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聲人去后 民意閑談中
在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朱镕基總理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說:“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國人民能說一句,他是一個清官,不是貪官,我就很滿意了。如果他們再慷慨一點,說朱镕基還是辦了一點實事,哎呀,我就謝天謝地了?!笨此戚p松的話,實際上是對如何為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古人云:“政聲人去后”。政聲是官員的足跡,凡涉足之處必有印痕,只不過有正有歪,有淺有深,有短有長,汝不記人記。據(jù)《辭源》解釋,“政聲:官吏的政治聲譽。”南宋陸游詩曰:“但得官清吏不橫,即是村中歌舞時。”吏之橫不橫,易于識別;官之清與不清,用什么標準呢?湛江先賢陳瑸有一名言:“貪不在多,一二非分錢,便如千百萬?!狈欠皱X,一語破的。歷史上也產(chǎn)生了過一些清官。然而,依賴個人修養(yǎng)而非體制約束產(chǎn)生的清官,只能是極少數(shù)。歷史學家吳晗說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貪污史。
“政績”、“政聲”貴在人去之后。“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有七年期”。要真正聽清、聽準、聽全一個官員的政聲,還是要在這位官員離開所居職位之后,為官者要想聽聽百姓對自己的評價,恐怕在臺下要比在臺上聽得更真切一些。在位時,人們或畏于權(quán)勢、礙于情面、囿于私心,或為顧全大局,或不便置評,或認之不清、評之不準。人去浪平后,真情亦顯露。領(lǐng)導(dǎo)者在位高權(quán)重時,即使獲得種種贊譽,不見得可靠。有些贊譽是出于非常之因的非常之圖,有些贊譽則帶有“權(quán)力等于魅力”的因素?!熬痈呗曌赃h”,“位顯望者多”。對于贊美的“政聲”,不必看得太重,特別那種許讓你心曠神怡、四體通泰“溢美”,未必是真情真言。當位高權(quán)重已成歷史,昔日的領(lǐng)導(dǎo)已和平頭百姓無異,這個時候的評價才是真實的、可靠的。對當事人來說,這個時候的美好“政聲”和“口碑”也是最值得欣慰的,是一生彌足珍貴的財富。
一個領(lǐng)導(dǎo)干部廉潔奉公、勤政為民,為百姓辦實事、辦好事,臺上臺下政聲就完全可以一致起來,甚至臺下的政聲要比臺上還要好。像焦裕祿、孔繁森、李潤五、鄭為民、王瑛、任長霞,等等,他們身后贏得了“人民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優(yōu)秀人民警察”“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等崇高稱譽,這是群眾對他們在位時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充分肯定。這些人民的好干部何愁政聲人去后呢?
“天地之間有桿秤,秤砣就是老百姓”,淺白通俗的歌詞道出了事物的本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