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文科學位論文寫作應當注重的九種意識


  學位論文質(zhì)量不盡如人意,是目前國內(nèi)許多高校文科研究生教育中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包括學位論文寫作在內(nèi)的一切學術研究論文的寫作本質(zhì)上都首先是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精神創(chuàng)造活動,因此,引發(fā)這一問題的一個方面的重要原因:學位論文寫作中缺乏某些意識。下面,我想就此問題闡明一下自己的看法,供高校同仁和老師同學們參考和批評。
  一、學術道德意識
  將“學術道德意識”擺在首位來談,是因為有大量報道表明近些年來在我國高校的研究生學位論文中頻頻出現(xiàn)了抄襲、剽竊和學術造假等違背學術道德的行為,文科中尤為嚴重,有些甚至到了讓人觸目驚心、感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引發(fā)上述問題的原因或許比較復雜,譬如學生偷懶、導師不盡職盡責、學校監(jiān)管不嚴、學術界抄襲、剽竊成風、社會恥感意識下降等等。但毫無疑問,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根源還是學生的學術道德意識淡薄乃至完全缺失。
  毋庸贅言,遵守學術道德是從事學術研究、發(fā)表學術成果最起碼的基本要求,是尊重他人勞動成果、鼓勵自主創(chuàng)新、維護學術秩序、促進學術和社會進步必須堅守、決不能退讓的最低底線,也是全世界學術界普遍奉行的國際通則。任何人一旦違反學術道德原則,在自己公開發(fā)表的學術成果中出現(xiàn)抄襲、剽竊他人成果或?qū)W術造假等行為,輕則身敗名裂,重則承擔刑責。學位論文屬于學術研究論文的范疇,而且最后會通過網(wǎng)絡向全社會公開,因此它同樣必須嚴格遵守學術道德原則。否則,當事人、導師和培養(yǎng)單位都必須而且理應承擔嚴重后果。
  因此,學位論文的寫作首先必須抱有高度自覺而強烈的“學術道德意識”,自覺遵守各項學術規(guī)章制度、時刻秉持學術良知、依靠自己誠實的辛勤勞動完成自己的學術研究,堅決杜絕一切形式的學術不道德行為!
  二、終生負責意識
  學位論文質(zhì)量不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其重視程度不夠、用心用力不足。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學位論文更不例外。限于篇幅,下面我僅從“學銜的終生性”這一角度來談談學位論文的特殊重要性。
  不言而喻,取得“學銜”最重要的資格憑據(jù)就是學位論文。按國際通例,一般修業(yè)期滿,學位論文達到了合格要求,就有權申請獲得相應的學位?!皩W位”就是“學銜”。但與“官銜”、“教銜”等“職銜”通常具有“特定時效性”不同,“學銜”具有“終生有效性”。舉個例來說,基辛格博士曾任美國國務卿,也曾任哈佛大學教授,如今后面兩個“職銜”都失效了,但其“哲學博士”這“學銜”依然有效,并將伴隨其終生。當然,根據(jù)“ 權責對等原則”,“ 學銜”管理通常也秉持“終生追究制”。也就是說,按國際通則,一旦發(fā)現(xiàn)某人在學位論文中存在抄襲剽竊等學術不道德問題或者學術造假等行為,“學銜”授予單位或相關管理機構(gòu)有權隨時撤銷并收回其“學銜”,且追究有效期為其終生。于是,當一個人在學界、官場、職場還是一個無名小卒時,或許沒有多少人會過分關注其“學銜”的真?zhèn)闻c成色;但當他“發(fā)達”了或者對別人構(gòu)成競爭和威脅的時候,其“學銜”和“學位論文”往往首當其沖成為對手帶著放大鏡去挑剔的對象。近些年來這類事件在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時有發(fā)生,相關報道也有很多。因為學位論文存在抄襲、剽竊或造假行為而在學術界聲敗名裂者有之,為此而自殺甚至引起導師自殺者有之,因為政敵惡意挑起學銜疑云而飽經(jīng)政壇風暴者亦有之,不一而足。
  總之,無論是從“文章千古事”還是從“學銜的終生權責制”來說,對待學位論文的寫作,都必須自覺地站在對自己、對親人、對導師、對學位點和對學校終生負責的高度來看待其特殊重要性,自始至終滿懷敬畏之心認真行事。
  三、問題意識
