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唱響青陽腔———我校張藝鳴教授不遺余力保護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劇,國粹也,國人無人不曉,婦孺皆知。但它聲腔的源頭———青陽腔,則不為世人所熟知。
  青陽腔,戲曲聲腔,劇種。古人稱之為“中國戲曲藝術珍奇”,素有“天下時尚”、“徽池雅調”之稱。其發(fā)源于安徽青陽縣,故為“青陽腔”。但最后落戶于江西湖口縣一帶。上世紀80年代,湖口縣青陽腔農民劇團多達48個,被譽為“戲曲之鄉(xiāng)”。2006年6月2日,經國務院批準,湖口青陽腔(高腔)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青陽腔上承中國古代上大聲腔,(海鹽腔、昆山腔、余姚腔、弋陽腔),下傳徽劇、黃梅戲、京劇,扎根皖、贛、鄂三角地帶,曾經唱響過半個中國。在古代影響至深至廣,一直綿延至今。到了近現(xiàn)代,該腔經歷了由盛而衰的過程,一度瀕于滅絕。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年代久遠,被新的戲種所代替,如京劇、川劇、湘劇、贛劇、徽?。欢侨狈τ杏绊懙膫魅?,不易于年輕人所接受;三是受現(xiàn)代文化市場沖擊,市場相對較少,只限于農村婚喪嫁娶或遷徙才組織戲班子;四是古譜翻新難,普及率低,創(chuàng)新難。因而,青陽腔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青陽腔出路何在?古老的戲曲何時才能煥發(fā)出新的青春魅力?
  1996年5月1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三版登載了一條消息,題為 《搶救古老戲曲藝術奇葩———青陽腔重放異彩》,報道了瀕于絕響的中國古老戲曲藝術奇葩青陽腔,經過江西省湖口縣文化館館長劉春江歷時14年的潛心搶救、收集、挖掘、整理,如今重放異彩……隨著時間推移和老藝人的不斷離世,當年“戲劇之鄉(xiāng)”能唱青陽腔的越來越少,新的傳人青黃不接,青陽腔是否可持續(xù)發(fā)展?它的出路在哪里,再度成為人們的擔心。
  如果說,劉春江暫時搶救了瀕臨滅絕的青陽腔,那么,九江學院藝術學院黨外干部張藝鳴等人則找到了一條青陽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路子———即把民間藝術引進課堂。
  張藝鳴教授早年畢業(yè)于江西師范大學音樂系,是中國音樂協(xié)會會員、九江市音協(xié)副主席、九江學院藝術學院副院長。他曾在省級歌刊上發(fā)表歌曲十余首,他創(chuàng)作的《共青城的夜多美好》曾獲全國歌曲征集二等獎。2006年底,當他參加全市音協(xié)年會聽到劉春江“救救青陽腔”的吶喊,敏銳地意識到,要利用高校豐富的人才資源,把青陽腔引進高校,傳承光大青陽腔。
  他的想法,得到了校黨委書記陳綿水、校長甘筱青的大力支持。于是,在第二個“文化遺產日”之際,九江學院與湖口縣人民政府達成了“資源共享,聯(lián)合攻關,挖掘傳承、開發(fā)利用”的共識,九江學院院長甘筱青和湖口縣長韓勝球分別代表高校與地方,正式簽訂了保護傳承青陽腔戲曲文化合作協(xié)議。
  《光明日報》2007年6月13日作了“高校與地方‘聯(lián)姻’,傳承和保護‘國寶’”的專題報道。
  把優(yōu)秀民間藝術引進高校校園,讓地方文化遺產傳承光大,讓體現(xiàn)民族精神的古老藝術重放異彩,張藝鳴和他的同事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成立“青陽腔戲曲藝術中心”,組建了“青陽腔藝術研究所”,張藝鳴擔任所長,并聘請劉春江為九江學院兼職教授,表明青陽腔開始扎根于九江學院這塊藝術沃土。
  ———學校專門騰出地方,撥出經費,在國內率先建立資料比較齊全的青陽腔陳列館。陳列館搜集乾隆年間劇本多套,如《桃園全部》、《龍鳳劍》等手抄劇目200多本,甚至還收集了保存在日本內閣文庫中的明代青陽腔刻本,如《詞林一枝》、《萬曲長春》、《八能奏錦》、《玉谷調簧》等。藝術學院的師生還深入湖口縣各鄉(xiāng)村,走村串戶,收集民間青陽腔演出服裝道具四大箱,極有收藏價值。
  ———組建九江學院青陽腔學生藝術團。張藝鳴老師用“三貼近”原則嘗試用古老的青陽腔音韻、音調改編一些現(xiàn)代曲子,來表演豐富現(xiàn)實生活,既有傳承,又有創(chuàng)新。二年來表演達20多場次,觀眾達數萬人,深受鄉(xiāng)村群眾歡迎,并錄制成錄音音像資料100多碟,成為青陽腔翻新工作的真實記錄。
  ———建立青陽腔教學實踐基地。傳承青陽腔這古老藝術,成為九江學院藝術音樂專業(yè)學生學習青陽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藝術學院選擇湖口縣附垅鄉(xiāng)作為互動協(xié)作點,請傳承青陽腔主體的鄉(xiāng)民講述青陽腔的歷史淵源,介紹保護傳承經驗,示范表演古樸奇特的技藝,把大學小課堂搬到了社會大課堂,使青陽腔注入新鮮血液,在古老與現(xiàn)實搭橋,在民間與高校聯(lián)姻,再現(xiàn)其勃勃生機。
  ———組織青陽腔藝術課題研究攻關小組。學校組織編撰的廬山文化系列叢書,專門出版了《湖口青陽腔》專輯,甘筱青校長為之作序。到目前為止,青陽腔研究獲國家級課題一項(中國文化部科研項目)、省級兩項(《青陽腔戲曲藝術旨趣》和《充分利用高校人才科研優(yōu)勢,發(fā)揮光大青陽腔的正腔》)。已在省級刊物發(fā)表論文四篇。還有一些年輕藝術學者也已加盟青陽腔的研究工作。
  張藝鳴教授對青陽腔保護和傳承充滿著責任和使命、信心和自豪。在采訪中,他對我說,高校擁有地方不可比擬的人才和技術優(yōu)勢,是傳承中國戲曲的主要途徑。特別是高校擁有大批藝術學生,他們通過老一輩藝人的傳、幫、帶,必將使青陽腔后繼有人!下一步就是編寫教材,作為藝術學院音樂專業(yè)學生一門必修課,使中華民族精神血脈得以延續(xù)。
  啊,青陽腔,你古老典雅、高亢悠揚、抒情細膩、逶迤曲折、暢快淋漓,你那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旋律,必將在九江學院深深扎根,永遠在贛北上空不絕回蕩。(統(tǒng)戰(zhàn)部 曾國俊/文 李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