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編者按:回憶其實是一件很奇妙的東西,就像麥田里的稻香,就像兒時玩伴的笑顏,就像曾經(jīng)無法忘懷的食物的味道,隨著我們漸漸成長,那些事物其實也未曾遠(yuǎn)去,只是你是否還記得?在你不經(jīng)意間,兒時的蜻蜓剛剛在熟睡的你肩上停留,被你投出去紙飛機(jī)曾悄悄回到過你的手中。


  汪曾祺說,安身之本必資于食。凡事不宜茍且,而于飲食尤甚,中國的許多菜品,所用原料本不起眼,但經(jīng)過一番“講究”之后,便成了人間美味。
  小時候最不喜歡吃的菜就是媽媽做的菜,因為媽媽喜食清淡,做菜講究少油少鹽。而長大后最懷念的菜確是媽媽的菜,吃過那么多飯,才明白媽媽做的飯最好吃。其實,媽媽做菜是從不茍且的,她做菜的目的是為了營養(yǎng)和健康,與外面濃妝艷抹的餐館小吃不同,餐館里的食物經(jīng)過多道不為人知的加工只為留住你的味蕾,而媽媽的飯菜精雕細(xì)琢為的是你的胃。這兩者本就沒有什么可比性,制作食物的目的不同,做出來的感覺也不同,但年少無知的我們啊,往往只被食物的表面所迷惑,而看不到它背后的意義。
  現(xiàn)代人往往格外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品嘗食物時總拿出這一套說法便自詡為專家了,其實,食物最令人心動的,是做的那個人的心意啊。食物本身往往融入了做的那個人的情緒,心情愉悅的時候做的飯菜總比心情糟糕時的好吃些,讓吃的人有一絲的悸動,這就是食物被賦予的意義。
  然而我們這一代人生于和平長于安樂,對食物本身并沒有什么信仰和敬畏,你看那寫字樓里多的是以快餐外賣填充饑腸的年輕人,而華燈初上夜色迷離的時候,有多少啤酒燒烤穿腸而過。我們愛吃卻不會吃,自詡吃貨卻只是酒囊飯袋。快餐時代精簡加工而來的飯菜能有多少感情,做的人只是想著拿它去做個交易,而吃的人也是匆匆對付過去一餐只求果腹。我喜歡把吃飯看做一場莊重的儀式,事事親力親為。清晨起床,迎著六點半的晨光去菜場逛一圈,買來一天的新鮮蔬菜,蔬菜要挑時令的才好吃,老人們對這個很講究,應(yīng)季就應(yīng)該吃應(yīng)季的菜,在接受自然的饋贈的同時尊重它的規(guī)律。我們挑選食材,其實就是偶遇和重逢,你看那么多的土豆你偏偏就挑到了它,翻炒是情感的升溫,糖醋是情感的蜜意,做一碗面條又何嘗不是一種柔情,所以家廚里的感覺,就是愛。
  心情糟糕的時候,是我胃口大好的時候,那些生活的不如意,學(xué)業(yè)上的壓力都隨著嘴巴的一張一合盡數(shù)咽進(jìn)了肚子里。其實食物也代表著一種生活態(tài)度,古人曾說食不知味,我猜想并不是食物不好吃,而是自我消極沒了胃口。大詞人蘇東坡很愛吃也會吃,“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被貶謫的漫漫時光里,緩解傷痛的除了陪在身邊的紅顏,肯定還有一盤肥而不膩的東坡肉,從來美食如美人,朝夕相處兩不厭。
  孤獨的人要吃飽飯,傷心的人要吃飽飯,是因為美食慰籍腸胃,更慰籍心靈,能從一粥一飯里吃出快樂的人,一定是熱愛生活的人,他們本身已具備強大的自愈能力,美食,不過是錦上添花。
  天冷的時候就來煲一鍋湯,蓮藕和排骨放一起或者黃豆和豬肉放一起,就放一點生姜,連味精都可以不加,耐心等待幾小時便是一鍋渾然天成的美味。天氣熱了,抓幾把綠豆,放幾塊冰糖,和清水一起煮,半小時后便能享受到清透舒爽的綠豆湯?!缎∩帧防锏呐鹘鞘凶?,跟據(jù)不同的節(jié)氣烹飪不一樣的菜肴,用的都是自己耕種的食物,調(diào)味料就地取材,簡單的食物配上精致的餐具,最原始卻格外美味。
  吃到深處,食物的作用就不僅僅是填飽肚子。它和詩詞歌賦一樣,是世俗生活里的一種追求和享受。而這對于我們苦樂交加的一生,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