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孝婦河隨想


  河是大自然的靈魂。許多城市,都有代表這個城市形象與特點的河流。淄博長長短短的河流有許多,而最能代表淄博文化與歷史特點的河就是孝婦河。
  關(guān)于孝婦河的由來,民間有一個傳說。遠在周朝,博山鳳凰山下住著一戶姓郭的人家,娶了個媳婦顏文姜?;楹蟛痪茫煞蛉ナ?,顏文姜一直侍奉年邁的公婆,撫養(yǎng)小姑子。婆婆喜歡用清洌的泉水沏茶,顏文姜就天天翻山越嶺,往返30多里山路到石馬莊為婆婆挑來深山泉水。泰山老母聞知此事半信半疑,就變成一個騎馬的老者在路上等候顏文姜。待顏文姜挑水行至“老者”面前,“老者”求她賜水以飲馬。顏文姜答應(yīng)用后一桶水飲馬:“后一桶水是我喝的,前一桶水是給婆婆用的?!碧┥嚼夏干顬轭佄慕⑿懈袆樱銓ⅠR鞭贈給她,囑咐她將馬鞭掛在水甕里,用水時稍微一提就有,但如提出水甕就會水涌成災(zāi)。顏文姜感激不盡,將馬鞭拿回家照做,果然靈驗,而且水質(zhì)異常甘洌。顏文姜十分高興,便小心翼翼用絹籠將水甕蓋好,準備隨時取用。過了一段時間,顏文姜的婆婆對文姜說:“你很長時間沒回家了,趁這兩天家里沒事,回家看看吧!”文姜聽從婆婆的話回娘家。顏文姜走后,小姑子去水甕里取水沏茶,見里面有一條馬鞭,十分生氣,順手猛地一提,只聽山崩地裂一聲巨響,“砰”地冒出一股大水,頃刻間沖倒了房舍。幸好顏文姜尚未走遠,拼命跑回家用身體堵住泉眼,阻斷了噴涌的水流。自此這股靈異的泉水便世代流淌,匯而成河。后人根據(jù)這一傳說,將鳳凰山下那一眼泉水稱作“靈泉”,在泉上又建起了一座顏文姜孝感靈泉廟,并將河命名為“孝婦河”,把附近的村落稱為“顏神”。
  已有1400余年歷史的顏文姜孝感靈泉廟,又叫順德夫人祠,當(dāng)?shù)厝怂追Q大廟。據(jù)元代《齊乘》記載:顏文姜歿,后人于北周時在此建廟,即顏文姜祠。該祠于唐朝天寶五年更建,熙寧八年宋神宗敕封顏文姜“順德夫人”,賜靈泉廟為額,對祠廟進行擴建,以后歷代均有重修,現(xiàn)存建筑為典型明清風(fēng)格。1965年經(jīng)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后,國家、地方多次撥款修葺。該祠占地4000平方米,內(nèi)有山門、香亭、正殿、公婆殿等70余間,分布成4個院落,前后兩進,左右對稱,形成一組完整的建筑群。整個建筑群規(guī)矩嚴謹,金玉交輝,華麗中透著古樸,優(yōu)美中伴著剛健。祠門上懸掛“顏文姜祠”匾額,行書陰文,系中國著名書法家舒同于1982年秋題寫。顏文姜祠是我國僅存的三座唐代木質(zhì)建筑物之一。
  孝婦河流域位于泰沂山麓,是肥沃廣袤的魯中沖積平原。漫步在孝婦河畔,數(shù)不清的人和往事,隨著孝婦河水淙淙北流而逝去,只有孝婦河畔堅實、坦蕩的大地,有始無終地延伸著、存在著。腳下這片寬厚的土地上曾誕生過一個持續(xù)了700年的強大帝國。齊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是春秋五霸之首和戰(zhàn)國七雄之冠。孝婦河的潺潺流水聲回響著歲月的低語,腳踩著齊長城的殘磚碎石,我們完全能夠想象當(dāng)年齊帝國的繁榮強盛。千百年后的今天,這個強大的帝國早已不復(fù)存在,但留給后人的歷史、文化仍然熠熠生輝,光照千秋。
  軍事上強大的齊國不僅給后世留下了舉世聞名的 《孫子兵法》,也給世界留下了一項深受大眾喜愛的體育運動———蹴鞠。當(dāng)年的齊國民眾萬萬沒有想到,他們游戲健身的蹴鞠能夠發(fā)展演變?yōu)榻裉焓澜缛嗣裣矏鄣淖闱颉.?dāng)不同國家、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在踢足球的時候,我希望他們知道足球的根在中國,希望他們能聯(lián)想到那個曾經(jīng)的強大帝國。
  孝婦河穿過城市與鄉(xiāng)村,穿過農(nóng)田與樹林,義無返顧地流向大海。孝婦河流域大量的文物古跡毫無疑問是全國最大的文物集中區(qū)之一。孝婦河畔的文化星光燦爛,僅就文學(xué)而言,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司陀型鯘O洋、蒲松齡、趙執(zhí)信。同為文學(xué)大家,三人的生命軌跡卻迥然不同,發(fā)生在孝婦河畔文學(xué)大家身上的人生遭遇也令人慨嘆不已。
  王漁洋名王士禛,生于明崇禎七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身后因避雍正(胤禛)諱追改士正。到乾隆時,乾隆認為“正”“禛”相差太遠,恐流傳日久,后人不知為何人,詔改士禎,補謚“文簡”。王漁洋從26歲開始為官,官至刑部尚書,是著名的清官廉吏。從政之余勤于著述,其詩、文、詞共560多卷,獨創(chuàng)詩論“神韻”說,主盟詩壇半個世紀之久,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著名的詩人、文學(xué)家。
