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青青也傳情
草無處不在,是人們接觸較多的植物。人們對草的特性幾乎無人不曉,所以古詩人利用草的特性,寄寓著這樣或那樣的情感,為人們留下了搖曳多姿的草的意象。
冬去春來,草長鶯飛。在春天里發(fā)芽轉(zhuǎn)綠的草,給大地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也給人們帶來了喜悅和希望。所以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用“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來比喻生命力的旺盛和希望的不滅;杜甫《絕句二首》:“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通過“花草香”抒寫自己奔波流離之后隱居草堂的喜悅、充滿希望的情懷;韓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以及其《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都寫生機勃勃的春草給人帶來春天的喜悅;而司空圖《退居漫題七首》:“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更是直接把草青青與希望等同起來。
草在秋天里衰敗,意味著肅殺的秋冬來臨,而衰草則隱喻著衰敗和失望。所以杜甫《春望》中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草木深”這一衰敗荒蕪的景象來隱喻國都淪陷,城池殘破的凄涼境況;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以及其《臺城》:“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都用野草的荒僻氣象來隱喻世事的衰敗;韓偓《故都》:“故都遙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通過遙想故都的“草萋萋”,寄寓家園將亡的哀痛;高適《燕歌行》:“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以邊塞肅殺、悲涼的慘象,烘托邊塞戰(zhàn)士悲涼的心境。
草柔長纏綿,遍布大江南北,隨時隨地都能給人一種心靈的慰藉,所以詩人常借芳草寫男女相思之情。故詩人愛用“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蝶戀花》)、“春水悠悠春草綠,對此思君淚相續(xù)”(姚月華《怨詩》)、“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杜甫《琴臺》),這些委婉含蓄、美麗動人的詩句,表達了纏綿悱惻的愛情。而李清照《點絳唇》:“倚遍闌干,祗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則隨女主人的視線展現(xiàn)“連天芳草”和長長的歸路,表現(xiàn)人物相思愁情的深厚、綿遠。
草茂密而雜亂,這如同詩人內(nèi)心無法排解的愁緒。所以李白直截了當說“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別》);秦觀也說“恨如芳草,萋萋劃盡還生”(《八六子》);杜牧說“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登九峰樓寄張祜》);王萬之則說“天涯無數(shù)舊愁根,東風種得成芳草”(《踏莎行》),這些凝重的詩句無不抒發(fā)著自己內(nèi)心難以言表的愁緒。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則直接用無邊的春草喻愁緒的遠長。
當然,草漫無邊際,柔長纏綿的特點,正好可以隱喻友情、親情的綿長與長久。如羅隱有“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綿谷回寄蔡氏昆仲》),寫連綿柔長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樣,對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伴著馬蹄挽留自己不讓離去;王維有“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送沈子福之江東》),用無處不在的春草抒發(fā)自己對友人無限依戀的惜別之情。
草的詩是讀不完的,草的寓意更是道不盡的。在韓琮的眼里,草是思鄉(xiāng)的情懷,所以他在《晚春江晴寄友人》中說“青青河畔草,不是望鄉(xiāng)時”;在孟浩然眼里,草是高潔精神境界的寫照,所以他在《留別王維》中說“欲覓芳草去,惜與故人違”;在韋應物眼里,草是隱士安貪守節(jié)的恬淡情操,所以他在《滁州西澗》中說“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在岑參眼里,草是倥傯易逝的時光,所以他在《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中說“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正是這諸如此類的寓意,使草的形象越發(fā)豐滿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