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青云”考論


  從今天可見的可靠文獻(xiàn)記載看,“青云”最早見于屈原 《九歌·東君》:“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蓖跻葑ⅲ骸把匀丈駚硐?,青云為上衣,白霓為下裳。日出東方,入西方,故用其方色以為飾也?!鼻嗍枪湃怂^五正色 (青、赤、黃、白、黑)之一,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五行”理論,東方屬木,其色為青,西方屬金,其色為白。所以王逸注 “青云”、“白霓”,認(rèn)為“用其方色以為飾也”,則“青云”即東方云。
  在中國古代,顏色與方位很早就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緊密的親緣概念。
  《尚書·禹貢》:“厥貢惟土五色”,所謂“土五色”,《釋名》云:“徐州貢土五色,青黃赤白黑也”,《孔傳》:“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與之,使立社?!蔽迳良捶缴?,周天子分封一方諸侯時即從社壝相應(yīng)的一方取一些象征該方的土,再從社壝中央取一些黃土蓋在上面,用白茅包裹,賜給被封諸侯。諸侯到達(dá)受封之國后,也建大社,將所受之土安放在祭壇上。賜土即賜國,完成這個儀式,則表示諸侯國得到中央政權(quán)的認(rèn)可。在 “五行”
  理論盛行的漢代,“青”的顏色義基本為其方位義所取代,而指東方?!犊脊び洝吩唬骸皷|方謂之青”,《說文解字》釋“青”為“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丹”。《淮南子·地形訓(xùn)》:“偏土之氣,御乎清天,清天八百歲生青曾,青曾八百歲生青澒,青澒八百歲生青金,青金八百歲生青龍,青龍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為青云,陰陽相薄為雷,激揚(yáng)為電,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青海?!蓖跄顚O《讀書雜志》云:“清天當(dāng)為青天,謂東方天也”,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釋“青?!睘椤皷|方之海”。那么,“青云”自然是“東方云”。
  與五行、五方相對應(yīng)的五色云中,唯獨(dú)“青云”在漢代典籍中使用率較高,且逐漸成為高空或天空的代稱。如《淮南子》:“魏闕之高,上際青云”,《子虛賦》:“其山……交錯糾紛,上干青云”,《魯靈光殿賦》:“隆崛岉乎青云”,《笛賦》:“激叫入青云”,這里的“青云”理解為高空或天空則更符合文意??梢?,“青云”在五色云中的地位最為突出,這與古代的太陽崇拜、東方崇拜有直接關(guān)系。太陽崇拜的傳統(tǒng)非常久遠(yuǎn),盛行于上古時期,古人將太陽神視為天神,夏商周三代都有祭日的禮儀。日出東方,由太陽崇拜產(chǎn)生了東方崇拜?!犊鬃蛹艺Z·五帝》:“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東方,萬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則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論衡·符驗(yàn)》:“東方主春,春主生物”,“四時皆有力于物,獨(dú)求春者,重本尊始也”。東方屬木,木即植物,是農(nóng)耕的根本,而且萬物生長也離不開太陽,所以太陽崇拜、東方崇拜又與農(nóng)耕社會的現(xiàn)實(shí)密切相關(guān),《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就說:“東方者木,農(nóng)之本?!?br>  “青云”的高空、天空之義引申出高遠(yuǎn)之義,多用于指人的志向、才能、意趣等。
  如《文選·顏延之〈五君詠·阮始平>》:“仲容青云器,實(shí)秉生民秀”,李善注:“青云,言高遠(yuǎn)也”,李周翰注:
