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風雨砥礪三十載 揚帆遠航再出發(fā)———記我校優(yōu)秀社團大學生通訊社


  用心記錄以筆映情。以熱情和良知發(fā)出曲園之聲,以相機定格最美的曲園圖景,光與影中展現(xiàn)最美的曲園風采,這樣一群人有一個溫暖的名字———校園記者。他們在那個名叫“大學生通訊社”的大家庭中快樂而幸福地生活。他們在追求新聞夢想的路上一路收獲,一路歡歌……
  
  收獲,成為他們堅守的理由
  
  大學生通訊社成立于1985年,風風雨雨31年里,用深厚的歷史和兼容并包的新聞觀涵養(yǎng)著曲園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的學生記者,先后榮膺 “山東省優(yōu)秀社團”、“曲阜師范大學明星社團”、“曲阜師范大學優(yōu)秀社團”等多項殊榮,并為省級以上新聞媒體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編輯、記者,其成功經(jīng)驗在山東省第十五屆高校校報年會上作過專門介紹,受到廣泛關注。
  忙碌,成為他們的代名詞,他們都是普通的大學生,和其他同學一樣,需要修讀課表中排滿的專業(yè)課,需要完成繁重的作業(yè),需要忙班級中的各種事務。但因為有了校園記者這個身份,他們比別的同學忙碌了很多。
  今年中秋團圓夜,張艷君看著舍友拖著行李箱的身影在樓道上漸行漸遠,她只能自我安慰,“不是還有大一軍訓的孩子沒回家嗎?”身為大學生記者的她,要跟蹤報道新生的軍訓活動,不能回家與家人團圓。
  通訊社的每一個記者都有著類似的經(jīng)歷。國慶長假,李金橋為了抓拍一組考研同學的圖片,一直守在圖書館。作為攝影記者,每次活動現(xiàn)場,常常會看到這個有些靦腆的小伙子扛著照相機來回穿梭,只為捕捉一個滿意的鏡頭。
  黨代會、招聘會、運動會、科技節(jié)、迎新、籃球賽……校園里大大小小的活動現(xiàn)場都有大學生記者的身影。只要一有新聞線索,他們就像上足了發(fā)條的鐘表,不知疲倦地奔跑在校園的各個角落,用手中的筆記錄每一個珍貴的鏡頭,用獨特的視角捕捉每一個精彩瞬間。
  收獲,成為他們堅持的理由。寫稿是對耐力的挑戰(zhàn),當他們被室友喊著“快睡覺吧”時,他們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屏幕,下意識地“嗯”一聲之后裹緊被子繼續(xù)輕輕敲鍵盤,聽著室友漸次睡去的淺淺鼾聲,看著熒藍屏幕上碼出一行又一行的段落,沒有人能體會到他們此時此刻的興奮與享受。
  這些校園記者也有自己的苦惱。比如為自己的稿件見不了報而著急,興致很好地去采訪卻吃了閉門羹……但這些,都是他們必須承受的。
  是什么理由讓這些校園記者累并堅持著?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說,是“收獲”!
  “很辛苦,但是看到自己的名字最終印成鉛字出現(xiàn)在報紙上,之前的一切辛苦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泵恳粋€做過校園記者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
  2012級校園記者李舒涵在《“小奔驢”的快樂》中說:“我時常慶幸自己因校園記者的身份,能夠輕易地感知歡樂和感激,漸漸地使自己的內(nèi)心變得豐富而輕盈,更好地承接未來陽光的恩賜?!?br>  “以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新聞,更別說寫新聞了,采訪時問問題也沒有邏輯,經(jīng)過在通訊社的鍛煉,我的寫作能力提高很多?!贝笏膶W生李曉陽感觸頗多。而已經(jīng)畢業(yè)在青島參加工作的宋守山曾經(jīng)是大學生通訊社的社長,“剛開始在通訊社可能收獲的是與人溝通的能力、采訪技巧、寫作水平,但之后收獲更多的卻是一種做好自己、欣賞別人的心態(tài),一份至今影響自己的責任心。”
  
