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歌德與《浮士德》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呂叔君做客山東大學文學生活館,做了題為“歌德與《浮士德》”的講座,讓聽眾們對歌德其人有所了解,也讓聽眾們感受到了《浮士德》這部偉大作品的深刻意蘊與藝術魅力。
  歌德是德國的文化符號,就如同孔子是中國的文化符號一樣,如今在一些城市能夠見到作為德國文化傳播機構的歌德學院。歌德是德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在歌德之前,德國人有文化自卑心理。直到歌德的出現(xiàn),德國才有了與歐洲其他國家文化人,像英國的莎士比亞、西班牙的塞萬提斯、意大利的但丁等平起平坐的大師。可以說歌德是增強德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關鍵人物。實際上,在歌德背后還有一大批天才人物在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時期出現(xiàn)在德國的大地上,像貝多芬、莫扎特、康德、黑格爾等,這使得德國人開始在世界面前有了自信,但這種自信發(fā)展到最后成為自負狂妄,變得極端。
                 欣賞德國文學作品的預備知識
  有許多讀者反映德國文學不好懂,德國文學讀起來確實沒有英國文學、法國文學或者其他國家的文學那樣輕松易懂,沒有很吸引人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也不夠形象生動。德國文學呈現(xiàn)出晦澀難懂的特點的原因,可以用當時與歌德有密切交流的法國作家、文藝評論家斯塔爾夫人的觀點來解釋。她在《德國的文學與藝術》中將德國文學與法國文學作了比較,“在法國,閱讀一部作品大抵是為了議論它;在德國,大家?guī)缀跏枪陋毜厣钪蚨笞髌繁旧斫o讀者作伴”,“在法國,清晰被認為是作家首要的長處之一。因為當法國人上午閱讀的時候,要緊的是不能有佶屈聱牙之感,要能抓住那些晚上談話時足以自我炫耀的東西。但是德國人恰恰相反,他們覺得晦暗是一種樂趣;他們常常把本來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東西,重新送進黑夜。他們對一般平庸的見解深惡痛絕,而當他們不得不復述此類見解時,總要鍍上抽象的純哲理色彩,使人誤以為是什么新鮮思想,直到識破之日為止。德國作家絲毫不替讀者設想……他們愿給他們的作品能繞上多少層云,就繞上多少層云?!?br>  德國人熱衷于同空氣談話。同樣引用斯塔爾夫人在《德國的文學與藝術》里的話來說明,“他們(指英國人)不大愿意參與———哈姆雷特劇中所說的———那種同空氣的談話,而這正是德國人所熱衷的。英國人的哲學旨在給造福人類的事業(yè)爭取有益的成果,而德國人為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不考慮人類能從中謀取什么福利”,“他們在一切問題上都專心致志于沉思默想,向蒼天尋找他們狹窄的命運在地面沒有滿足他們的空間。他們沉湎于理想,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任何東西合乎他們的想象”?!跋蛏n天尋找他們狹窄的命運在地面沒有滿足他們的空間”是說,當時德國是諸侯割據(jù)的狀態(tài),在封閉的小空間里,德國人無處釋放自己的精力,無法施展自己的理想,就只能向內(nèi)發(fā)展,挖掘自己的思想境界,這就是德國為什么產(chǎn)生思想家、音樂家的原因。
  德國文學歷史比較短,從歌德開始,德國文學才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古時期,德國是古高地文學和中古高地文學,當時的德語與今天的德語差距非常大,因此古高地文學和中古高地文學最終失傳,德國人根本不知道他們還有這種文學。所以這一文學對歌德時代的文學或者現(xiàn)今德國文學沒有直接的影響或者即使有影響也很小。1534年,路德進行宗教改革,翻譯了《圣經(jīng)》,德國才逐漸有了統(tǒng)一的語言。
