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助學金已經(jīng)走過10年,一路的辛酸與感動,一直與大家共同經(jīng)歷并彼此分享?;仡?10年,從青春的躁動到逐漸的沉淀,從對社會的懷疑到對溫暖和善良的堅信,讓自己對公益的認識有了新的提升,也讓自己的靈魂得到了升華,也在這之中認識了許許多多性格鮮明、卻又同樣擁有大愛的“家里人”!這筆財富,比物質(zhì)更加珍貴,值得一生分享。
10年,20余名山區(qū)合作教師的陪伴下,60余名資助人、300余名志愿者先后33次踏上前往南召山區(qū)的旅程,1次前往云南金平山區(qū),3次前往開封蘭考貧困中學。
所有人,因愛而聚;又因愛,堅定地走在一起。
而大山深處,4所愛心圖書室的建立、21支大學生支教團的山區(qū)堅守、500余名資助人1400筆捐贈、5000余件衣物、7000余份文具、7000余冊圖書,140余萬善款,帶著無私的關愛,溫暖著山區(qū)的孩子,也構筑了我們這樣一群草根階層的集體善良,以母親的名義,在大山的深處播下善的種子……無論資助人、山區(qū)合作教師、大學生志愿者還是受助學生,每個人都基于本性而生的善良,默默奉獻自己的力量,把愛延伸,并因為愛的延伸與集體的溫暖重復感動自我,在重復中不斷加入各項公益服務,并將小善集合起來,形成了母親助學金活動“不求回報關愛他人”的堅定理念。
讓我最為感動的是不只最初共同發(fā)起活動的來自全國各地,乃至遠在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的網(wǎng)友們依然持續(xù)參與公益,還有來自中學母校江蘇省響水中學的百余名師生,來自大學母校天津外國語大學的師生與雷鋒團志愿者,包括來自河南大學的廣大師生,特別是我教過的兩百余名學生。他們的加入,加上我的10余位恩師,以及恩師年過古稀之年的老師,構成了作為教師最為感動、也最為注重的教育與德育的傳承與傳繼。
而我們最期望的善良的延續(xù)與延伸,也如愿實現(xiàn)。
10年來,受助的貧困生中,已有50多人畢業(yè)后回捐。此外,還有100多名受助學生成為我們的志愿者或暑期實踐團,其他人也紛紛在所在學校加入公益社團,用實際行動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讓愛流動起來,讓更多父母不在身邊、在貧困和孤單里急需關愛的孩子們得到呵護,并讓他們內(nèi)心充盈溫暖,讓他們的世界不再黑暗,也讓他們的求學之旅充滿夢想。
公益路上,我們因愛而聚,哭過,笑過,痛苦過,感動過,但一直幸福地過著我們屬于自己的生活,也一直并將繼續(xù)堅持我們的善良,從不孤單,從未懈怠,更不會就此停歇。
無論世界與法則如何改變,道路就在那里。
而路上,有你,有我,還有大山里的他們……
“向你致敬,張曉暉老師!”
這是我的一篇人物報道的結尾,在《教育時報》一版倒頭題位置見報之前,被編輯刪去了———或許是覺得我的表達有些情緒化吧。
但我的敬意卻是由衷的。
最初了解到張曉暉老師的事跡是在整整一年前,當時他是一些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我既被他的事跡所打動,更為這個人所吸引,我想知道,一個普通的高校小語種專業(yè)課教師,費心費力搞一個“母親助學金”,到底圖的什么?
