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名小吃走進獅子山
1979年 3月,經(jīng)過文革“十年動亂”的學校工會終于恢復了。動亂結(jié)束后,百廢待興,學校及其工會也不例外。當時市場各種物資匱乏,你想買些生活用品,到處都是憑票供應,哪怕是火柴,沒票是買不到的,但就是有了票,也不一定能買到,因為有些商品供不應求。
恢復后的校工會,有人戲言:“工會工會,吃了就睡?!边€有人說工會是“吹拉彈唱、打球照相,迎來送往,帶頭鼓掌”的部門,也就是說可有可無,被人瞧不起,起不了什么橋梁作用。
面對種種壓力,校工會沖破阻力,一心為教職員工著想,擔起責任。大家經(jīng)過慎重研究決定,從抓教職員工的生活需求入手,比如:吃牛奶難、買雞蛋難、買肉難、買各種號票難。難的根源在哪里?難在交通不便。后經(jīng)我們較長一段時間的艱苦努力,所有難處都一一解決了,辦法就是校工會主動邀請成都市內(nèi)百貨公司和各種名小吃上門服務。
學校遠離市區(qū),教職員工想買生活用品,必須步行七、八里到牛市口,再從牛市口車站搭車到市區(qū),沒有大半天不行。當時人們想利用星期天進趟城,都要先計劃一下,還不說買到所需物品,手提背扛了。我們主動與位于鹽市口的成都市工農(nóng)兵商場(后改為成都市人民商場)和成都市東風路百貨公司約定,每月十五日學校發(fā)工資當天來校上門服務。與此同時,我們還邀請了成都名小吃,如夫妻肺片、賴湯圓、郭湯圓、陳麻婆豆腐、鐘水餃、擔擔面等。記得每月十五號上午,我們工會職工上班前,大家齊心協(xié)力,將學生食堂的飯桌,搬上十多張,從當時的教工四灶門口(即現(xiàn)新松苑)一直排到教工六灶(即現(xiàn)柳堤餐廳)門前,各種商品和食品一字形展出,供教職工選購。當時大家踴躍排隊自選各需物品和食品,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兩三點,五個小時內(nèi)消費總金額達四萬元(據(jù)商家統(tǒng)計)。這個購買力在七十年代算相當驚人。那時我們還專設(shè)了廣播站,不僅播放輕快歌曲,還讓商家們介紹各種商品及各種名小吃的來由,讓消費者在悠揚歡快的歌聲中,各自挑選自己所需商品和食品。今天回憶當年那種喜人的場面,真像人們過大年樣,熱鬧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附近的工廠、單位和城鄉(xiāng)居民知道名小吃來到了川師,都蜂擁而至。那時,你隨時能聽到消費的人們說:“我們終于買到了成都名小吃了。”而商家也說:“川師的購買力好強??!”
說到這里,有個小插曲我記憶猶新。有一次,我校大車司機洪錫明師傅找到我說:“排隊好長?。∥也缓靡馑疾尻?,看來要想買到夫妻肺片,我只有裝啞巴了,你看行不行?”我笑而不語。結(jié)果他試了又試,看了又看,實在擠不進去。他就嘰里呱啦的亂吼一通,終于買到了兩份夫妻肺片,他邊吃邊說:“你再給我一片”。就這么一句話,弄得排隊人群哈哈大笑。在以后的幾次銷售中,也曾遇到類似情況。為此,我們建議商家每次上門服務多帶一些,不僅滿足了消費者需求,也活躍了市場。
成都名小吃來校上門服務,是應我校廣大教職工需求而走進獅子山的。這種促銷活動方式,隨著高峰班車及至 38 路公交車的開通而悄然逝去。
這就是成都名小吃走進獅子山的真實寫照。
(作者為我校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