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中的“罪”與“罰”
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張中鋒做客山東大學文學生活館,作了題為“如何看待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中的‘罪’與‘罰’”的講座,讓聽眾從中感悟作品深厚的藝術(shù)性和思想性。
今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誕辰195周年、去世135周年,也是《罪與罰》出版150周年,全世界研究文學、歷史、哲學、心理學的人都在紀念他。
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名氣呢?生活在19世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很多作品預(yù)言了發(fā)生在20世紀的事情,被人們稱為“先知”。他的創(chuàng)作涵蓋了心理學、人類文化學、哲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他的作品研究被稱作“陀學”。高爾基曾評價說:“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兩個最偉大的天才,他們以自己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個歐洲驚愕地注視著俄羅斯,他們都足以與莎士比亞、但丁、塞萬提斯、盧梭和歌德這些偉大人物并列……”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創(chuàng)作了多部小說,公認水準最高的長篇小說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罪與罰》《白癡》《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這些小說既有深刻的文學思想,又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shù)性,能兼顧到這兩點是很不容易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家庭狀況不容樂觀,他父親是個醫(yī)生,脾氣暴躁、性情乖張;他的母親出身富裕市民家庭,受過很好的教育,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和音樂天賦,尤其喜歡《圣經(jīng)》。這些家庭因素都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1838年,由于父親的固執(zhí),陀思妥耶夫斯基錯過了上莫斯科大學的機會,進入他并不感興趣的彼得堡軍事工程學校。1839年父親被農(nóng)奴所殺,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于悲傷和驚嚇,患上癲癇病。1842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畢業(yè)后成了繪圖員,少尉軍銜,但他志不在此,便于1844年以中尉軍銜退役。
1844年,他將巴爾扎克的小說《歐也妮·葛朗臺》譯成俄文,從此決定走上文學道路。他給自己確立的創(chuàng)作任務(wù)是探索人之謎:“我對自己抱有信心。人是一個謎,需要揭開它。如果你一輩子都在解這個謎,也別說是浪費了時間。我就要解開這個謎,因為我想成為一個人……”他勵志要解開“人”這個謎。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了中篇小說《窮人》,一舉成名。但是剛剛有點成績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馬上遭遇到不幸,他說“命運把我舉得很高,就是想把我摔得更厲害一些。”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為參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被捕,先是被判處死刑,后改判四年勞役。這次人生巨變,更堅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基督的信仰。他說:“我相信世界上沒有比基督更美好、更深刻、更富有同情心、更睿智、更勇敢、更完美的形象了。沒有,也不可能有。不僅如此,如果能有人對我證明,基督在真理之外,而且真理的的確確在基督之外,那么,我情愿同基督在一起而背棄真理?!薄霸谖倚闹校穸ǖ恼摖幵蕉?,這種渴望就越強烈。”
1856年他和伊薩耶娃結(jié)婚,事實證明這場婚姻是不幸的。伊薩耶娃患有肺病、神經(jīng)質(zhì)和偏執(zhí)狂,這讓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上受盡折磨,這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xiàn)。