我在張曉暉的博客里留言,表達了結識他的意思。他在回訪了我的博客后,爽快地答應了。他說他被我的系列報道集《為一句無聲的諾言》所感動,我說我希望他能成為我的下一本書的人物。
我們就這樣斷斷續(xù)續(xù)地聯(lián)系著,我總想找一個合適的時間或者事件作為切入點來完成對他的采訪,卻遲遲未能如愿。此間,我的同學郭燦金有天突然鄭重地表示,要推薦一個人讓我采訪,這對他來說是史無前例的事情。我的這位近年來因讀史而聲名鵲起的老同學,一向以特立獨行的姿態(tài)示人,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引得他向我們這樣一張面相正統(tǒng)的報紙推薦呢?———他推薦的就是張曉暉。他說他從未見過如此純凈的人。當時我就下了決心,一定要在我筆下的教育人物畫卷里留下張曉暉的身影。
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我甚至沒有與張曉暉謀面,盡管距離不是問題。直到今年4月,河大女生侯艷麗離世后的第一個清明節(jié),與同事去為她做可能是最后一篇報道時,我才趁機在這所百年老校的校園里與張曉暉第一次握手。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竟是如此靦腆而害羞的大男孩。
當天晚上,在張曉暉的宿舍聊了許久,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母親助學金”名字的來歷。2006年秋天,在張曉暉準備建立一個貧困生助學金時,有一條社會新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影視明星孫儷因為資助的貧困生沒有兌現(xiàn)承諾,向她定時匯報學習情況,便向媒體憤然表示中斷資助。張曉暉對此不以為然,他要以另一種姿態(tài)奉獻愛心———扶貧濟困,不求回報。于是,他把自己的助學金以“母親”來名義,“因為母愛是無私的,從來不求回報”。
張曉暉的說法和做法,給我深深的觸動。這是一種境界,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那次去河大時,原本準備了給母親助學金的捐款,可是下午去侯艷麗家里采訪時,看著那貧苦的家境,還有偏癱的老人,我在告別時把錢塞在了侯媽媽的手里……那天后的第二天,張曉暉再次踏上了去南召山區(qū)的行程。說來也巧,他去的南召小學正是《教育時報》重點報道過的典型人物杜廣云老師所在的學校,我前年也曾經(jīng)去過。得知張曉暉要再去南召,我去開封時給他帶了些書籍,以豐富他的行囊。書籍具體有多少冊,我沒有清點,后來在張曉暉的博客里看到,是116冊。張曉暉后來對我說,杜老師聽說書有一部分是時報的編輯捐的,感到特別的親切。
張曉暉還說,他想給山里的孩子們上一上體育課。因為杜老師腿腳不便,體育課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很少在學習中親身體驗的概念。其實,我很希望有機會和張曉暉一起去山里,或許我可以代幾節(jié)作文課或者語言課。
年初的時候,我從張曉暉的博客里看到,他在組織“母愛杯”征文,在感恩母愛的同時,以獎金的形式給貧困生一些資助。我欣賞他的創(chuàng)意,希望能幫他做一些什么。博客里公布的評委名單中,有一個屬于“媒體編輯”的位置,名字還空著。我便給他留言,問他我有沒有資格填充這個評委的位置。張老師說,那個位置本來就是為我留的,擔心我忙,不知是否能答應,正思忖著如何跟我提起呢。我問張曉暉,獎品準備的是什么。他說,還沒著落呢,不行就去買一些書吧。我說:我的《青春絕唱》還有一些,可以提供給你做獎品,這樣不就可以省下一些助學金了?張老師說:太好了!這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啊?!肚啻航^唱》是按照獲獎名額提供的,張曉暉又加了一本,他說他自私地為自己要一本。
5月9日是母親節(jié),頒獎儀式最終定在了5月7日,是個星期五。按照河大的安排,周四是個比較合適的活動時間,下午沒有課??晌抑芩睦状虿粍拥匾瀳蠹?,走不開。于是,他們遷就了我的時間。那個周四照例簽到很晚,周五一早,我乘城際公交去開封,怕去晚了影響活動,結果早到了將近一個小時。張曉暉在忙,外語學院的呂英建書記陪著我,說起來張曉暉贊不絕口:一個不擔任輔導員的青年專任教師,在拼科研的高校競爭環(huán)境里,完全沒有功利目的地關愛、幫助貧困學生,這樣的境界不是一般老師能夠達到的。
由于是上課時間,參加頒獎典禮的人不是很多,但濃濃的感動卻始終彌漫在會場里面。同為評委的郭燦金和我,先后表達了對張老師的敬意。我在對獲獎作品做了點評后,現(xiàn)場為母親助學金捐了款,算是兌現(xiàn)了上次的允諾。由于臨近“5·12”紀念日,張老師在儀式上特意安排了歌頌大地震遇難教師譚千秋的《千秋之愛》的演出視頻,是我創(chuàng)作的后來收入高中語文閱讀教材中的一首長詩。場里不時傳出抽泣聲。
愛,是可以傳遞的。愛,是可以延續(xù)的。
儀式11點就結束了,我沒有答應呂書記和張老師共進午餐的熱情挽留,執(zhí)意告辭,踏上了歸程。說實話,參加過資助貧困生的活動后,我不知該如何面對那或許比較豐盛的午宴,不如把它省下來,注入到母親助學金里。只有這樣,我心里才會感到踏實,就像我頭一回做了沒有評審費的評委,心里卻充盈著欣慰和感動。
那天的午飯我是在金明廣場一家快餐店里獨自解決的。我對自己的選擇很滿意。我明白,張曉暉老師的所作所為,是我“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我所能做的就是向他、向他們慢慢地努力靠近。那么,這頓沒有與張老師共進的午餐,就算是我向他的方向邁出的一小步吧。(作者系教育時報總編,本文轉(zhuǎn)自作者2010年5月18日新浪博客)
不忘初心,堅持到底,不迷失最初的期望,才能有始有終地達成所愿?;叵氘斈陼詴煆暮哟髞斫蜣k事,聊起自己班級貧困生的困境,我們感同身受,覺得一定要盡己所能幫助他們時的感動與沖動,縱然已過十個春秋,卻從未減淡半分。
只是,我們所有人當時都沒有想到,這份小小的初心,能堅持十年之久。一路走來,助學活動從未主動宣傳,也不勸任何人加入,更從未規(guī)劃一個發(fā)展階段,只是堅守初心,堅守簡單的善的舉動,自然而然地隨著熱心人士的加入,逐漸發(fā)展壯大,幫助越來越多的山區(qū)兒童。
10年之中,我們所做,除了付諸實踐的行動,可能最多的便是反思。為了守住最初的助學期望,為了傳揚善良與愛,我們一直反思:什么樣的幫助是學生們需要的,怎么樣才能在幫助學生同時保護他們的自尊,我們該做什么,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又能做些什么?
