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王逍:行走田野 教書育人


  今年4月,溫州文成培頭畬族村“三月三”畬鄉(xiāng)風情節(jié),在其200余年歷史的鐘氏宗祠里,舉辦了一場人類學畬族村落研究專著的新書發(fā)布儀式。來的不僅有縣長和當?shù)卮迕?,還有從北京趕來的央視欄目組。
  
  這一研究成果是國際學院王逍教授歷時五年周期性深度田野調查,傾力而作的新著《超越大山:浙南培頭村鐘姓畬族社會經(jīng)濟文化變遷》。這也是她深耕田野的第二部作品,是其2010年出版的《走向市場:一個浙南畬族村落的經(jīng)濟變遷圖景》之姊妹篇。
  
  五年來,她每年都要往返培頭村五六次,與當?shù)氐母咐相l(xiāng)親朝夕相處,成了全村公認的“榮譽村民”。行走田野、關注和參與鄉(xiāng)村發(fā)展一直是她十余年來獨立探索與堅守的學術追求。
  
  行走田野 天地之間有大美
  
  王逍所從事的歷史人類學畬村研究,踐行著田野現(xiàn)場感與相關文獻資料的相互觀照和彼此印證。田野的行走無疆和文獻的欲窮千里,與村民同吃同住的參與式觀察和深度訪談,以及在歷史文獻中的鉤玄索隱和循章覓旨,始終是其不懈的學術追求。
  
  田野調查是真正的腳踏實地做學問。她常說,“做田野也是做人?!彼粌H長時間與村民同吃同住,還與村民交朋友,將自己當作村落的一員。農忙時節(jié),她跟著村民奔忙,并經(jīng)常只吃白米飯充饑;碰上村里紅白喜事及壽誕搬新房等,她也會饋贈禮金……所以,每到一個村落,那兒都會變成她的第二故鄉(xiāng)。當?shù)卮迕窠?jīng)常說:“王教授,比我們村里人更了解村里的情況?!?br>  
  在畬鄉(xiāng)田野調查期間,翻山越嶺、走村串戶。無論嚴冬酷暑,她都白天入戶調查數(shù)十戶,做訪談、拍照片,做觀察記錄;晚上還要分類、整理搜集來的信息碎片,寫成田野筆記。雖然難免停辛貯苦,但她卻總是詩意地聲稱:“去鄉(xiāng)野村落中閱讀生命,去關心他人的糧食與蔬菜,天地之間有大美?!?br>  
  人類學田野調查要求研究者的客位理解與當?shù)厝说闹魑豢捶ㄏ嗷ソY合,更要求與當?shù)厝舜虺梢黄?,甚至要“鉆”進他們的心靈。為此,王逍不僅長時間參與觀察,還運用口述史、座談會、影像法、文獻文物搜集法等搜集了大量第一手鮮活的田野資料。為了完成兩部各40余萬字的畬村人類學著作,她累計撰寫田野筆記近百萬字,拍攝照片3000余張。
  
  社區(qū)營造 學者的人文情懷
  王逍坦言,走進畬鄉(xiāng)、關注鄉(xiāng)村緣于一種理想主義精神和社會使命感。越了解農民和親近鄉(xiāng)村,她的鄉(xiāng)村情懷就越濃郁,對“三農”問題的認識也越深刻。十余年來,她深入鄉(xiāng)村田野調查,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畬族研究課題9項,還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F(xiàn)今,她已形成體系化和開放式的學術格局,長期櫛風沐雨的田野調查讓她愈發(fā)堅定知識服務社會的理念。
  
  博士畢業(yè)后,她還進入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人民公社課題研究,在浙北的漢族村落完成50萬字的口述史。由她主持的“人民公社時期鄉(xiāng)村社會生活研究——基于畬漢村落田野調查的比較”項目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四屆特別資助。這一研究經(jīng)歷進一步拓寬其學術視野,她的跨學科思想日漸圓融,“我在不斷實踐并反思,知識分子如何打破學科及專業(yè)邊界,真正走出書齋、走向基層,用知識服務社會?!?br>  
  新著《超越大山》既是王逍運用人類學參與行動研究法的成果,也是其身體力行運用知識服務社會、展開鄉(xiāng)村社區(qū)營造的寶貴探索。近五年來,她以研究者和“村落人”相互交替的身份高度參與了培頭村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社區(qū)營造過程:搜集整理培頭村許多異常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料;對村落民間文獻文物保護、畬家樂旅游項目開發(fā)、“三月三”畬鄉(xiāng)風情節(jié)展演等提供指導意見;提出“鐘正芳故里”和“培頭村社區(qū)營造”等創(chuàng)意項目……
  對此,廈門大學東南民族專家、博士生導師郭志超教授高度評價,認為王逍從事的畬鄉(xiāng)研究和社區(qū)營造,“是對費孝通先生倡導的‘邁向人民的人類學’的弘揚”。
  
  “只有鄉(xiāng)村發(fā)展了、變美麗了,中國社會才會真正和諧?!蓖蹂姓f,“我力圖從制度創(chuàng)新和社會風尚的雙重維度來推動越來越多的社會知識力量關注鄉(xiāng)村,也呼吁更多的年輕學人像中國臺灣地區(qū)那樣投身鄉(xiāng)村社區(qū)營造?!?br>  
  為師之道 師生學術共同體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了讓更多的年輕學子親近鄉(xiāng)土,田野調查時,王逍也總是想方設法地帶上學生,現(xiàn)場實地指導。作為民俗學和漢語國際教育兩個專業(yè)的碩士生導師,中外學生都有機會跟隨她走進鄉(xiāng)野。在她眼里,鄉(xiāng)村是開展文化教學和跨文化傳播的天然場域。建筑的一磚一瓦,食物的一簞一勺,都飽含著千百年來沉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溌 <?、土耳其等地的留學生都曾和中國學生一起前往培頭村。
  
  而受益于她融通的跨學科知識體系,本科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更多的是開闊的學科視野、清晰的知識體系和精深的文化分析能力。她更關注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把研究引向課堂,啟發(fā)學生看問題的新思路、新角度,打破慣常的復制粘貼式‘拷貝思維’?!彼鼜娬{說,“任何理論都不玄妙,都來源于生活,人文世界處處皆田野,要學會在生活中觀察和總結?!?br>  
  她對學生的大愛,不僅能真正做到有教無類,還對其他任何學院來求教的學生來者不拒。她對研究生的指導也是傾其心力,專門建立碩士生導師微信群,旨在營造一個師生情感與學術的共同體。此外,王逍隨時教導學生為人為學,并分享學術資訊和學術觀點,甚至持續(xù)關注學生畢業(yè)后的成長。至今,在她近40名碩士生里已有4人攻讀博士。
  
  凡是受她指導過論文的本科生和碩士生,都反映王老師指導論文認真負責,每一篇從題目到框架再到內容,她都要逐字逐句地反復修改,很多同學甚至將修改得密密麻麻的多個版本的論文初稿予以珍藏。為了方便指導學生,她辦公室的燈總是亮著,時常經(jīng)門衛(wèi)提醒才最后一個離開教學樓。
  
  在師大26年來,正是源于這樣的堅持和付出,王逍收獲了師大第二屆“教學特聘崗位”、第九屆“鄭曉滄獎”、第二屆“最美教師”等榮譽。但在她看來,榮譽屬于過去,教書育人和投身鄉(xiāng)村建設才是她畢生志業(yè)。
 ?。◤垊P濱 朱晨歡 盛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