  溫暖,成為他們堅守的力量
  
  對于大部分校園記者來說,他們已經(jīng)把這份工作當成事業(yè)。那些有趣的經(jīng)歷、相處的點點滴滴,都讓他們難忘。最重要的是,這些大學生在做校園記者后懂得了責任和擔當?!斑@里就是一個家,這個家的名字叫通訊社,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是家人,家的溫暖讓我們誰都不想離開!”
  大學生通訊社有老帶新的制度,師哥師姐帶著一起采訪,并給予寫稿、改稿的指導,甚至給新人排解生活、寫作方面的困惑?!俺鲇趯π侣劦臒釔?,以及對這個優(yōu)秀團隊的向往,讓我在一輪輪的篩選中堅持下來?!蓖ㄓ嵣绲男鲁蓡T、大一新生胡曉鸞說?!坝写伍_會時師姐講了一個笑話,一個新成員寫了篇200字的消息,師姐給他的評論寫了400字。出了大學校園,恐怕再也沒有如此的良師益友逐字逐句耐心地指點我們了。”
  過節(jié)不能回家,大家圍坐在一起,吃著各自從家鄉(xiāng)帶來的美食,聊著工作學習狀況;假期一起去報社實習,一路上歡聲笑語,打鬧聲不斷;一起去沂河邊騎行,古城留下了他們一串串腳印,銀鈴般的笑聲伴隨著攝影記者的相機 “咔嚓”聲飄蕩得很遠很遠……這群年輕人,為了夢想,正在新聞路上奔跑著、忙碌著、收獲著。
  
  信念,成為他們堅守的精神追求
  
  通訊社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yōu)秀學子,他們有的獲得國家獎學金、省政府獎學金;有的考上了知名大學的研究生并努力地攻讀學位;有的走上崗位或成為了真正的記者,或步入其他領域,但不忘初心,堅持用自己學生時代的熱情和汗水換取成功。
  徐啟建,我校1999屆中文系校友,曾任大學生通訊社社長,現(xiàn)為中國教育報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院長,在《學通社是校報最芬芳的花朵之一》一文中寫道: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曾經(jīng)風靡一時,勾起了無數(shù)人對于大學時代的回憶,我看過之后的感覺卻是:電影里的故事遠沒有我學通社大學歲月精彩和更值得回味!這也許是個人的偏愛,但我相信在學通社度過大學青春的學通社人大都會產(chǎn)生這種偏愛。致謝青春,致謝學通社歲月。
  曲明,我校2002屆校友,曾任大學生通訊社社長,現(xiàn)就職于青島科技大學黨委辦公室。在《曲阜師大報》發(fā)行千期特刊之際為母校發(fā)來寄語:畢業(yè)后,每每收到母校寄來的校報都會迫不及待地打開,聞著校報沁出的濃濃墨香,又仿佛回到了當年和學通社小伙伴們一起編輯出版《校園記者》,一起穿梭校園采訪報道的快樂年代。
  賈雪梅,2010屆校友,曾任大學生通訊社新聞部部長,現(xiàn)為武漢晨報政法專欄記者,在《像寫詩一樣度過了20歲》一文中寫道:記得我拿到校園記者證時,特別興奮地對自己說,將來工作了要是能當一名記者該多好,我的職業(yè)理想就是從那一刻開始萌發(fā)的。
  靳日波,2011屆校友,曾任大學生通訊社社長,現(xiàn)為莒南縣公務員。在《再回首,海棠依舊》一文中寫道:一個意氣風發(fā)的年輕人,肩背單反,采訪歸來,取道西聯(lián),行色匆匆,趕回一間飄著淡淡油墨香的小屋。
  謝軒,2016屆校友,曾任大學生通訊社社長,現(xiàn)為蘇州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校報的溫暖》一文中寫道:我已習慣了每個周五去翻看新一期的報紙,翻看曲園在她掌中的動態(tài)。校報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記者,他們現(xiàn)已分布在社會的各行各業(yè),打拼著出色的業(yè)績;在這里依舊奔跑著一群新生代,如同當年的你我傳承她的血脈———永懷赤誠之心,秉承嚴謹之風。
  新聞的背后,是一種沉甸甸的使命和責任。記者也有節(jié)日,過節(jié)的時候,他們在崗位上,在新聞的現(xiàn)場,在奔赴新聞的路上,“黎明即起,孜孜以求”,要把記者的工作當成人生的第一份事業(yè)來做。只有把它當做事業(yè),才能夠全身心的投入,才能體會到付出和收獲的喜悅,不要忘了最初的夢想,為了夢想一直拼搏下去。
  三十余載春華秋實,風雨不懼砥礪前行。時光荏苒,彈指揮間,青年學子們在這里成長成才,在這里理解了責任、事業(yè)與理想,學會了成長、思考、合作,學會了不斷超越、也學會了凡事感恩。而今后,一批批的新面孔仍將保持忠于職守的高貴品質(zh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風,使母校的傳媒事業(yè)蓬勃向上、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