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眼見的行為藝術
恩格斯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闭\哉,斯言!也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經(jīng)濟的巨大發(fā)展,使發(fā)達國家的老百姓衣食無憂了,因此在發(fā)達國家首先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藝術,人們叫它“行為藝術”。1961年,一個叫科拉因的法國人張開雙臂從高樓自由落體而下,這被人們稱作人體作筆的藝術,而科拉因也就被稱作行為藝術的鼻祖。近年來,行為藝術也傳入中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是,在中國,行為藝術的命運和口碑似乎不佳,有些人甚至把它叫做“耍猴”,“變態(tài)”,“不正常”。以前我從來沒有關注過行為藝術,只是從報紙的介紹中知道有這樣一種在我看來有點怪怪的藝術。但是,在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和奧地利的維也納看到的行為藝術卻感動了我,使我看到行為藝術背后氤氳的除了生存需要之外的更深的意蘊———人與人的交流和關愛。
回國后,我想自己不能僅僅停留在知道有行為藝術這樣一個名字上,于是我上網(wǎng)查了一下關于行為藝術的定義。我覺得有這樣兩個界定比較清晰,一個是:“行為藝術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行為藝術必須包含以下4項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時間,地點,行為藝術者的身體,以及與觀眾的交流。該藝術不同于繪畫、雕塑等僅由單個事物構成的藝術?!绷硪粋€是:“行為藝術,也稱行動藝術、身體藝術、表演藝術等,國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ance.Art,它是在以藝術家自己的身體為基本材料的行為表演過程中,通過藝術家的自身身體的體驗來達到一種人與物、與環(huán)境的交流,同時經(jīng)由這種交流傳達出一些非視覺審美性的內涵?!?br> 由于去的地方少,見到的也少,我不能得出全面的結論。但是,我從行為藝術者的表情、舉止、對不同交流者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他們渴望與人交流,他們對交流者充滿愛。他們對與其交流的人“看人下菜碟”,對孩子,他們流露出的是關愛;對年輕女人,他們做出“戀愛”的表情;對老年人,他們做出體恤的關懷。我印象很深的是在但丁故居前的行為藝術者扮作但丁,他似乎能夠看出人的身份,并以此作出各種不同的姿勢,雖然夸張,但是不會做出有損但丁身份的姿勢。在我前面的人,有一個中國小男孩,“但丁”撫摸著他的頭,似乎在教導他。有一個姑娘,“但丁”做出與她共讀《神曲》的姿勢,使我想起《紅樓夢》寶黛共讀《西廂記》的鏡頭。我上前去,也想跨越時空,與近800百年前的大師留影,我想,不知道大師會怎樣與我合影?“但丁”很得體的擁著我的肩,既親切,又不狎昵。
有人對行為藝術嗤之以鼻,在他們看來,這些是下里巴人的玩意兒。但是,我想,美與丑,雅與俗,其實沒有絕對的分別。舞臺上的小丑,說是“丑”,何嘗不是一種別樣的美?相聲,原不過是北京天橋的下九流,但是被侯寶林等相聲大師改造后,不是進入紫光閣的大雅了嗎?人類有一種與生俱來表現(xiàn)欲,要把生活中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通過音樂美術舞蹈發(fā)散出來,只是多數(shù)人被生活的重壓和種種條件抑制住了。而行為藝術給了人一種機會,就像博客給了一些人一個抒發(fā)想法的機會一樣。博客不需要出版社和雜志社,而行為藝術不需要話劇院和舞劇院。這是一種予人快樂自己快樂的藝術,它不危害社會,不損害他人利益,這真是一種極具創(chuàng)意的藝術發(fā)明。
不過,從另一方面,我也感到行為藝術從負面反映了現(xiàn)代人的孤獨和疏離。有一首名字叫《答案》的歌曲,曰:“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一樣的擁擠,地上的人們?yōu)楹斡窒裥切且粯拥氖柽h?”現(xiàn)代西方非理性人本主義流派對人的生存本質和狀態(tài)的描述就是:孤獨、寂寞、空虛、悲觀、失意,存在主義大師薩特甚至說:“他人即我的地獄”。在這種熙熙攘攘熱熱鬧鬧繁繁華華亂亂哄哄的現(xiàn)代社會的背面,是人的內心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而人的本質就其現(xiàn)實性而言,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們不得不想盡辦法去消弭內心的孤獨。行為藝術,是不是也就因此應運而生了呢?有時我想,老年人為什么要上網(wǎng)?不就是想給晚年生活找點事兒嗎?人們?yōu)槭裁匆⑽⑿??不就是要加強?lián)系嗎?這些行為藝術工作者———我認為他們所做的就是一種有意思的工作———是不是也找到了一種充實生活,排遣孤獨,與人交流的事兒呢?我不敢胡亂下定論,但是總是覺得可能會有這樣的因素于其中吧!
這就是我所眼見的行為藝術給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