  目前文科學位論文寫作中一種常見的失誤表現(xiàn)為內(nèi)容空泛,什么都談,什么都沒談清楚。究其根源,主要就是因為缺乏明確的“問題意識”。正因為缺乏“問題意識”,于是論文綱目“大”而“全”,論述“空”而“泛”。
  事實上,真正的有意義的學術研究是必需發(fā)現(xiàn)問題、展開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正因為如此,做學問除了知識功底必須厚實外,還有一個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素養(yǎng)就是要有“問題意識”。有了“問題意識”才會目標與方向明確,抓住并緊扣重點,否則就會像一只無頭蒼蠅四處瞎撞??鬃釉唬骸皩W而不思則罔”。其實,“思”的前提乃是“問”。有明確的“問”才會有自覺的“思”,有自覺的“思”才會有明白的“學”,有明白的“學”才會有真正的“得”。因此,平時讀書聽課積累知識需要有“問題意識”,寫作學位論文時更要有“問題意識”;選題時需要有“問題意識”,草擬綱目和具體寫作時也需要有“問題意識”。有“問題意識”,學位論文才能寫得重點突出、深入具體、脈絡清晰、富有新意。
  那么,在學位論文寫作中應當著力捕捉怎樣的“問題”呢?首先是問題要“真”,即必須是在理論上或者實踐中真實存在的問題;其次是問題要“明”,即必須是有著具體的研究對象、明確的研究范圍并且具有研究的可操作性的問題;再次是問題要“有意義”,即必須是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和研究價值的問題。
  四、創(chuàng)新意識
  目前文科學位論文寫作中另一種常見的失誤是缺乏自己新穎獨到的見解,也缺乏新材料的發(fā)掘,論述角度和研究方法陳舊,東拼西湊,人云亦云。究其根源,主要就是因為缺乏足夠自覺而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
  學術研究貴在創(chuàng)新,也必須創(chuàng)新。否則學術自身不會有進步,國家和民族也將失去發(fā)展的動力之源。沒有創(chuàng)新的學術研究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學位論文的寫作同樣如此。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學人的諸多告誡值得記?。和豸酥短m亭修禊詩》中“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韓愈《答李翊書》中“惟陳言之務去”,陸機《文賦》中“雖杼軸于予懷,怵他人之我先。茍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等等均為其例??傊?,在學位論文寫作中,必須要能夠提出新問題,表達新觀點,提供新材料,運用新視角、新方法,體現(xiàn)新觀念。即便不能全都做到,至少必須在某些方面有所體現(xiàn),否則就不能算是一篇合格的學位論文。
  在此,還有必要澄清目前對于“創(chuàng)新”的兩種比較常見的誤解:一是把學術創(chuàng)新片面理解為研究“冷門”、“偏門”的對象及問題;二是把學術創(chuàng)新片面理解為研究“新事物”、“新現(xiàn)象”。甚至還有個別師生把這兩招作為滿足學位論文創(chuàng)新要求的“攻略秘籍”。事實上,造成對象及問題成為“冷門”、“偏門”的情況很復雜,有些可能確屬“歷史遺珠”,有些卻是由于自身缺乏研究價值或不具有研究的可操作性。屬于后兩種情況者理應放棄自不必說,屬于前一種情況者研究當然可以做,但需要有超群的智慧和學識。因此對于大多數(shù)“學力未逮”的普通研究生來說,學位論文最好不要去選那些“冷門”、“偏門”的對象及問題,而應更多在“主流”對象及問題上下功夫、做文章。至于所謂“新事物”、“新現(xiàn)象”,它們只是研究對象,與能否在研究中取得創(chuàng)新性成果沒有必然聯(lián)系。也就是說,研究“新”對象未必就一定能創(chuàng)新,而研究“老”對象未必就不能創(chuàng)新。并且,由于新對象仍處在生成變化中,其發(fā)展前景及研究價值都尚不明確,研究它需要具備敏銳深刻的眼光和超越群倫的識斷,可資借鑒的研究成果又不多甚至完全闕如,因此一般來說,學位論文最好也不要去選擇這方面的研究課題。須知,投機取巧、“劍走偏鋒”算不得什么本事,更不要動不動就企圖“填補”什么“空白”,能夠在大家熟知習見的老對象、老問題、老材料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找到新視角和新方法、提出新觀點、體現(xiàn)新觀念,那才叫真正的大本領!