  德國文學史上有兩次高潮。1770年至1830年是德國文學史的第一次高潮,以萊辛、歌德、席勒、諾瓦利斯、荷爾德林等為代表;1900年至1950年是德國文學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以卡夫卡、托馬斯·曼、黑塞、布萊希特等為代表。
  呂叔君也談到自己對德國文學的認識,他認為德意志人作為一個整體像一群怪獸,這里怪獸是一個中性詞。他們有時如塔西陀所描寫的日耳曼族那樣野性十足,有時如喪家之犬,有時兇猛無敵,有時虔誠馴服,有時因受刺激而幡然醒悟并亢奮異常,有時又狂躁不安和自我膨脹。
                       歌德其人
  歌德(1749—1832)是德國杰出的作家、思想家、畫家、自然科學家、美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全名是約翰·沃爾夫?qū)ゑT·歌德?!榜T”是貴族特有的名,歌德名字中的“馮”是從1782年開始有的。對于理解歌德,這是一個重要線索,比如歌德對待革命態(tài)度的變化與他身份的轉(zhuǎn)變是有關系的,他成為貴族后,作為既得利益者不希望革命影響到他。
  眾所周知,歌德是一位文學家,他的創(chuàng)作涵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歌德還是一位畫家,一生有2700余幅繪畫作品,大部分是風景畫,一部分是人物肖像畫。歌德求知欲強,他的精神觸覺伸向了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他從事研究的專業(yè)有動植物形態(tài)學、解剖學、顏色學、光學、礦物學、地質(zhì)學等。歌德代表作品有《鐵手騎士葛茲·馮·貝利欣根》、《普羅米修斯》、《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威廉·邁斯特的漫游年代》、《親和力》、《論色彩學》等。
  歌德有著復雜的個性,他的一生曲折而漫長,他有著強烈的探索精神,不懈地追求真理,永不滿足,直到晚年都保持著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歌德的思想充滿矛盾。他既是詩人,也是官僚;既有叛逆精神,又善于妥協(xié);既有超凡的氣質(zhì),又難免落入鄙俗。歌德不喜歡哲學思辨,他覺得哲學思辨對德國人是有害的,“這使他們的風格流于晦澀,不易了解,艱深惹人厭倦”。
  同時代的名人對歌德多有評論。斯塔爾夫人說:“歌德可以代表整個德國文學,這倒不是因為在某些方面沒有比他更高明的作家。但是他是唯一能把全部德意志精神的特點匯聚一身的人。沒有人能像他在這類想象力上做到如此出類拔萃,而意大利人、英國人、甚至法國人,在這方面竟無涉足的余地”。恩格斯說:“在他心中經(jīng)常進行著天才詩人和法蘭克福市議員的謹慎的兒子,可敬的魏瑪樞密顧問之間的矛盾”,“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挥袝r是叛逆的、愛嘲笑的、鄙視世界的天才,有時則是謹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狹隘的庸人”。海涅說:“歌德當年扮演了一個十分曖昧的角色,不能毫無保留地稱贊他”。而歌德這樣談論自己的敵對者:“他們?nèi)藬?shù)很多,不難分成幾類。第一類是由于愚昧,他們不了解我,根本沒有懂得我就進行指責……可以原諒他們……;第二批人也很多,他們由于妒忌,我通過才能所獲得的幸運和尊榮地位引起他們吃醋。他們破壞我的聲譽,很想把我搞垮。假如我窮困,他們就會停止攻擊了。還有很多人自己寫作不成功,就變成了我的對頭。這批人本來是些很有才能的人,因為被我壓住,就不能寬容我;第四類反對我的人是有理由的,我既然是人,也就有人的毛病和弱點,這在我的作品中不免要流露出來。不過我認真促進自己的修養(yǎng),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自己的品格,不斷地在前進,有些毛病我早已改正了,可是他們還是指責。這些好人絕對傷害不到我,因為我已遠走高飛了,他們還在那里向我射擊?!倍驳铝摇ぜo德對歌德的評價是比較中肯的,“歌德不是高山,不是大海,他是陽光充足雨露滋潤的半高原?!?br>  歌德與貝多芬、叔本華、黑格爾等偉大人物都有交往,他與中國也有緣分,歌德晚年閱讀中國作品,后來寫了題為《中德四季晨昏吟詠》的抒情詩,抒發(fā)了他對東方古國中國的憧憬。
