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百鳥朝鳳》有感">
電子報
電子報

這不應該是傳統(tǒng)文化的絕唱
———觀《百鳥朝鳳》有感


  不像沒有東西可講的狗血青春片,不像曲里八彎的所謂的“燒腦大片”,老一輩導演拍出來的影片似乎從來不難懂。吳天明導演的《百鳥朝鳳》是個情節(jié)簡單的故事,但整部影片始終有一種厚重感,這種厚重感無關乎家國存亡、人生奧義,它是一種文化的厚重,像蔓延到天際的土地,是那種“吹到骨頭縫里”的厚重感。
  影片以兩代嗩吶匠人對傳統(tǒng)嗩吶文化的堅守為主線,側面描繪現(xiàn)今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傳統(tǒng)文化道德的凋零和沒落。
  從小就被送到焦三爺家里學習嗩吶的天鳴一開始是很抵觸的,焦三爺對天鳴很嚴厲,讓他在河灣用蘆管吸河里的水。黛綠的遠山,一灣靜靜的河水,還有努力而虔誠的少年,我想這一幕大概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吧。曾經(jīng)有多少像天鳴一樣虔誠的少年跪在那個河灣,才使一管悠悠的嗩吶傳承至今。當天鳴第一次將水吸上來之后,魚兒自由的躍出水面,鳥兒悠閑的翱翔藍天,與天鳴的心境相對應,很簡單的表現(xiàn)手法,但是讓人心里莫名的舒服。
  嗩吶絕不僅僅是婚喪嫁娶和農(nóng)閑時以供娛樂的樂器,它更是傳統(tǒng)社會的一柄道德標尺,死者道德越是高尚,吹奏的陣勢就越是高級,二臺,四臺,八臺,所謂《百鳥朝鳳》,便是為最為德高望重的死者準備的曲目。在一個人的一生最后蓋棺定論的時刻,一臺嗩吶是死者的一生的評價。當了四十多年的老村長過世后,跪了一地的孝子賢孫懇求焦三爺吹奏《百鳥朝鳳》,但焦三爺只是笑著搖搖頭,因為他的心里有一柄尺子,當死者不配享用《百鳥朝鳳》時,無論外人如何懇求都不會吹奏的,我突然明白,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氣節(jié),這就是嗩吶傳承至今意義。
  從倍受尊崇落寞到難以為繼,在西洋樂器傳入和社會發(fā)展的雙重打擊下,嗩吶這一傳統(tǒng)技藝面臨著最嚴重的傳承問題,焦三爺和天鳴是不愿意放棄他們一生所堅守的、已融入他們靈魂深處的嗩吶,所以焦三爺吞下了那口血重拾鑼鼓堅持演奏完《百鳥朝鳳》,所以焦三爺在彌留之際賣掉了那頭牛讓天鳴重新置辦一套嗩吶,所以天鳴在幾乎無活兒可接的鄉(xiāng)村里堅守也不愿去省城打工,但師徒二人的努力在社會現(xiàn)狀前還是顯得蒼白無力。最后,當縣文化局想要錄制《百鳥朝鳳》時,天鳴到省城去找他的師兄們,但二師兄被軋斷了一根手指,在石棉廠的三師兄患上了嚴重的呼吸疾病,連能夠演奏最后一臺《百鳥朝鳳》的人湊不起來。天鳴面對大城市里猶如乞丐一樣的嗩吶匠人悵然長嘆,所有的堅守在這一刻決堤崩潰。
  這部影片是吳天明大師最后絕唱,但決不能傳統(tǒng)的絕唱,傳統(tǒng)文化的凋零和沒落已是不爭的事實,也許我們眼睜睜看著傳統(tǒng)技藝的失傳而無能為力,但我們的心底應該始終留存一份關乎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