  那么,如何才能在文科學位論文寫作中創(chuàng)新呢?首先要勤學善思,厚積薄發(fā);其次得博采眾長,自成一家;再次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在自己扎實充分研究的基礎上確立學術自信,敢于表達自己獨立的見解。陳寅恪先生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所推崇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確為社會人文學者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人格素養(yǎng)!
五、科學精神意識目前文科學位論文寫作中又一種常見的失誤是在其中充斥著一些純屬主觀臆測、似是而非甚至荒誕不經(jīng)的論斷,究其根源,除治學態(tài)度和學風不夠嚴謹外,主要就是因為缺乏“科學精神意識”。
  什么是“科學精神意識”呢?顧名思義,就是堅持科學精神的意識。什么又是“科學精神”呢?簡單地說,就是在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中堅持運用科學思想觀念和科學思維方法處理問題,努力追求真知、勇于探索真理并堅定捍衛(wèi)真理的精神。它包括許多方面的內(nèi)涵,如懷疑-探索精神、崇真-尚實精神、理性-客觀精神、邏輯-實證精神、獨立-創(chuàng)新精神、理解-寬容精神等等。
  科學精神首先代表一種觀念和思維方式:無論是研究對象、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論依據(jù)和事實根據(jù)的選擇,還是研究目標、研究方案的確立,一切都以科學為指歸,以科學為準繩;其次代表一種勇氣和膽識:敢于挑戰(zhàn)權威和流俗習見,勇于探索真理并愿意為真理獻身;再次,代表一種態(tài)度和要求:對待一切問題理性客觀、實事求是、嚴謹認真、腳踏實地。下結(jié)論務求“言必有據(jù)”,資料占有力爭“竭澤而漁”,盡力做到“邏輯與歷史統(tǒng)一”,對待前人看法就像陳寅恪先生《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所說的那樣具有“了解之同情”。
  學術研究中為什么必須具備“科學精神意識”呢?首先,一切真正的有價值的學術研究都屬于“科學研究”的范疇,既如此,從事學術研究當然必須具備嚴格遵循“科學精神”的意識;其次,作為科學研究,一切學術研究都必須把開發(fā)知識和闡揚真理作為神圣職責與最高目的,而無論是開發(fā)知識還是闡揚真理,最需要和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體現(xiàn)“科學精神”的意識;其三,一切“學術創(chuàng)新”都必須以嚴格遵循“科學精神”為前提,否則就是空中樓閣乃至癡人說夢!
  可惜由于缺乏“科學精神意識”,目前某些文科學位論文在觀點表述上顯得輕率虛妄、“無知無畏”者有之,在文獻解讀上純屬望文生義、牽強附會者有之,在問題解析上生搬硬套、胡亂比附者有之,在推理論證上罔顧事實與邏輯、違背常情常理與常識者有之,在對待前人學說上脫離具體的歷史語境盲目苛責、簡單粗暴者亦有之,不一而足。俗話說:“對癥下藥,其效乃彰”。要在學位論文中杜絕以上現(xiàn)象,唯有培養(yǎng)起學生自覺而強烈的“科學精神意識”。
  六、會通意識
  目前文科學位論文寫作中再一種常見的失誤是選題和論述顯得“格局太小”,并且“不接地氣”。究其根源,主要就是因為缺乏一種“會通意識”:先賢稱之為“融貫中外,會通古今”;我稱之為“既放眼古今世界,又立足于當下中國”。
  學術研究必須具備“放眼古今世界的意識”,為什么呢?其一,真正的有價值的學術研究是為整個人類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的,是一項足以讓作者青史留名、永垂不朽的偉大事業(yè),所以社會人文學者必須具有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張載所提倡的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遠大胸襟和高邁氣度。