  影響歌德寫作《浮士德》的三個重要人物是帕拉塞爾蘇斯、莎士比亞和斯賓諾莎。帕拉塞爾蘇斯是中世紀歐洲醫(yī)生、煉金術士,是醫(yī)藥化學運動的始祖。傳說帕拉塞爾蘇斯作為醫(yī)生創(chuàng)造了完美的生命而后又轉(zhuǎn)為煉金術師,他制造出了人造人霍爾蒙克魯斯。浮士德這一形象有帕拉塞爾蘇斯的影子。斯賓諾莎的泛神論認為實體=上帝=自然,歌德借用了基督教信仰的外殼來表達自己的泛神論思想。
                     歌德生平
  歌德人生諸階段與《浮士德》創(chuàng)作有著一定的關系。歌德出生于法蘭克福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歌德的祖父原本是平民,做生意發(fā)了財,留了遺產(chǎn)給歌德的父親。歌德的父親非常重視歌德的教育,希望他成為律師。歌德的母親是市長的女兒。歌德曾說:“從父親那里,我得到一副強壯的體魄和做一個正直的人的人生觀,從母親那兒,則繼承了她樂觀的性格和對語言的表達能力?!备璧伦杂拙惋@示出語言天賦,六歲開始寫詩。1765年到1768年歌德在萊比錫求學,除法學課程外,他還旁聽了文學、醫(yī)學、生物學等課程,受啟蒙運動的先驅(qū)作家戈特舍得、蓋勒特的影響頗深。1768年8月因病返鄉(xiāng),閱讀神秘主義哲學和神學著作,研究煉丹術。
  斯特拉斯堡時期(1770年—1771年)是歌德人生中重要的時期。他喜歡上弗里德麗克,后拋棄了她,歌德十分內(nèi)疚,《浮士德》中的甘淚卿形象就有她的影子。1772年,歌德在帝國最高法院實習,認識并愛上夏綠蒂·布夫,但后來才知道她已訂婚,歌德為此很痛苦。他把這段故事寫進《少年維特之煩惱》,當時在歐洲很風行,陷入情網(wǎng)的青年人紛紛模仿維特自殺,起了不好的作用,后來又出現(xiàn)“維特熱”。1775年歌德與莉莉相戀,訂婚,又因社會地位的差距解除婚約。1775年到1832年是魏瑪時期,1775年末,他受奧古斯特邀請赴魏瑪,任魏瑪公國樞密顧問。并且認識了貴族婦女夏洛特·馮·施泰因,與她保持了一段十年之久的親密關系。逐漸對從政失望的歌德在1786年前往意大利,創(chuàng)作了和前期不同的作品《浮士德》、《愛格蒙塔》、《塔索》和《威廉·邁斯特》。1788年歌德返回魏瑪,辭去其他官職,任藝術科學事務總監(jiān),領導魏瑪宮廷劇院。1806年10月歌德與克里斯蒂娜結婚。1832年歌德病逝。
                    《浮士德》
  《浮士德》被稱作“西方人的世俗圣經(jīng)”。它作為著名的德語詩劇,西方文學中能與之相媲美的只有《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和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它涉及的范圍從天堂到人世再到天堂,它所描述的歐洲歷史從荷馬到歌德。可以說,它也是歐洲文化的一個記憶系統(tǒng)。
  《浮士德》的構思和寫作,貫穿了歌德的一生,他把《浮士德》的創(chuàng)作當作自己一生的主要事業(yè)。從1768年開始創(chuàng)作,至1832年去世前完成,共用60余年?!陡∈康隆返谝徊坑?808年發(fā)表,第二部1831年完成,根據(jù)歌德遺囑在他去世后的1832年發(fā)表。
  《浮士德》悲劇是由兩次賭賽引起的:一是摩菲斯特和上帝的賭賽,二是浮士德和摩菲斯特的賭賽。
  第一個賭賽發(fā)生在第一部《天上序幕》里。摩菲斯特敢于和上帝打賭,是因為浮士德正處于陷入絕望中,他開始懷疑一切,所以很容易被誘惑。上帝則認為,“人在努力時,難離錯誤,并且一個善人在他摸索之中也不會迷失正途。”所以上帝把浮士德交給魔鬼是放心的。
  《書齋》中表達了歌德對人的認識能力的普遍懷疑,面對自然中一系列現(xiàn)象,面對生命的誕生毀滅,歌德抒發(fā)感慨;《復活節(jié)散步》中浮士德與學生散步,摩菲斯特趁虛而入,說他可以幫助浮士德享受人生,雙方訂約。在奧爾巴赫地下酒館,浮士德說,“我巴不得離開他們。”《市街》中浮士德的莽撞嚇到了女孩瑪格麗特,但瑪格麗特對他也是有好感的。然而,突然變得年輕而放蕩的浮士德引誘了一個無辜的平民姑娘。在魔鬼的幫助下,他在決斗中殺死了甘淚卿的哥哥瓦倫廷。而甘淚卿因失誤毒死母親、未婚先孕、溺嬰,最終入獄發(fā)瘋。
