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三峽大學第八屆大學生記者節(jié)側記





  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關系之我見———參觀《三峽日報》有感
媒體講座 思想薈萃
本版圖片由:微博聯合會、學生社團聯合會、廣播臺提供
11月 23日下午,筆者有幸以三峽大學校園記者的身份走進《三峽日報》社,參加三峽大學“第八屆大學生記者節(jié)”系列活動之一的“我是記者”體驗活動。在悉心聆聽記者對《三峽日報》歷史及現狀的講述以及實地觀摩其新媒體工作間后,我對新形勢下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關系有了新的了解和思考。
  據《三峽日報》郭曉盡老師介紹,在互聯網技術重塑信息傳播模式的今天,社會大眾對媒體形態(tài)的要求越來越高。首先必須明確一點:新媒體代表的不僅是媒體形態(tài)上的變化,更是在傳播方式、速度以及范圍上的突破。在新媒體的推動下,紙媒不僅在內容形式、質量等方面獲得了一定程度的進步,而且紙媒作為社會主流思想風向標的作用也被無限放大。因此新媒體與紙媒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而應該相互協(xié)作、促進,建設更高、更大的傳播平臺?!度龒{日報》為了日后更好地發(fā)展,步入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之旅,由以報社為主的傳統(tǒng)媒體發(fā)展成現在涵蓋了報社、新媒體乃至影視制作的三峽日報傳媒集團。基于上述論述,紙媒會消失嗎?答案是否定的。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如果不能認清自身定位,而一味地跟風,就可能喪失了紙媒的天然優(yōu)勢和特殊的社會功能。對于紙媒來說,不必擔憂是否會被新媒體取代,而是應該積極應對市場變化,進一步重塑媒體形態(tài),加速內容創(chuàng)新,提升自身產品品質,依托自身優(yōu)勢對外拓展,從而獲得新的發(fā)展機遇,這才是傳統(tǒng)媒體經營需要的心態(tài)與路徑。(秦淑芬 李威)
劉建新:自媒體興盛時代,新聞不會消失,事關社會的重要活動、重大時刻,一定需要專門化和專業(yè)性的新聞機構和從業(yè)隊伍。目前,傳播平臺的確處在轉型與變革的時期,但新聞的精髓、核心永遠不會變,因為對真相的追問、對事實的揭露、對責任的擔當、對社會的理解正是其終極的宗旨。閱讀與思考如同人生的伴侶,一路同行,終身受益。靈感與思維來自閱讀,通過大量的閱讀,關注社會、關注時事、了解多變的世界。要懂得培養(yǎng)多元思維,樹立培養(yǎng)思想的意識,一個有思想的人才能成為好記者,新聞報道也才會有深意、有見地,才能更好地體現媒體價值。也許一個看似淺顯的新聞事件,其背后有諸多深層意義需要去挖掘,而這樣獨到的捕捉來源于敏銳的新聞視角和勤于思考的習慣。他表示,大學生可以開通微博、創(chuàng)辦個人微信公眾號,多嘗試多練筆,將所思所感表達出來,既能提高自身文字寫作能力,也能讓思考貫穿于生活點滴。
  趙子云龍:隨著互聯網的成熟、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中國互聯網正在體現出更多與美國社交工具的差異性,微博的社交媒體基礎價值不變,同時成為中國最大的圖片社區(qū)和視頻分享平臺。微博=圖片文字+短視頻+直播+GIF動圖,這使微博網絡效應更強。然而微博本身也是“新聞客戶”,它所蘊含的豐富特性,使微博的互聯網價值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趙子云龍老師對校園政務官博的建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首先要選好政治素質良好、網感強的小編團隊,進行內容分塊、工作分工;校園媒體之間需要形成校園矩陣,互助互轉,形成合縱連橫之勢,開展特色活動。
  劉曉陽:新媒體是一味地追求閱讀量還是追求深度,這個問題需要辯證地看待。對于校園媒體來講,可能不需要考慮;但對于很多媒體組織、傳媒集團還有自媒體來說,這就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了。作為商業(yè)化運作的這些組織來說,先要活下來才能想辦法活得好。而內容本身無法變現,新媒體需要好的內容來形成流量,通過最后的流量才能變現。但同時新媒體并不代表著膚淺和純粹追求點擊量的媒體,雖然網絡新媒體上充斥著各種標題黨、低俗內容,但仍然有很多有深度的、精彩的內容和有態(tài)度的、有深度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