當然,每個人的一生都很渺小、也很短暫,他不可能在許多問題、更不可能在一切問題的研究上都取得獨步天下、超絕古今的卓越成就,但他卻可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某一個具體的問題上比古今世界上任何人都做得更精、更深。世界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思想家、人文學者、文學藝術家、科學家們都是這樣的人!其二,隨著經(jīng)濟的“全球化”和現(xiàn)代交通、現(xiàn)代信息技術等等的高度發(fā)達,當今世界已日益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地球村”,當今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和文化也在日益“全球化”。在這樣一種歷史語境下,在學術研究中“放眼古今世界”不僅已成為一種“必需”,而且也有了“可能”。只有“放眼古今世界”,我們的學術研究才可能顯得“厚重”、“大氣”,進而做到陳寅恪先生在《陳垣<敦煌劫余錄>序》中所說的“預流”:及時捕捉到一個時代之學術的新材料與新問題,“得預于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否則就叫“未入流”);只有“放眼古今世界”,我們的學術研究才有可能走進世界學術前沿,甚至引領世界學術的時代潮流。
  再說“立足當下中國的意識”。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jīng)說過:“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則有國界”。自然科學是如此,社會科學、人文學科更是如此。因此,文科學位論文的選題及研究,做中國問題研究的自不必說,即便是做西方問題研究的,最好也能夠立足于當下中國的客觀現(xiàn)實,關注“中國問題”,體現(xiàn)“中國立場”、“中國視角”和“中國價值觀念”,創(chuàng)造“中國學術話語”。一句話,具有“中國意識”。只有這樣,我們的研究才能做到更“接地氣”,也更符合中國古代學人“經(jīng)世致用”的理念和法則,從而具有更大更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
  總而言之,唯有具備“會通意識”,將“立足當下中國”和“放眼古今世界”兩種意識自覺地、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才能使我們的學術研究既有堅實的現(xiàn)實基礎,又有寬廣的視野格局。文科學位論文的選題及研究,同樣不可能也不應當例外。
  七、學科意識
  文科學位論文寫作中另一種常見的失誤是選題及論述的專業(yè)特征不鮮明,甚至完全游離于其專業(yè)所屬的學科范疇之外。究其根源,主要就是因為缺乏明確的“學科意識”。由于缺乏學科意識,其選題及內(nèi)容往往不符合嚴格的專業(yè)要求。
  以美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為例。由于正規(guī)的“美學”專業(yè)所屬的學科是“哲學”,所授的學位是“哲學碩士/博士”學位,因此,盡管“美學”所關注的對象和問題與“文學”、“藝術學”所關注的對象和問題多有重合,但嚴格來講,該專業(yè)學位論文的選題和論述不能停留在“文學”層面,也不能停留在“藝術學”層面,否則就不符合其專業(yè)要求。但由于學習該專業(yè)的研究生除了部分學“哲學”出身的以外,大多是來自“中文”或“藝術”專業(yè)的學生,他們在自擬學位論文題目和論述問題時,往往會與“文學”或者“藝術學”專業(yè)的學位論文界限不清,似乎忘記了自己所學的是“美學”專業(yè),將來要拿的是“哲學”學位!類似現(xiàn)象在許多專業(yè)都有存在,如將“文藝學”論文寫成“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或“外國文學”論文等等。這些都是因為缺乏明確的“學科意識”所致。
  事實上,必須牢記的是:學位論文不同于一般的自由撰寫的學術研究論文,它是為獲取專業(yè)學位而寫作的專業(yè)學術論文,必須接受授予學位的學術教育-研究機構(gòu)和國家學位審查-管理機構(gòu)的專業(yè)審核并獲得專業(yè)認可,它的選題和論述必須符合其專業(yè)所屬的學科規(guī)范并能體現(xiàn)出鮮明的專業(yè)特征。因此,其寫作必須具備自覺而強烈的“學科意識”。
