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在不同文化間穿行李宇明書記2016年新生開學第一講





  編者按:近幾年,李宇明書記為我校新生連續(xù)作《為學三態(tài):蠶、蛹、蛾》《砸開句號 伸展問號》等“開學第一課”后,在校內(nèi)外引起巨大反響。時至2016級新生入校,李宇明書記決定以學術(shù)報告形式講述《在不同文化間穿行》。在講座同一時間,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15周年暨國務院發(fā)布《關(guān)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60周年座談會,中央領導蒞臨會議。李書記受邀參加座談會,但他放棄了出席座談會的機會,堅持為北語學子講授開學第一課。
  什么是大學?答案很多。我認為,大學就是自己重新定義人生的時期。過去諸位的人生目標,多是家長、學校、社會幫助定義的,現(xiàn)在要你們自己重新定義。是把人生畫成一個拋物線,還是畫成一個圓或是橢圓?把人生的線或圖,是畫在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第一象限、第二象限,還是第三象限、第四象限?這要看你如何為人生賦值:數(shù)值有多大?是正值還是負值?
  要定義好自己的人生,必須認清當前世界的兩大形勢: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叭蚧保℅lobalization)是一種發(fā)展趨勢。經(jīng)濟一體化是全球化的最大動力,經(jīng)濟一體化要求新的社會規(guī)則、社會組織和世界秩序,要求新的世界治理理念,從而推動科技、教育、法治、管理乃至政治、文化、思想觀念等方方面面的全球化。
  全球化使不同文化急遽“匯聚”起來,不同文化的匯聚,喚醒了人們的文化意識。面對外來文化沖擊,文化保護意識劇增,抵御措施頻發(fā)。當前國際上的沖突與戰(zhàn)爭,都可以看到摻入其中的文化沖突因素。文化多元化體現(xiàn)著全球化背景下,面對文化集聚、文化沖突而形成的文化自覺意識,是全球化在文化領域的逆向物,也是全球化的伴生物,因此也可以將其看作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特征。
  一、文化多元化對當代人的要求
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要求當代人必須具有全球意識,具有在不同文化間穿行的能力。這種意識,這種能力,可以具體描述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具有多語能力。
  語言(包括文字)是文化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文化最為重要的載行者和闡釋者,當然也成為文化溝通最為重要的橋梁。了解一種文化,不一定由語言開始,但是掌握了某種語言,才能夠更便捷、更深入地理解那種文化,特別是那種文化的精髓。因此,第二語言教育絕不僅僅是語言教育,而是跨文化教育。
  隨著教育的普及,外語或第二語言學習已經(jīng)成為教育普及的內(nèi)容之一?,F(xiàn)代人應當是“多語人”:掌握母語以利于文化傳承;掌握一門本地區(qū)較為重要的語言,以利于在本地區(qū)生活和工作;掌握一門世界上較為重要的語言,以利于了解世界,參與國際事務。
 ?。ǘ┚哂卸嘣幕R。
  掌握一種語言,并不僅僅是掌握這種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還需要掌握這種語言的語用規(guī)律,特別是交際文化。一種語言最重要的語用規(guī)律和交際文化,就是懂得與不同人、在不同場合用何種方式、何種風格的話語進行交談。
  交談就必然涉及語言社團的文化,涉及其歷史、宗教、地理、文學、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社會制度等等。當代人應當具有多種文化的基本知識,特別是自己掌握的第二語言、第三語言,乃至第N語言的基本文化知識。
 ?。ㄈ┚哂邪莸奈幕瘧B(tài)度。
  語言能力、文化知識都是穿行于不同文化間的“工具”,而要能夠穿行于不同文化,更重要的是“態(tài)度”,是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態(tài)度,這屬于價值觀的范疇。
  文化包容體現(xiàn)著文化涵養(yǎng)。早在197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通過了《關(guān)于教育促進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及教育與人權(quán)和基本自由相聯(lián)系之建議》。該建議提出:“在所有階段、所有形式的教育中樹立國際視角與全球視野;理解和尊重擁有本民族文化及其它國民文化的所有人民及其文化、文明、價值和生活方式;自覺認識人與人之間及各國民之間的全球性相互依存關(guān)系的增強;與他人進行思想溝通的能力;不僅要認識權(quán)利,還要自覺認識個人、社會集體及國家各自應承擔的義務;理解國際團結(jié)與合作的必要性;為參與個人所屬的社會、國家及世界諸問題的解決做準備。”這七條建議,都蘊含著“文化包容”精神。
