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隨感
如同每一個三線開外的小城市一樣,涪陵有著混亂的城市規(guī)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而帶來的劣質(zhì)雜亂、毫無美感的街頭建筑,灰蒙蒙的行道樹,和灰蒙蒙的街道。從城南走到城北只需要一個小時,肯德基麥當勞還是少而略顯高檔的地方。它是那么小,以至于幾乎從這個城市的大部分樓房屋頂往北看,都能看到不知道是長江還是烏江,像帶子一樣橫亙在北山坪(涪陵城北隔長江而望的一座小山)或別的什么更小的山的底下。青色的山和平坦的江水都在煙霧中,始終感覺水汽蒙蒙。它就是這樣一個誰來后都會很快忘記的地方。
涪陵隨著重慶的直轄也在飛速地發(fā)展。孩子們春游的地方不再只是那個不僅沒有被好好開發(fā)、反而還被踏行過度的點易洞(洞內(nèi)有“二程”、黃庭堅的歷史遺跡),也不再只是一個游樂設(shè)施簡陋的望洲公園。而實際上,“春游”“秋游”之類的活動已全被取消。因為上級認為,春游秋游難免會有安全隱患。這就好像:有人走路中出了安全事故,就要禁止人走路了。公路越修越多、越拓越寬,但是交通其實一點也不順暢。當年擴建城市做規(guī)劃的時候,區(qū)領(lǐng)導說涪陵絕對不可能有普及汽車的一天。從那時起就已經(jīng)決定了它未來的樣子,難以有大的改動;正如一個骨相不好的人,整容也改變不了她的丑。無辜的人行道還要因此而受苦,它被公路一點一點侵蝕,侵蝕到無法再窄。城市建設(shè)得越來越繁華,商場大廈進出的人們絡(luò)繹不絕,它附近店鋪前的小吃攤?cè)祟^攢動,人行橫道綠燈時人如潮水一般涌向公路的對面;與此同時,那些小巷少了很多。記憶中的它們,潮濕幽暗,幽暗中有幾束斜穿的陽光,陽光里漂浮紛飛著細小金色灰塵。它們的消失,大約是城市發(fā)展的必然,是不可逆轉(zhuǎn)的現(xiàn)代化進程?;蛟S,沒有的只是我記憶中常走的那幾個罷了。他們隨著我記憶中的好多美好的東西,一起消失了;以至于我時?;谢秀便钡叵?,它們真的存在過嗎?因為涪陵地形起伏大,美國人彼得·海斯勒在他的暢銷書《江城》里就說過“這城市全是石階和腿”。所以,哪怕涪陵發(fā)展得再怎么寬敞現(xiàn)代,它的公路也無法擺脫之字形的特點,房子間也始終有著起伏的差異。這使得人們?yōu)榱丝s短步行距離,總是會保留有一些類似小巷的東西。它們就像是光鮮亮麗甚至有時略顯浮夸的表面背后狹小不美的現(xiàn)實。不過,方便快捷的大道無法使小巷完全消失,但足以使它們被大多數(shù)人遺忘。有多少人還會經(jīng)常走路出行呢?偶爾一次,和一個高中同學重走他初中時上學走的路。人煙雖然稀少了,然而至少它是存在的,在某個轉(zhuǎn)彎后間或還能看見一個婆婆坐在那里。她面前支著一口破爛的裝著用過無數(shù)次油的鍋,旁邊擺著已經(jīng)冷掉的油炸食品。這樣人煙稀少不同于放寒暑假時通往學校小巷的安靜與閑適,這里的人煙稀少是落寞。
重慶的文化影響隨著經(jīng)濟實力的發(fā)展逐漸擴大:《舌尖上的中國》告訴全中國,重慶人早上最愛吃的就是小面,重慶小面的名聲越來越響;而在這一點上,涪陵沒有跟上,涪陵文化被漸漸邊緣化了:涪陵早上最愛吃的豆花飯在重慶小面的影響下,如同此消彼長般的越來越少。除此之外,涪陵獨有的文化印跡都在慢慢成為重慶文化的陪襯,曾經(jīng)隨處可見的地攤上的油醪糟和糍粑、家里必備的胭脂蘿卜,都漸漸地、漸漸地淡出人們視野。我曾經(jīng)以為涪陵的榨菜很出名,后來發(fā)現(xiàn),很多地區(qū)幾乎都不愛吃榨菜。這樣的咸菜,改動空間少,不像重慶小面那樣是一道綜合的食物,什么多放點什么少放點都隨意。所以我在北方吃到的重慶小面大都一個濃濃的北方味。較少的改動空間使得榨菜的名聲不管打得多響,也不過是自己空熱鬧一場。涪陵有一點沒變:它始終是灰撲撲的,從我有記憶開始就是灰撲撲的。行道樹是灰撲撲的,草坪是灰撲撲的,天是灰撲撲的,街道馬路是灰撲撲的。灌叢歪倒,花朵打蔫,與之相映襯著,倒也和諧。
小學的時候,語文老師曾很嫌棄地說,一個好城市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不像我們的這些城市……她言已盡而意未窮,我們在無形中接受了那份輕視。可是到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涪陵的歷史底蘊是那樣的深厚,全然不同于老師所說。我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涪陵的人有著這樣的不認同感。他們似乎并不知道“涪陵”主流認為是因為巴(“涪”古音“巴”)人王陵在此而得名,不知道涪陵從漢朝開始就是巴國首都,之后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把這里設(shè)為區(qū)域性行政中心,更直接忽視了白鶴梁(傳說有唐朝朱真人在此修煉,得道后,乘鶴仙去。白鶴梁題刻眾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點易洞這樣一直存在著的歷史痕跡。彼得·海斯勒解釋說,涪陵“像中國任何一個城市一樣,這里的建筑的發(fā)展步伐掩埋了歷史的遺跡。它的目的僅僅是容納人口,容納天天在這里爬坡上坎、搏擊車流、干活糊口、買進賣出的二十多萬人”。在涪陵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人們重技術(shù)輕人文,對歷史漠視,對文化漠視。自己不好好尊重自己的價值,將其破壞、忽略,卻又嫉妒別人保存完好的深厚文化底蘊。好多人對中國缺少認同感,總是妄自菲薄,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我生于此,長于此。眼看著這里的購物商場越來越高檔、各種明亮寬敞的餐廳不斷出現(xiàn)。我不知道涪陵何時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是要成為涪陵,而不是成為那個千篇一律的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城市;但又知道,我的身體里始終流淌著如火鍋底料一般黏稠深色的血液,胸膛里那顆如石磨作坊般寧靜、沉穩(wěn)的心臟,一直在喊著號子一下、一下推著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