不斷發(fā)展壯大。那時生活條件的艱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也正是那些困境磨練了師大人堅韌不拔的意志。
  化學院在歷史的腳步面前昂首挺胸,從未懈怠。這個古老的院系未能輕易迎來命運的青睞和一帆風順的進步,雄關漫道真如鐵,一系列困難接踵而至,讓這個成長中的院系在前進的過程中遭受重重阻礙。1963年后,化學院的部分教職工下鄉(xiāng)經(jīng)歷了四清運動,隨后到來的文化大革命給了化學院以沉重的打擊,停課鬧革命成了當時口口相傳的口號,師生關系陷入混亂,風雨飄搖,人人自危。教學系統(tǒng)一片混亂,科研更是一灘死水。在那個充滿泥濘和沼澤的年代里,巍巍的化學院止步不前,像是將要轟然倒塌的大廈,知識分子們失去了倚柱的信仰,教育更是無從說起。
  雖風雨飄搖,化學院卻沒有放棄任何崛起的機會,這個古老的院系屹立在艱難的歲月里,表現(xiàn)出不被摧毀的韌性。1972年,化學院開始招收第一批工農(nóng)兵學員。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后,化學院于1977年開始正式統(tǒng)考招生。第一屆的學生僅有150人左右,但卻是歷史性的轉(zhuǎn)折點。通過考試,招收了成績優(yōu)異、求學意志堅定、具有科研精神和奉獻意識等良好品質(zhì)的學生。不少學生獲得了這一難得的求學機會,也因此改變了人生。當時的學生中不乏30歲左右的學子,他們孜孜不倦,篤實好學,對知識懷著如饑似渴的態(tài)度,珍惜這不可多得的寶貴機會,其間不乏佼佼者。朱建軍,畢業(yè)后攻讀物理化學研究生,之后奔赴美國深造,在學術上有著很深的造詣。魏冬青是1978屆的學員,在婁全齡教授的回憶里,他是很聰明的學生,讀研后先后赴美國、加拿大深造,現(xiàn)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同時也是企業(yè)名流。他資助學院設置了盧錦梭獎學金,用自己的努力回報母校是他對化學院最深沉的愛?;瘜W院的長存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化學人的責任與奉獻得以屹立,經(jīng)久不衰。
  改革開放后,化學院走上了高速發(fā)展的道路,師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還引進了先進的大型儀器設備。老院長李俊甫重視科研,落實科教興國戰(zhàn)略,在政策上給予扶持鼓勵,化學院如虎添翼,走向了新的高峰。當時師生合作做實驗,由于歷史悠久,基礎牢固,化學院的成績突出。化學院發(fā)表的學術文章數(shù)量在全國師范類高校中名列前茅。其文章多次被國外摘錄,在河師大的崛起過程中,化學院功不可沒。
  如今的化學院,仍舊熠熠生輝,學院已建有“綠色化學介質(zhì)與反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動力電源及關鍵材料國家地方聯(lián)合工程實驗室”等9個省部級重點科研平臺,學院獲得了一批在本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創(chuàng)新成果,并培養(yǎng)了大批的優(yōu)秀人才,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和關注。這是屬于師大人自己的榮耀,滿載著欣喜,讓多少年的努力都化作值得。有跡可循的歷史,還在散發(fā)著難以言喻的魅力。在新老兩代人的努力下,化學院還在不斷成長,化學人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仍在闊步前行。
  化物于致成人之美,學道循理滿目生輝。歷史從來都不曾被忘卻,那些留下來的點點星輝,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沉淀,終于再也無法離開??坦倾懶牡挠肋h都不盡甜蜜,揮灑過的熱血,流下的熱淚,一切的一切,都是時間能給予的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