 ?。ㄋ模┚哂形幕狭Α?br>  穿行于不同文化,就是接觸不同文化、了解不同文化、適應不同文化,進而在穿行中傳播文化和整合文化。
  傳播文化,不僅向外傳播本我文化,也向內(nèi)引入外來文化。文化傳播的過程,其實也是文化整合的過程。一個稱職的文化整合者,應當是能夠不忘“本來”,借鑒“外來”,面向“未來”,建立適合于新世界新時代的新文化。
  二、跨文化人才的培養(yǎng)
國際社會都在關(guān)注跨文化教育問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不遺余力地推進“世界公民”教育和跨文化教育。歐盟的外語教育政策體現(xiàn)了“跨文化公民外語教育”的精神。英國2000年修訂的地理課,引入了“全球公民”的因素。韓國2001年的課程改革,高中選修課增加了“國際理解教育”的內(nèi)容。日本學者也提出了“全球教育”的理念,并將其定義為“培養(yǎng)多元文化共存、人與人相互依存的地球社會的公民所必需的素質(zhì)的教育”。
  (一)提倡“多語主義”
  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學生從小掌握母語,入學后學習普通話這一國家通用語言,或是進行母語和普通話的 “雙語學習”,繼而再學習外語,得到的是“三語教育”。漢民族學生從小習得方言,入學后學習普通話,之后開始學習外語。方言與普通話為“雙言”,漢語加外語為“雙語”。南方方言與普通話有較大的“語言距離”,學習起來也有較多困難,故而“雙言雙語”教育也可以看作“準三語教育”。大學畢業(yè)繼續(xù)讀研究生,還要學習第二外語,形成“四語教育”。如此說來,全民的教育實踐已經(jīng)是多語主義的,一般公民接受的是三語或準三語教育,社會精英要接受四語教育。
  中國有今日改革開放之大好局面,中國改革開放之后能如此快捷地走向世界,與多語教育的實踐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
  (二)重視翻譯能力培養(yǎng)“翻譯”不僅僅是把一種語言文字譯成另一種語言(方言)文字,其本質(zhì)更是一種跨文化交際。這一意義上的“翻譯”,顯然不是少數(shù)人所從事的職業(yè),而應成為當今公民的素質(zhì)。
  廣義的“翻譯”能力培養(yǎng),既需要培養(yǎng)公民的多語能力、多文化知識和包容的文化態(tài)度,更要重視文化的體驗。就某種意義而言,文化不是知識而是社會生活,對文化的深入理解最終需要深入到文化的社團中,而不是停留在書本上。
 ?。ㄈ┥钪脖就廖幕谖幕嘣臅r代,加強公民的本土文化教育、深植本土文化之根,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工程。國際社會提倡維護文化多元化,本質(zhì)精神就是要使現(xiàn)存的人類文化能夠保持下來,不至于瀕危泯滅。深植本土文化之根,正是對文化多元化的呼應,是在多元文化間穿行最重要的行囊。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光輝燦爛,但是由于中國近代長期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在國際上幾乎失去了話語權(quán)。今日之中國擁有了某些與世界平等對話的資格,但是國際話語權(quán)仍然不大,西方文化和西方話語體系仍然占據(jù)優(yōu)勢。伴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西方優(yōu)勢”不是在減弱,而是在加速擴大。在這一世界文化時局面前,在多元文化間穿行的國人,必須深植本土文化之根,否則就會出現(xiàn)“文化迷失”,出現(xiàn)文化認同上的“遷移”。
  深植文化之根,不能依賴“文化灌輸”,而要依靠文化自信,其根本措施還是要使中華文化發(fā)展起來、強大起來。只有本土文化強大,才有國人的文化自信,在不同文化間便可自由穿行而不至于迷失。
  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是當今世界的兩大特點,了解這兩大特點及其對當代人的要求,就會自覺發(fā)展其跨文化能力,在不同文化間自由穿行,更好地定義自己的人生。北語是“小聯(lián)合國”,北語校園就是一個多元文化交匯之地,北語就是多元文化和睦相處的大家庭。同學們,從今天開始你們已成為北語人,你們將肩負起學校的責任、社會的責任,要將自己自覺地與民族、國家和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當你們?yōu)樽约旱娜松匦露x之時,其實也是在為大學下定義,為中國的未來下定義,因為你們是國家的未來! (本文為講話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