1866年《罪與罰》的發(fā)表奠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國際上的聲譽。1878年2月6日,陀思妥耶夫斯基被選為俄文和語文科學部通訊院士,這是來自官方的最高榮譽。1880年6月,在莫斯科舉行的普希金雕像揭幕式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演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聲望也達到頂峰,人們把他和莎士比亞在文學上的成就相提并論。他在1880年出版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堪稱代表作,其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甚至高于《罪與罰》。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學史上享有較高的聲譽。19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自認受惠于他。20世紀法國小說家馬爾羅也曾斷言,在法國,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對他們那一代人產(chǎn)生過深刻影響。托爾斯泰臨終前閱讀的最后一部文學作品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俄羅斯著名文學理論家巴赫金確定:“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復(fù)調(diào)小說的創(chuàng)作者。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嶄新的小說體裁。因此,他的創(chuàng)作很難納入任何格套,不能歸屬于我們習慣用來說明歐洲小說各種現(xiàn)象的任何一種文學史模式?!?br> 《罪與罰》的人物形象分析
《罪與罰》有三條線索。主線是拉斯柯爾尼科夫因殺人而受到懲罰,最終在索尼婭的幫助下得到拯救;兩條副線,一個由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窮困的窮人馬美拉多夫以及他的妻子卡捷琳娜、女兒索尼婭組成,另一個由拉斯柯尼科夫的妹妹杜妮亞,杜妮亞的追求者——貪財好色的地主斯維里加洛夫和極端個人主義者盧仁組成。
男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是一名窮大學生,一個小知識分子。他從小生活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早年去世,家人將振興家族的使命寄托在他身上。在彼得堡讀大學的他活得非常痛苦,因為家里給的錢不夠上學的費用,他已經(jīng)有兩三個月不去學校了,只在一個狹窄的出租屋里度日。不只物質(zhì)上匱乏,他精神上也很痛苦。他想拯救家族,但是上不起學。母親給她來信,希望他能把養(yǎng)老金寄回給母親,而他妹妹有時要到別人家打工掙錢,甚至被人調(diào)戲。更令他難過的是為了四個盧布他不得不拿父親留給他的最后的遺物——銀煙盒去抵押……不堪忍受貧窮帶來的精神痛苦與人格屈辱,他把人分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兩種,認為后者可以殘暴地統(tǒng)治前者。他還認可為了多數(shù)人的幸福可以不顧個別人的幸福的觀點。但是當拉斯柯爾尼科夫?qū)嵺`了他的理論后,發(fā)現(xiàn)自己并非是“不平凡的人”,殺人后掩飾罪行的恐懼,以及失去上帝所帶來的精神孤獨,使他自奉的理論破產(chǎn),只好放棄,最后回歸上帝,向警察局自首。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也是思想觀念的悲劇。前者使他怨恨社會,后者使他陷入有害理論的誘惑。通過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形象,作者一方面譴責了資本主義社會所造成的貧困和不平等,以及金錢崇拜所帶來的社會道德淪喪,另一方面也否定了當時盛行的無神論思想,在作者看來,忍耐和愛,是改良社會的唯一途徑。
女主人公索尼婭是一名妓女,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她單純、善良、瘦弱,為了養(yǎng)活全家,不得不從事低賤的職業(yè)。盡管如此,她沒有放棄對上帝的信仰,苦難反而使她的信仰變得更為熾烈。當她發(fā)現(xiàn)拉斯柯爾尼科夫背棄上帝犯了殺人罪時,認為拉斯柯爾尼科夫比她還不幸,為了挽救他的靈魂,她愛上他,并且愿意陪伴他到西伯利亞去服苦役。在索尼婭的勸說下,拉斯柯爾尼科夫投案自首,重新皈依上帝,靈魂得以復(fù)活。索尼婭身上具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稱贊的美德:信仰、忍耐、無私和奉獻等。
《罪與罰》的故事情節(jié)分析
