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納河畔的午后
我想,多年之后一定還會記得在塞納河畔的那個午后。
早上抵達戴高樂機場,轉乘巴黎地鐵奔向市區(qū),40多分鐘后在盧森堡站下車,進入預訂的酒店。雖說之前讀了點書,對法國有所了解,但躺在異國賓館的床上,看著窗外的那面墻,感覺一切都無比陌生。
中午吃完飯,妻子提出要去把隨身的大面額歐元換零。于是在午后,我們沿著圣米歇爾大道,到處尋找可以兌換零錢的地方。
沿途銀行和換零店倒是不少,可一看面額是500,店員紛紛表示無法兌換。正在郁悶時,路邊一位婦女對妻子說,可以在塞納河對面的店里試試。她善意地提醒,這條街上小偷很多,有些甚至會利用孩子打掩護,千萬要小心,嚇得初來乍到的我們連連點頭稱是。
繼續(xù)沿著圣米歇爾大道前行。這條著名的街道,被視為巴黎拉丁區(qū)的中軸線,雖號稱大道,卻只有四車道,長不過1000多米。路邊的建筑大都相似,基本上都標有建筑時間,很多都有些年頭。每個咖啡館前,都有不少顧客,遠比旁邊的服裝店吸引人。
很快,就到了圣米歇爾橋。塞納河,就這樣猝不及防地映入了眼簾。
去過國內很多城市,恰好這些城市都有河,所以固執(zhí)地認為,一個城市無論大小,若沒有河流將會缺少很多靈氣。且不說上海、廣州、南京、武漢、蘭州等省會,就連省內的洛陽、信陽、南陽也都有河水流過,是城市的驕傲,也是城市的名片。遺憾的是,這些河流在無私地滋潤城市的同時,卻不同程度地受到擠壓和破壞。
而眼前的塞納河,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那無比湛藍的天空,那大塊涌動的白云,配上河畔無數(shù)的古老建筑,讓人頓時有穿越之感。橋中間并不算寬闊的馬路,同樣有些歷史,由一塊塊大小相仿的石頭鋪就,而非常見的柏油路或水泥路。走在上面,一下子就想到了法國古典小說中貴族乘坐馬車經過的場景,耳邊仿佛聽到馬蹄踏過路面的響聲。
早期的巴黎城,不過是塞納河左岸的小據(jù)點,后來為躲避蠻族襲擊,人們只好遷居到河中央的西岱島避難。兩千多年來,塞納河孕育了浪漫而濃郁的巴黎文化,而巴黎城從西岱島不斷擴展,面積越來越大,逐漸成為歐洲的繁華都市。因此,巴黎人以塞納河為驕傲,稱其為母親河,是理所當然的。
漫步在河床右側的甬道,沐浴陽光,迎接微風,無比愜意。不算寬闊的水面上,各式各樣的游船來來往往。船上的游客沖著岸上的行人歡呼,而岸上的行人也停下來,沖著船上的陌生人揮手。
有意思的是,河床甬道的一側,居然有處人造沙灘。大人躺著享受日光浴,小孩在一旁玩得不亦樂乎。不得不佩服商人的聰明:來吧,不用去遙遠的尼斯,在塞納河畔,照樣可以享受陽光和沙灘……在塞納河右岸的商業(yè)區(qū),終于換到了零錢。我永遠會記得,那間小店比之前所有的換零店都小,店員是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婦人。她戴著花鏡,拿著那張500面額的鈔票看了半天,慢騰騰地把一把零錢遞了出來,沖我們微微一笑,繼續(xù)低頭數(shù)錢去了。
從塞納河左岸到右岸,仿佛置身于兩個不同的世界:左岸是文藝范十足,大學、博物館、藝術館扎堆,是法國知識分子的聚集地和人文精神的搖籃;右岸商業(yè)味濃厚,銀行業(yè)、商業(yè)、娛樂業(yè)集中,是法國現(xiàn)代文明的展示地和購物娛樂的樂園。
清澈碧綠、水流充沛的塞納河,如同一條長長的絲帶,在讓巴黎城盡顯靈動柔美的同時,也將左岸的古典浪漫與右岸的現(xiàn)代時尚得到了完美融合。
午后的陽光越發(fā)地刺眼,讓人無比慵懶。于是,信步來到巴黎圣母院后面的廣場,停下來休息。幾排梧桐樹,樹冠被剪成長方形,很是別致。三三兩兩的人們面向塞納河,或坐或站,悠閑地交談。
躺在長條椅上,看著藍天和白云,不由得想起了海明威的話:“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去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去,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場流動的盛宴。”眼前的巴黎城浪漫無限,身邊的塞納河風情無邊,可總是覺得有些陌生。
初到巴黎,在塞納河畔的午后,我就開始想念國內的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