  第二部,浮士德蘇醒,在摩菲斯特陪伴下到皇宮為皇帝服務,浮士德見到海倫,海倫的美震撼到了浮士德。第二幕回到了浮士德舊書房,浮士德的學生在制造人造人,荷蒙庫路斯就是沒有肉體的靈魂。人造人率領浮士德和魔鬼到古希臘神話世界尋找海倫,地獄女主人被打動,允許海倫復活,海倫是古典主義的象征。浮士德和海倫結婚,并生了一個兒子叫歐福良,歐福良是浪漫主義精神的代表。隨后歐福良、海倫相繼死亡,浮士德回到地球,圍海造田,直到一百歲,結局浮士德和摩菲斯特兩個都沒有輸。
  詩劇《浮士德》長達12111行,第一部分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構思宏偉,內(nèi)容復雜,結構龐大。第一部劇情有連貫性,第二部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jié),幕與幕之間缺少邏輯因果關系。這部悲劇既不是古典主義的,也不是浪漫主義的,而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
  《浮士德》被歌德命名為悲劇,但是悲劇的結尾卻是浮士德的靈魂得救升入天堂牧場。這一結局和但丁的《神曲》相似,本應稱作喜劇。那它到底是悲劇還是喜???黑格爾稱它是一部絕對的哲學悲劇,盧卡契認為它不是悲劇,柯爾夫認為它是世俗化的神秘劇。歌德自己則希望人們不要用固定的觀念、固定的模式來理解他的《浮士德》;他說,第一部幾乎是完全主觀的,第二部則更高尚、更廣闊、更明朗、更少熱情。
  歌德通過浮士德一生的經(jīng)歷,概括了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初歌德生活的時代知識分子不斷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過程,描述了他們的精神面貌、內(nèi)心和外界的矛盾,以及他們對于人類遠景的向往。浮士德強調(diào)行動,因而把圣經(jīng)里的“泰初有道”譯成“泰初有為”。從表面上看,浮士德和摩菲斯特是正反兩個人物,而事實上,這兩個角色是同一個人身上靈魂的兩個側(cè)面。
                 對“浮士德精神”的詰問
  首先,斯賓格勒根據(jù)文明的生命周期來設想這種以“浮士德精神”為推動力的西方文明最終會走向沒落,此外湯因比也附和了他的這一觀點。迄今為止,我們看到以現(xiàn)代科技為主導的西方文明似乎正在引領整個歷史的走向,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整個人類文明會隨著西方文明的沒落而沒落呢?以儒釋道為核心的東方文明是否能夠以一種抗衡的力量阻止這種趨勢?
  其次,這種永不滿足、無節(jié)制和自我膨脹的“浮士德精神”最終是否會將人類帶入歷史的深淵?歷史樂觀主義可靠嗎?人是自然界中最貪婪的消費者,當可被消費的資源枯竭之后,人的歷史將如何延續(xù)?
  最后,浮士德最終獲得拯救并不是必然的結局,那是上帝出于仁慈之心派天使下凡解救的結果,是歌德善意的自我安慰,因為他最初的計劃是安排浮士德進地獄的。那么,假如人類按照浮士德這樣的路徑走下去,上帝是否還會如此大發(fā)慈悲呢?又假如人們設想的上帝不存在呢?
  呂叔君也給出了自己對于“浮士德精神”的理解:在德意志人的民族個性中,我們能夠感覺到有一種執(zhí)著和義無反顧,或者叫它偏執(zhí),但也帶著一些真誠。這種“真誠的執(zhí)著”或許可以稱之為“浮士德精神”。德意志人是一種民族性格比較突出的人,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大致可以概括為“浮士德精神”??偠灾乱庵救耸菤W洲古典文明的香火傳播者,他們有一種不知滿足的探索精神,因為“浮士德精神”的本質(zhì)就是不安分和無節(jié)制。(整理:徐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