《罪與罰》描寫了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認為自己是個超人,可以為所欲為。為生計所迫,他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無辜的妹妹麗扎韋塔,制造了一起震驚全俄的兇殺案。經(jīng)歷了內(nèi)心痛苦的懺悔后,他最終在基督徒索尼婭姑娘的規(guī)勸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作品著重刻畫了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變化,揭示了俄國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
全書共分六部和尾聲。第一部寫犯罪,拉斯柯爾尼科夫作案后精神上受到的折磨;其余五部寫懲罰。第二部展現(xiàn)各種矛盾。第三部寫拉斯柯爾尼科夫同媽媽、妹妹的矛盾,偵查員波爾菲里初次敲打拉斯柯爾尼科夫,杜尼婭同盧仁的矛盾展開。第四部展開拉斯柯爾尼科夫跟斯維德里蓋洛夫的矛盾;杜尼婭跟盧仁的矛盾結(jié)束。第五部寫拉斯柯爾尼科夫同母親和妹妹的矛盾結(jié)束;拉斯柯爾尼科夫?qū)λ髂釈I說出了殺害老太婆和麗扎維塔的經(jīng)過和原因;盧仁栽贓陷害索尼婭被揭穿;馬爾梅拉多夫一家悲劇結(jié)束。第六部中波爾菲里跟拉斯柯爾尼科夫攤牌,勸他自首;斯維德里蓋洛夫跟杜尼婭的矛盾結(jié)束;拉斯柯爾尼科夫自首。尾聲交代拉斯柯爾尼科夫自首后的情況:母親病逝,妹妹跟拉祖米欣結(jié)婚,他受罰之后獲得新生,跟索尼婭相愛。
“罪”是全書的開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相當大的篇幅寫犯“罪”的動機和準備,而所犯下的“罪”與所受到的“罰”是一一對應(yīng)的:違背法律所犯下的罪,使人感到恐懼;違背倫理道德犯下的罪,使人感到孤獨;違背宗教戒律犯下的罪,使人感到絕望。小說里的“罪”,不是指有罪惡的念頭,而是有殺人的行為;“罰”是良心對人的譴責。經(jīng)歷了重重矛盾之后,主人公重新皈依上帝,完成了從“罪”到“罰”到“救贖”的過程。
《罪與罰》的作品賞析《罪與罰》這部作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極具思想性,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其一譴責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物質(zhì)上貧富極端分化;其二譴責了拜金主義對社會道德的腐蝕;其三批判了各種無神論思想對人性的誘惑和對社會的危害;其四主張用忍耐、奉獻和對基督的愛來改良社會。應(yīng)該指出的是,作者極力反對革命,反對民主主義學說等社會革命,主張通過改造人的靈魂來改善社會,而改造靈魂必須借助于基督教信仰。
作品中處處可見人道主義思想。首先是關(guān)注小人物,關(guān)注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如小公務(wù)員、小職員、窮困大學生、落魄的貴族婦女、妓女等。對于小人物不只是寄予同情,而是挖掘小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描寫他們高貴的靈魂、尊嚴和人格,以及由于窮困和惡劣環(huán)境他們所遭受的精神痛苦,甚至人格分裂。
作者給人以充分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平等對待筆下各種各樣的人物,否定道德說教和主觀干預(yù)。作者批判了啟蒙思想的“人是理性”的觀點,看到了人的非理性特征、人性惡的一面以及人生的悲劇性。最后,反對各種無神論思想和各種意識形態(tài)學說,主張人只有通過對上帝的信仰,只有通過忍受苦難、通過愛,才能得到拯救。
這部作品極具藝術(shù)性。首先,作品行文緊湊,全書四十多萬字,卻只寫了九天里發(fā)生的事情,這就給了讀者一種緊張感。作品不僅深刻地揭露了尖銳的社會矛盾,而且反映了時代的思想沖突。作者把矛盾和沖突提高到哲學的高度加以解釋和藝術(shù)描寫,使作品具有極大的思想容量。反對“虛無主義”、宣揚基督教順從與忍耐的思想傾向構(gòu)成小說的基礎(chǔ),與情節(jié)融為一體,決定了作品中人物形象體系和情節(jié)發(fā)展的路數(shù)。第二個特點是敘事線多。在主線之外,還有多條副線;副線不僅圍繞主線,而且相互之間也時有交叉。小說情節(jié)曲折離奇,變幻莫測,緊張集中,波瀾起伏。在結(jié)構(gòu)上規(guī)模宏偉,線索復(fù)雜,頭緒繁多,但布局嚴謹,結(jié)構(gòu)縝密。第三個特點是深刻的心理描寫,作品被譽為“一份犯罪的心理報告”。作者運用多種心理表現(xiàn)手法,如內(nèi)心獨白、夢境、幻想、直覺等,表現(xiàn)人物犯罪前后近于瘋狂的復(fù)雜心理活動,寫出了他的緊張、痛苦、孤獨和疲憊感。這就加大了作品縱向開掘的深度。最后一個特征則是多聲部敘述的“復(fù)調(diào)結(jié)構(gòu)”,是相對于“獨白結(jié)構(gòu)”而講的。拉斯柯尼科夫的“哲學”,索尼婭的“東正教觀念”,警察局長波爾費利的“生活求實和法律的觀念”,盧仁的極端個人主義觀念,斯維里加洛夫的無恥哲學和享樂觀念,作者都不加主觀“干預(yù)”地并列于作品之中。(整理:李奕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