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詩”唐朝
隋末門閥混戰(zhàn)的兵戈漸止,一個新的王朝———唐,在戰(zhàn)爭的塵煙滾滾中屹立而起。隨著這個王朝的立足興盛,合轍押韻的詩便深深扎根在長安的土壤之中,與這個新生的政權密不可分。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
流傳千古的律詩絕句無一不是有感而發(fā),唐詩,更是如此。寫詩之人將自己的靈魂融入其中,目之所至、情之所至,可謂精氣神一樣不可或缺。
故才能有“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樣開篇便顯雄渾壯闊,讓人為之感嘆的厚重;才能有“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這樣純粹描寫美景,讓人心曠神怡的清新;才能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樣易于朗朗上口,讓人倍感熟悉的親切。
我觀唐詩,是一個封建時代盛衰榮辱的體現(xiàn)。初唐時的質樸純真、盛唐時的花團錦簇、晚唐時的衰敗凋零,詩之一途,與唐共呼吸、同命運。縱使后幾百年間再出現(xiàn)流傳的名句佳篇,也不過是歷史長流中的幾朵浪花,再難與唐相比,再難重現(xiàn)詩的輝煌時代。
大一統(tǒng)的格局、開放的思想、繁榮的經濟以及科舉取仕的采納,這樣的環(huán)境才能出現(xiàn)這樣的詩人,他們的的詩歌要么悲憤,要么慷慨,要么豪情萬丈,要么憂國憂民,大格局才能現(xiàn)大氣魄,拷問靈魂才能發(fā)人深省。也或許正是因為盛唐寫盡詩文,有了李杜詩篇萬古傳,故后來者再要有突破便是難上加難,多的只是堆砌文字而已,哪里算得上什么詩。
我讀唐詩,工整之下蘊藏靈魂,合轍之中又顯氣度。看似押韻對仗,實則將滿腔情懷抒發(fā)而出,是封建制度下壓抑的人感性一面的充分體現(xiàn)。
因為唐人看世界大多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鞍装l(fā)三千丈”“鯨吞”“千杯不醉”等等,都是感性到了極致而產生的錯覺。詩人往往將自己的這種錯覺以及情懷借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形式表達出來。如“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钡?,都是這些手法的表現(xiàn)。
更何況唐詩中各種淋漓盡致的情感,或讓人感同身受,或讓人無限唏噓。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思鄉(xiāng)之情;“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母愛體現(xiàn);“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的別離之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友人相惜;“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家仇國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邊塞愁苦;“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人生感嘆。個中滋味,難以言述,只留得后人細細品味。
我喜唐詩,意境韻律皆在,沉浸其中,宛如身處配樂的畫卷之中。
站在軍帳之中,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弊屓寺牭轿饔驑菲鞯腻P錚樂音,感受到將士為國征戰(zhàn)的豪情壯志;站在林間,一首“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讓人聽到潺潺流水,感受到雨后山間的清新空氣。詩篇轉換,意境變化,讀來可謂妙不可言。
如揮毫下筆的水墨畫,它是文言哲思;如紫禁城上的琉璃瓦,它是盛世華章;如參天樹林的千年木,它是無價之寶。
沒有永不更替的朝代,沒有永不落幕的盛世。這些流傳下來的的古詩使唐王朝的畫卷上更添———落日熔金,余暉萬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