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穿新衣
■童志斌
記憶中,七八十年代湖鎮(zhèn)鎮(zhèn)上只有一家布店,就在“供銷社”里面。其他醬菜店(醬坊)、飲食店(大餅、油條、包子等小吃)、書店等,均只有一家。臨近年關,家庭主婦就得到布店里扯布(本地叫“拍布”),為全家人準備做新衣裳。
面料之類的我不懂,不過腦子里會跳出“的卡、卡其布、的確良”之類的名目,那都是母親她們時常念叨的名堂。
裁縫是本村人,是小伙伴永軍的母親小菊和志剛的母親美珠。她們兩個的工作風格不一樣:小菊娘娘制作的衣裳相對傳統(tǒng)“老古套”,比如老年人對襟的衣服;美珠嬸嬸的制作相對時新洋氣一些,年輕人的、孩子的更多一些。小菊娘娘習慣在自己家里工作,大家將布料拿到她家里,取回成衣即可;美珠嬸嬸則是走村串戶,到周邊村莊的人家里上門做工。
我們家習慣是將裁縫師傅請到家里,用三四天時間將全家人的新衣裳全部做好。為此,我特意向父母作了求證,工錢大概是每天1.3元,外加午飯、晚飯的用餐。
有裁縫師傅(其他木匠、篾匠也類似)來家的時候,東家需要拿出好菜好飯來款待,叫作“請老師”。比如豬肉(切成大塊紅燒)是必須有的。不過,主人家的“請老師”,更多的是一種象征形式:頓頓都有肉,是東家的義務;而手工藝人也有自己的行規(guī),師傅們其實不可以放開吃,常見的是象征性地一頓嘗一塊肉。印象中,這些“師傅”個個都是吃飯?zhí)貏e迅速,幾碗飯下去,稍事休息便繼續(xù)開工干活了。
裁縫師傅美珠嬸嬸來到我們家,會帶著自備的縫紉機。
老式的腳踏縫紉機,在80年代前后,是年輕人結婚的“三大件”之一。普通年輕女性使用這種縫紉機,其熟練程度當然是及不上職業(yè)裁縫師傅。對于將一塊一塊的布匹加工成各式各樣的漂亮新衣裳,在我們這些小娃娃看來,是一件無比神奇的事情。只要有時間,我們就會站在旁邊好奇地關注著,看她熟練地用劃粉畫線,拿出鋒利的黑色裁縫剪刀“嘎嗞嘎嗞”地剪裁,然后裁縫機“嗒嗒嗒”地響起來。——看著屬于自己的那塊布,慢慢地呈現(xiàn)出“衣”“褲”的樣子來,我們內(nèi)心的興奮可想而知。
做衣服還少不了一個“燙斗”,當然不及后來的電熨斗、蒸汽燙斗那樣講究。
最早見到的是人工燙斗,實際上是“烙鐵”。一端是類似于菜刀把一樣的木頭柄,主體是塊狀生鐵。使用時選放到炭火(冷天時直接插入烘火的火熜)中加熱,然后取出在衣料上摩壓。
美珠嬸嬸的“裝備”也是時時處于更新狀態(tài)的,先用手工燙斗,后來用電熨斗;原先只有一臺縫紉機,后來加了一臺繰邊機。
新衣裳做好了,試穿過了,就小心收藏起來,一直等到正月初一早上才可以正式穿上。正月初一如此讓人期待,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穿上新刮刮的衣裳光鮮亮相。
衣料、款式,并不是什么要緊因素,“新”才是王道。甚至連“合身”都不那么重要,因為,長輩們往往有意地請裁縫師傅在現(xiàn)有合適尺寸基礎上,加大號數(shù)以便使這件衣裳過一年兩年都能持續(xù)穿。所以,正月初一我們穿在身上的新衣裳,其實并不好看,但是絲毫不會影響我們的好心情。
記憶中,小時候是只有過年才有新衣穿的,平時做新衣服、穿新衣相當少見。而父母親則可能連一年一套新衣服都未必有,往往是將壓在箱子里的、多年前做好的“新”衣服穿出來意思一下,就算是過年了。
跟過年穿新衣相關的,還有一件事情也值得說一說。現(xiàn)在冬天有羽絨衫、太空棉等保暖衣物,這些在小時候是完全想像不出來的。除了普通的茄克外套,孩子們最向往的是擁有一套又暖和又時髦,可內(nèi)穿也可外穿的腈綸面料的“棉毛衫”。只要回想一下袁偉民、郎平時代的中國女排姑娘們的運動衣,就有這種衣服的形象了。
普通家常的棉毛衫,多數(shù)是深藍色,也有綠色的紅色的;講究點的是衣褲一套,一般只有一件上衣。如果棉毛衫的袖子外側與褲管兩側帶上兩條白邊,那可真是“帥呆了”。記得1988年讀大學時,同學給我拍過一張打排球的照片,穿的就是這樣一條棉毛褲。
棉毛衫由腈綸面料制成,貼身穿著特別柔軟暖和。而在有棉毛衫之前,我們小時候貼身穿的是什么呢?是被稱作“小布衫”的一種襯衫。
夏天穿的薄襯衫,穿舊了或者破損了就改成“小布衫”作內(nèi)衣穿,穿在身上感覺是蓬松透風,并不保暖。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過年前在木制的大腳盆里洗了熱水澡,換上干凈的“小布衫”。如果將小布衫直接穿在身上,那實在是太冰涼了!母親會想辦法將我和哥哥妹妹的小布衫事先放在火熜上烤一下,再穿到身上,馬上暖烘烘的。
后來有了暖和的棉毛衫,冬天換小布衫就不再那樣艱苦,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很愉悅的享受了。
衣服是必須請裁縫來制作,小時候的鞋子,基本是母親手工做的。夏天里一雙塑料涼鞋或者拖鞋,可能是唯一的鞋子,每天穿在腳上。天冷的時候,小伙伴們多數(shù)是穿長輩縫制布單鞋或者布棉鞋。鞋底可能是自己手工線納的,也有買了塑膠的鞋底配上鞋幫的。此外,較多的時候是穿綠色解放鞋。而白色的運動鞋,好像是80年代以后的新玩藝兒。有一種“少林鞋”,是本地(好像是蘭溪的一家工廠)生產(chǎn)的白色運動鞋,在當時本地年輕人中是最流行最拉風的時髦東西。
還有一種“回力”運動鞋,雪白的鞋面布料,有一粒粒的布紋珠光;粗粗的鞋帶,異常結實地穿梭在鞋背的鋁扣之間;厚實的鞋底,花紋大氣,韌性十足,橡膠連著布面,直到腳踝——賽過現(xiàn)在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
我夢想著,正月初一,身穿合身新衣,腳蹬“回力”球鞋,奔跑在故鄉(xiāng)的田野,快得像一陣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