  八、學術表達規(guī)范意識
  目前文科學位論文寫作中又一種常見的失誤是對其形制體式和表達形式的格式要求的處理上顯得有些“任性”和“隨意”,不按規(guī)矩和規(guī)定套路“出牌”。究其根源,主要就是因為缺乏明確而強烈的“學術表達規(guī)范意識”。
  需要首先澄清的是,人們常常將“學術道德”也納入“學術規(guī)范”看待,這雖然有一定道理和根據(jù),但其實“學術道德”問題本質(zhì)上與其說是“學術”問題,不如說是“做人”的問題。因此,如果單純從“學術”的角度來說,“學術規(guī)范”實際上主要指的是“學術表達規(guī)范”。
  一切學術研究成果的問世都離不開學術表達,而學術表達除了必須嚴格遵守學術道德原則之外,還必須嚴格遵循學術表達規(guī)范。學術表達規(guī)范主要包括關于學術成果的“形制體式”和“表達形式”兩方面的規(guī)范。前者主要是關于學術成果的基本結(jié)構(gòu)組成、各組成部分的基本要素及其結(jié)構(gòu)樣式等方面的規(guī)范;后者主要是關于學術成果的注釋體例、參考文獻的著錄與排列等方面的規(guī)范。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學術成果的表達當然必須嚴格遵循“學術表達規(guī)范”。學位論文更是如此。它不是一般的學術論文,而是有著一套嚴格、系統(tǒng)的操作規(guī)范和操作流程,有著一套明確、固定的學術范式和學術慣例,必須體現(xiàn)作者受過良好、正規(guī)的學術訓練的專業(yè)學術論文。盡管不同學位授予單位所制定的學位論文模板可能不盡相同,但對于其基本結(jié)構(gòu)的組成、各組成部分的基本要素及其結(jié)構(gòu)樣式、注釋的體例、參考文獻的著錄與排列等等,無一例外都是具有明確、固定、統(tǒng)一的格式和標準的(關于這方面的具體內(nèi)容另文專述,此處從略),而學位論文的寫作就必須嚴格遵照這些格式和標準來行事。也正因為如此,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除了專業(yè)知識的積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等等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接受學術表達規(guī)范方面的訓練。
  可惜,目前所見到的文科學位論文中,這方面存在問題的還比較多,個別的甚至還比較嚴重。這些學位論文的內(nèi)容質(zhì)量如何姑且不論,單是“形式審查”就過不了關——學術表達“不規(guī)范”,看不出受過正規(guī)的學術訓練。
  總而言之,學位論文的寫作必須具有明確而強烈的“學術表達規(guī)范意識”,自覺遵循相關的學術范式及學術慣例來行事,嚴格按照相關的格式和標準的要求來操作,切忌憑著自己個人的興趣好惡隨心所欲、任性妄為。
  九、文獻及版本意識
  目前文科學位論文寫作中還有一種常見的失誤在于:要么由于文獻征引過少而顯得“學術意味”不濃,要么由于在征引文獻時書種選擇失當、版本選擇欠精、使用“二手文獻”等而致其所引材料的可靠性和權威性受損(這里姑且不計引用不當或引文失校等問題)。究其根源,除了學生“偷懶”和知識儲備不夠等等外,主要就是因為缺乏自覺的“文獻意識”和“版本意識”。
  先說“文獻意識”。文科學位論文的寫作,首先必須具備的就是自覺而強烈的“文獻意識”。為什么呢?因為學位論文屬于學術研究論文范疇,而學術研究不同于文藝創(chuàng)作,而屬于科學研究,所以它必須講究“言必有據(jù)”、“無征不信”;而且與一般的學術研究論文還有所不同,學位論文乃是經(jīng)過較長時期學術訓練和學術準備之后完成的正規(guī)的“專業(yè)學術論文”,因而理應比一般的學術研究論文更具“書卷氣”、更顯“學院范兒”。以上兩點就決定了它必須征引大量的文獻材料,尤其涉及古代問題研究的學位論文更是如此。甚至可以說,具備自覺而強烈的“文獻意識”和擁有扎實而深厚的“文獻功底”,是寫好文科學位論文的首要前提。因此,文科研究生必須時刻牢記的誡條是:“博覽群書,擇善而從”乃是從事人文社科研究的唯一“正途”。不僅是在畢業(yè)學位論文寫作中,就是在平常的讀書學習中,都應當特別注重文獻意識的培養(yǎng)和文獻功底的增強。
