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
如果把中國的文化比喻成土壤,那么近年來的種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讓我們深知,這片土壤正在開裂,正在貧瘠,缺乏水分。而《朗讀者》作為傳播量巨大的央視綜藝節(jié)目,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踏著春天的清風而來,給了中國文化大地一片盎然的生機。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在懵懂之時遇見,便在最美的時刻開始。濮存昕為紀念老舍而朗朗起頌的《宗月大師》,向我們講述了一代大師的美麗邂逅;當蔣勵遇到阿富汗,詮釋出古代人道主義的風采;當我們遇見許淵沖老先生,他為我們展開一幅幅中外詩歌的炫麗畫卷,是他最初搭建了中外文化的平臺,給我們無盡的聽覺享受。如此優(yōu)秀的文化宣揚節(jié)目卻有時被誤解為一檔催人淚下的雞湯節(jié)目,在我看來,朗讀者雖然有著催人淚下的故事情節(jié),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他們所宣揚的文化,那一度被我們所遺忘的文化,這檔節(jié)目為時代而發(fā)聲,為掀起國學浪潮而做鋪墊。
在經(jīng)濟適用型的當今,倡文化之根本無疑就是立在教育二字之上。而《朗讀者》的出現(xiàn)猶如清風一般,為干涸的心靈注入源泉,為現(xiàn)代教育注入新生力量。教育乃國之根本,使教育明了方向,就等于為國家的文化做鋪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人日常談吐也很難做到詞句搭配合理,這便是深化教育的潛意識。另外,放眼世界,一座座孔子學院的標志就像璀璨的星,在遠洋之國冉冉升起。這是國之驕傲,但是我感到惋惜的更是國內(nèi)卻沒有更系統(tǒng),更具體的對古代文化知識的傳播,這也正是我們必須重視國家文化的原因。而我們近年也意識到國家文化的重要性,最后從2018年的高考中去除英語的考試,相信施教者會乘著這清風加快教育的改革,調(diào)整教育的方案。這股清風吹來了教育界的春天。
朗讀者就像是溫和的清風,溫暖地鉆到人們的意識里,仿佛訴說著“快去看看我們璀璨的文化”,朗讀者給了我們了解文化的契機,又帶給我們聽覺上的享受,是2017年具有文化氣息的開山之作。對宣揚國家文化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將會使國家掀起一陣文學浪潮。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在世界文化的較量中,我們必須“知己”才能更好的戰(zhàn)勝對方。向文化看齊,去感受文化的精髓。朗讀者,傳播出的不僅是一種聲音,更是一種集結號的響聲,去讓我們感受國內(nèi)文化。而在國內(nèi)而言,《朗讀者》成為了教育的風向標,成為了文化的宣揚者。就讓我們踏著如春天般溫暖的清風,去精讀古代之精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