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三境界:情節(jié)·文字·思想——再讀《平凡的世界》有感
自2015年初 《平凡的世界》 被搬上熒幕后,這部曾獲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再次引起了大家關注,我也再次捧起這部當年曾讓我手不釋卷、通宵達旦讀完的小說,重新回味起來。再次品讀此書,感動仍在,但已無當年心潮澎湃之感。
無可否認,《平凡的世界》 可以說是反映上個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國農村銳意進取、平凡生活的最好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但是,緣何已無心潮澎湃之感?也許這與人生所處的階段有關,青少年階段是激情洋溢的理想主義,易為作品情節(jié)鋪排而構成的文學世界所感染,是為宋代青原行思禪師所提出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境。人至中年,關注的不再是故事的情節(jié),而是情節(jié)附著的文字。路遙的文字很平實質樸,一如 《平凡的世界》 這一書名。也許正是這平實質樸的文字將這情節(jié)所帶來的澎湃激情化為潤物無聲的感動吧。
《平凡的世界》 的文字讓我想到一位研究者對金庸文筆的評價,大意是“金庸的作品,如果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看是平淡無奇,但是如果一個篇章、一個篇章地品讀,則讓人有行云流水之感,覺得理當如此用筆”?!镀椒驳氖澜纭?給我的感覺也是如此,這也許就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吧。這一境界并不僅是對文字的感覺,而是對質樸平實的文字的感覺,是對平實質樸的感悟,是“絢爛”青春向“平淡”中年的轉變。行文至此,不由想起孔子曾說過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從人生發(fā)展的階段來看,“質勝文”正是處于朝氣蓬勃、無需遮蔽的成長期,“文勝質”則是講求規(guī)則、尊重秩序的成熟期,“文質彬彬”則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君子期;從閱讀體驗來看,“質勝文”則是情節(jié)高于文字的表現(xiàn),“文勝質”則是更能體味到文字的感覺,“文質彬彬”則是將情節(jié)與文字交融于一體并能感受到蘊于情節(jié)、文字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拔馁|彬彬”也許就是禪宗所推崇追求的“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境。
關于思想,《平凡的世界》 貌似很平凡,其實平凡中蘊含著不平凡,作品起于平凡,結于平凡,人物的思想境界則是“起于青萍之末……舞于松柏之下”,如果從英雄史觀出發(fā),《平凡的世界》 也許可以叫做:平凡英雄孫少平列傳。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將 《平凡的世界》 和古龍的《大人物》 對比閱讀。古龍的 《大人物》 其實是可以看作是古龍的自傳,其寫作初衷是想描摹平凡英雄的,但是古龍的平凡英雄是凸顯英雄的平凡一面,即首先是英雄,不過
英雄有凡人的一面,因此其本質還不同于常人的,當然這也許與其是武俠作品有關;而路遙的平凡英雄,則是重在平凡,即首先是平民,只不過平民亦有高貴處。
為了保證作品主人公孫少平的平凡屬性,路遙居然安排女二號田曉霞(省委書記之女,孫少平之準女友)在赴前線抗洪搶險采訪中殉職。固然有論者認為,田曉霞太理想化了,為保證人物的高大全/高大上,唯有讓其殉職,方能“蓋棺論定”。我卻以為田曉霞是“平凡的世界”中的“bug”,如其不殉職,則難以保證孫少平的“平凡屬性”,難以保證“世界的平凡”,這也許是該作品的瑕疵之處,令人有“主題先行”之感。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田曉霞之死是偶然事件,凸顯生命之無常,再現(xiàn)世界平凡之主題。田曉霞之死保證了孫少平之“平凡屬性”,孫少平與惠英的結合則是進一步“加持”了孫少平寓于“平凡”之中的“高貴”屬性。這也許是受到了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致圣之路,甚至是革命文學作品中“高大全”人物形象塑造傳統(tǒng)的影響。這才是 《平凡的世界》 真正的瑕疵,但瑕不掩瑜,這也許是要實現(xiàn)“文以載道”宏大理想的必要的犧牲吧。當然,“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或許在日后的重讀揣摩中,會進一步感受到路遙的本義或者是“平凡的世界”的本義。
由此,延伸到教育工作,在日常的語文教育教學中,我們經常強調“字在詞中,詞在句中,句在段中,段在章中”,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而不是做題、做題、再做題。閱讀自有其規(guī)律,首先要被感染(情節(jié)、內容)、然后才能激發(fā)其興趣去欣賞(文筆、意境),最后在欣賞中逐漸感悟(思想、理念),而不是機械地肢解文學作品、羅列知識點、拾人牙慧地復述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信息載體的變更,閱讀的形式日益多元、閱讀的內涵更加豐富、閱讀的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文字,還包括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類型;閱讀也不僅僅是單向的“與智者對話”,而是變成了雙向交流(作者與讀者)、多邊互動(作者之間、讀者之間以及二者之間);閱讀已經不僅僅是面向“有字之書”的文本閱讀,更是將面向“無字之書”的社會閱讀逐漸變成了教育的基本要求。正是因此,閱讀正在成為教育的基礎、閱讀正在成為生活的方式、閱讀正在成為社會的風尚。
真正的教育始于發(fā)自于心的閱讀需求,詩意地棲居源于內化于心的閱讀體驗,良好的風尚基于外化于行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