  再說“版本意識”。文科學位論文的寫作,還必須具備自覺而強烈的“版本意識”。這又是為什么呢?其一,只要涉及古代文獻征引,就必然會遇到文獻的“版本問題”。不僅如此,即便是近人的著述或譯著,其中也有不少牽涉到“版本問題”。其二,人文社科學術論文質(zhì)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所征引的文獻材料的扎實程度;而文獻材料的扎實程度,除數(shù)量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文獻自身的可靠性和權威性。這同樣牽涉到文獻的“版本問題”。而且,正是由于這“版本”的原因,文獻材料的可靠性和權威性才出現(xiàn)了、并在客觀上確實存在較大的差異,尤其是在中國古代典籍上。其三,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古代典籍的產(chǎn)生、收藏、流布、整理、完整度和精良度等等,情況都極為復雜,這就使得征引文獻時對古籍版本的甄別和選擇顯得至關重要。眾所周知,古代典籍有“官修”有“民著”,有“正筆”也有“野筆”和“戲筆”,有“官刻”有“坊刻”,有“官藏”也有“院藏”和“私藏”。就編纂角度言,有“單書”也有“集成”,有“專書”也有“類書”;就制作流傳角度言,有“原本”也有“抄本”、“刻印本”、“排印本”和“影印本”等等,有“廣為流布者”也有“孤本獨存者”及“亡佚者”,有“流傳有序者”也有“來歷不明者”;就完整度言,有“全本”有“殘本”,有“足本”也有“節(jié)本”;就精良度言,有“善本”也有“普通本”乃至“贗本”??芍^五花八門。如果不注重對版本優(yōu)劣的甄別,對其可靠性和權威性缺乏準確到位的識斷便在其中胡亂引用材料,就有可能會因為所選文獻版本不當而削弱論文中作為立論根基的證據(jù)的“合法性”和說服力,從而從根本上影響到論文的整體質(zhì)量。總而言之,在文科學位論文寫作中應當具備自覺而強烈的“版本意識”。
  至于具體文獻版本的選擇及運用,限于篇幅,無法詳述。我只能根據(jù)學術界通常的看法結(jié)合我個人的理解提出幾點原則性的主張:第一,除非文獻本身已經(jīng)亡佚或者流落海外等客觀原因無從查找外,必須盡量采用直接的原始文獻材料,而不用“二手”或“轉(zhuǎn)引”的文獻材料;第二,盡量采用制作和校注精良的傳統(tǒng)“善本”文獻材料,譬如古文獻中的阮刻《十三經(jīng)注疏》、《四部叢刊》、《諸子集成》、《諸子集成新編》之類,也可選用學術界認可度高的近人精校、精注的標點本;第三,除非找不到別的來源,盡量少用或不用《四庫全書》、《永樂大典》、《太平御覽》之類的“類書”而采用其“本書”;第四,盡量采用來歷明確、流傳有序的傳統(tǒng)通行文獻材料,而慎用、少用甚至不用“來歷不明”、“流傳無序”的文獻(其中包括近年來比較熱門的“上博簡”、“清華簡”之類)作為自己論文的基本的或者主要的證據(jù)材料。
  至于今人著述或譯著,涉古類著作盡量選用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之類的在出版古籍方面具有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出版社所出的書籍;翻譯類著作盡量采用商務印書館、三聯(lián)書店、上海譯文出版社之類的在譯介西方學術名著方面具有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出版社所出的書籍。
  結(jié)語
  嚴羽《滄浪詩話》開篇即云:“夫?qū)W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做學術研究同樣如此。本文前面所談到的九種意識中,“學術道德意識”、“終生負責意識”、“科學精神意識”、“學科意識”、“學術表達規(guī)范意識”和“文獻版本意識”的全部精神實質(zhì),以及“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的部分精神內(nèi)涵,均可視為“入門須正”這一要求的具體落實;而“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的另一部分精神內(nèi)涵,尤其是“放眼古今世界而又立足當下中國的意識”,則是“立志須高”這一要求的主要體現(xiàn)。重視并認真踐行這兩方面意識的要求,何愁專業(yè)學不精、學位論文寫不好呢?(作者系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