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凜 冽 寒 風 中 讀 到 溫 情——讀 Y 呼 蘭 河 傳 Z 有 感
友人曾跟我說:“不要在冬天讀蕭紅?!?br> 所謂風土人情,“人情”是重點。光有“風土”,不過是強湊進小說的散文。這也就是為何《長恨歌》冗長的開頭常為人詬病。同樣寫農(nóng)民的劣根性,蕭紅寫得比魯迅先生要好。相比夸張諷刺的手法,這種扎扎實實不動聲色的白描,毋庸置疑是一種更高級的表現(xiàn)形式。
《呼蘭河傳》更像一部自傳,蕭紅回憶著出生小城的每條街每間商店,自 家 的 每 間 屋 子 每 個 擺設(shè),當 然 還 有 那 些 人 那些事,好的壞的。好的不見得怎樣春風化雨,壞的也不會有多像過街老鼠。命總是當如此,喜怒悲哀皆由不得自己。東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馬,也沒有人說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沒見人說要去修;七月十五呼蘭河上的水燈慢慢向下游漂,漂著漂著就滅了一盞;鄰家人的歌聲,像一朵紅花開在墻頭上,越 是 鮮 明,就 越 覺 得 荒涼。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蕭紅的文字,總是無止盡地沉落下墜,看著讓人又喜歡又心疼。這樣的女子纖細敏感偏偏缺少足夠的愛,她童年時,母親父親都不喜她,唯一親厚的爺爺沒有多久也去世了,當諾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卻還有一生的路要走,而這一生,荊棘滿路,無人相伴,究竟要怎么走。
滿篇滿紙,都是回憶,滿眼滿心,都是蕭索。這書看了后會讓人后知后覺。佛家說,你若望向深淵,深淵也會回望你,我只怕,蕭紅她已在深淵。蕓蕓眾生,各有自己的無奈掙扎,保不準什么時候一個念頭就放任
自己墜落,跌進無邊黑暗里,永遠永遠都不想醒來??山^對不要靠近崖邊,一切脆弱,都只應(yīng)是在一時。
《生死場》和《呼蘭河傳》的寫作方式甚至寫作的情緒都會讓我想到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小小的地方里住著一群活的不怎么快樂但還是堅持活著的人,這個小城和這些人遺世獨立似的過著自己的生活,卻能讓作為讀者的旁觀者窺見一縷自己的影子。與大城市里的小人物不一樣,小城里的人如果說自己孤獨是會被人嘲笑的,好像土的貧窮的連孤獨的權(quán)利都沒有了,為著這份表達孤獨權(quán)利的喪失,小城的孤獨也許更加沉重,因為空間太過狹小,無法釋放那么多的孤獨。
讀《生死場》和《呼蘭河傳》時,滿懷的情感沒有任何預(yù)兆皆涌上心。蕭紅樸實貼切的文字和文字里冬天的氣息讓我想起小時候在農(nóng)村姥姥家的那段日子。北方冬天里干燥的土路、地上散落的誰家的用來燒飯的柴草、灰色空曠的天空里紅的耀眼的夕陽、嘴里哈出的白氣、皸裂的皮膚、干燥的嘴唇、空氣里總彌漫的那股子燒著了東西的味道,還有傍晚時分家家戶戶升起的炊煙,不知道為什么這煙讓人特別的有歸屬感,就像蕭紅說的:為了這煙,不覺得寂寞。
閱讀蕭紅也讓我更加明白北方那片土地,如果說南方多雨濕潤氣候下的情緒可以用幽怨來形容的話,北方那蒼茫大地上冬日里凜冽的氣息則要用悲涼來形容。這句話讓我覺得,這片土地上總是滿目瘡痍。
還好,小說不是生活的全部,畢竟再偉大可敬的作家,也指引不了我們的生活。每個人,閱讀過后都要記得去追求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