從關注遭遇突發(fā)事故的貧困生家庭,致力于為他們提供小額費用援助,幫他們度過難關;慢慢地,我們發(fā)現(xiàn)救急的同時,更需照顧貧困學生的自尊,關心他們的心理,給他們心靈最溫暖的呵護,因此,大家拒絕讓貧困生寫感謝信,并堅持在捐贈時不請媒體,不請領導,給學生最溫馨與輕松的交流氛圍。隨著助學深入,我們也逐漸認識到對于山區(qū)貧困兒童,讀書是最好的改變?nèi)松c家庭命運的途徑,便把注意力集中到他們的學業(yè),開始了一對一的資助項目。
后來,根據(jù)山區(qū)小學實際需求開展的暑期支教與學期內(nèi)支教,為了帶特困兒童領略城市與大學文化開展的城市夢之旅,為了培養(yǎng)貧困志愿者的綜合素質(zhì)開展的天津、北京的公益交流……無不因10年前的感動,在河南大學與天津外國語大學的支持下,資助人、志愿者、山區(qū)老師團結一心,聚合眾力,將這份簡單純樸、卻發(fā)自本心的大愛延續(xù)并擴散到更遠的大山!
今年9月1日起,根據(jù)新慈善法規(guī)定,助學金不再公開募集善款。但母親助學金的資助人和志愿者并未停下腳步,也未改初心,資助人積極前往山區(qū)進行資助幫扶,而志愿者也開始開辟自我造血途徑,用自己的勞動與知識換取的報酬繼續(xù)在公益之路上平流穩(wěn)進。
在高中受到母親助學金的資助,一直讓我感到十分溫暖,這份資助也以她獨有的溫情,感動,并鼓舞著我。
至今,深刻銘記張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母親助學金不會因為給予某位同學一筆錢而做無形的綁架,只希望這筆錢可以讓你擁有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一些能讓自己開心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最終轉(zhuǎn)化成為你向上的動力與向善的出發(fā)點。
在我看來,“擁有一些能讓你自己開心的東西”,是真正走入貧困生心靈,細膩柔軟而又設身處地的關懷。
我知道,會有很多孩子和我一樣,在時光正好的少年時代,面對貧困與距離,無比敏感且自卑。那時的我,總是習慣地沉默,不自覺便會擔心自己的存在,或者不小心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會引起來自這個世界任意一個地方的,或者某個不曾注意的角落的歧義。
直到遇到母親助學金,我才了解到有一群人,默然播撒花香,用盡全部力量溫暖和我一樣的孩子。也因為母親助學金,我漸漸打開自己的心扉,開始愉悅踏實地快樂起來。
如今,在大學校園里,越來越活潑開朗的我,回顧和母親助學金之間的點滴往事,多希望那些如我一般,物質(zhì)不充裕、心靈又極度卑微的孩子,能夠在成長過程中遇到“母親助學金”,遇到母親助學金活動中這樣一群可愛、無私的資助人與志愿者。
高中與我一同接受了母親助學金關懷的同學,很多人進了大學后,加入了母親助學金志愿團,默默為公益付出自己的努力。這是美好的傳承,遺憾的是,遠在蜀地求學的我沒能像高三想的那樣,為助學金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但幸好,能夠通過學校的一些愛心組織,我長期以大姐姐的身份與山區(qū)的小朋友固定通信,并在信中夾上雜志上剪下的有意義的或有趣的文章,希望用知識與自己的成長體驗給他們助力與憧憬。若他原本快樂,愿他更加快樂;若他像我曾經(jīng)的那般不快樂,希望他能因此而有所觸動,變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