  “青云器,高大者也”?!妒酚洝げ牧袀鳌罚骸安?、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好學(xué),附驥尾而行益顯。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烏能施于后世哉”,楊慎《升庵集》卷四十七 “青云”條指出:“青云之士,謂圣賢立言傳世者,孔子是也?!笨梢姡嘣破?、青云士皆言人之高遠(yuǎn)非常人所及。
  “青云”還是春官的代稱,并由此引申出高位、達(dá)官顯爵之義?!稘h書·百官公卿表上》:“黃帝云師云名”,顏師古注引漢應(yīng)劭曰:“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紀(jì)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為青云,夏官為縉云,秋官為白云,冬官為黑云,中官為黃云?!卑凑?“五行”理論,春天屬木,對應(yīng)東方,色青,故春官名青云,以此類推。黃帝的五官之中以春官為首,故春官青云就具有了高位之義。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須賈見范雎,頓首言死罪,曰‘賈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揚(yáng)雄《解嘲》:“當(dāng)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溝渠”;《晉書》:“史臣曰:‘……元海人杰,必致青云之上”;李白《駕去溫泉宮后贈楊山人》:“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輸?shù)ぱ┬匾?。急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隋唐以后欲仕進(jìn)為官必經(jīng)科舉,所以“青云”又有了登科之義,廣泛應(yīng)用于登科詩中。如孟浩然《送友之京》:“子登青云去,予望青山歸”;劉禹錫《送韋道沖赴制舉》:“一鳴從此始,相望青云端”;梁顥《及第表》:“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
  六朝時期,受當(dāng)時隱逸之風(fēng)的影響,“青云”又產(chǎn)生了隱居之義。如郭璞 《游仙詩》:“尋我青云友,永與時人絕”;劉孝標(biāo)《升天行》:“欲訪青云侶,正值丹丘人”;王康琚《反招隱詩》:“放神青云外,絕跡窮山里”;《南史》:“孔稚圭隱居,多構(gòu)山泉,衡陽王鈞往游之,圭曰:‘殿下處朱門,游紫闥,詎得與山人交耶?’鈞曰:‘身處朱門而情游滄海,形入紫闥而志在青云’”;袁彖 《贈處士庾易詩》曰:“白日清明,青云遼亮。昔聞巢、許,今睹臺、尚”。林庚先生在 《唐詩綜論》中討論到“青青子衿”時指出,“青是冷色,它是凝靜的、獨(dú)立的,……它象征著存在與永久”?;蛟S正是因?yàn)椤扒唷弊鳛橐环N冷色,有凝靜、獨(dú)立、永久的意蘊(yùn),而“云”超然世外,飄忽無羈,合而言之的“青云”恰好與六朝時悠遠(yuǎn)高潔、淡泊寧靜的出世之風(fēng)相契合,從而具有了隱逸之義。
  六朝以后,“青云”的仕進(jìn)與隱逸兩義并行。明代學(xué)者楊慎《升庵集》卷四十七“青云”條對宋人將其用于登科詩提出異議,認(rèn)為“青云”不當(dāng)作“登仕路”理解;比楊慎稍晚的學(xué)者陳耀文《正楊》卷二“青云”條針鋒相對地駁斥楊慎之說,提出“青云”本為仕進(jìn)登高位之義;其后,董斯張、周嬰等學(xué)者的解釋更為全面,尤其是周嬰在其著作《巵林》卷六“青云”條下引述楊、陳的觀點(diǎn),并進(jìn)而指出“青云”具有高逸、游仙、貴仕、登科等多重涵義;清代學(xué)者翟灝《通俗編》卷十更明確指出“青云字,隱逸與仕進(jìn),兩得用之”。其實(shí),仕進(jìn)與隱逸看似矛盾,但在長期儒道互補(bǔ)的中國古代社會,出處之念幾乎內(nèi)化于每一個士人之心,并糾結(jié)于他們?nèi)松拿恳粋€階段,成為一個強(qiáng)大的文化基因?!扒嘣啤钡氖诉M(jìn)與隱逸兩義并行,正是中國古代社會儒道互補(bǔ)造就的士人出處情懷的一種投射,可以作為我們審視中國古代士人出處情懷的一個參照點(diǎn),從中照見古代士人內(nèi)心的期許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