  王漁洋官高權(quán)重,文壇地位顯赫,交友卻不論勢位高低,看重人品和文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與蒲松齡的關(guān)系。兩人是文字至交,敬重各自的文學(xué)造詣,結(jié)為好友。他們交往的重要紐帶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王漁洋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yīng)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边@首題詩使當(dāng)時名不見經(jīng)傳的《聊齋志異》身價倍增,很快流傳開來。
  蒲松齡和王漁洋是同時代的人,人生悲喜卻是天壤之別。蒲松齡出身沒落地主家庭,一生熱衷參加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1歲時才破例補為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以畢生精力完成的鴻篇巨著《聊齋志異》,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他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成就最高的作品?!读凝S志異》閃耀著偉大的人性之光,其戀愛自由、個性解放等觀念,包含著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基因。這種新文學(xué)形式的發(fā)展壯大,在孝婦河畔兩位文化巨人身上戲劇化地契合了,成為他們心靈相通的紐帶和橋梁。
  趙執(zhí)信是前兩者的晚輩,從親緣關(guān)系上說是王士禎的甥婿。生于1662年,卒于1744年,是清代詩人、詩論家、書法家。14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18歲中進士。少年得志的趙執(zhí)信殿試二甲進士,為王漁洋所器重,后任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28歲因佟皇后喪葬期間觀看洪昇《長生殿》戲劇,遭彈劾革職。此后五十年,游歷蘇杭,關(guān)心國計民生,詩風(fēng)大變,他強調(diào)“文意為主,言語為役”,所作詩文深沉峭拔,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華章,最終成為迥異于當(dāng)時文壇的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漫步在孝婦河畔,聆聽著歌唱了千百年的流水聲,我忽然想到了范仲淹。孝婦河畔這片神奇的土地還與宋朝大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xué)家范仲淹有著無法割舍的親緣關(guān)系。博山的荊山腳下有一座建筑清新幽雅、肅穆巍然的范公祠。范公祠是一組以范泉為中心的古代建筑群,始建于明代。這組古建筑雖然面積不大,但高下相間,隨勢安排,布局合理,錯落有致,給人古色古香、精致典雅之感。
  范仲淹為北宋名臣,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dāng)時的朝政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nóng)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史稱“慶歷新政”。孝婦河畔為什么建有紀念范仲淹的祠呢?原來,范仲淹的母親射氏是博山人,范仲淹兩歲時,他父親病故,母親帶他改嫁到了長山(今鄒平一帶)的朱氏家中。少年時代的范仲淹,在朱家經(jīng)常遭受虐待,他母親非常傷心,便把他送到博山的荊山寺讀書。范仲淹喜好彈琴,工于詩詞散文,所作文章富含政治內(nèi)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是廣為傳頌的佳句,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也是中華文明史上閃耀異彩的精神財富。淄博的百姓敬佩他的政績和才華,便在他少年讀書的地方建祠以紀念這位名臣。
  孝婦河勇往直前,奔流不息,千百年來如同魯中大地的一條大動脈,滋潤著淄博這座擁有燦爛文化的歷史名城。我猛然醒悟到,孝婦河的歷史是淄博歷史的縮影,淄博的前進與發(fā)展,不斷裝點著這條古老的河流,使她歷久彌新,充滿生機與活力。我認為,孝婦河不僅屬于大自然的恩賜,更富含精神和文化的生命體,更適合做一個精神標本、精神座標、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