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埋首故紙堆追逐學術夢——————記石鋟教授和他的漢語語法史研究



  《漢語形容詞重疊形式的歷史發(fā)展》獲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二等獎和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石鋟,湖北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項。曾獲教育部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北京大學第十四屆王力語言學二等獎、湖北省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湖北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在商務印書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出版《漢語形容詞重疊形式的歷史發(fā)展》《<元曲選>狀態(tài)詞法詞典》《漢語史研究瑣論》等多部學術著作。在《中國語文》《漢語學報》《語言研究》《歷史語言學研究》《古漢語研究》《語言文字應用》等學術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全文轉載。
歷史語言學研究需要和大量的古籍文獻打交道,從中抽絲剝繭、推闡演繹、汲取營養(yǎng)、推陳出新,非要常年累月敬勉為之不可,若要見功,絕非易事。若一日不為,確是一日的荒疏蕪雜,因此“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是歷史語言學研究者的名言警句。
  湖大石鋟教授就以此身體力行。他堅持認為自己“性癡”,必須夜以繼日,皓首窮年方能悟得漢語語法魅力之一二。但“性癡則其志凝,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笔u教授所取得的成果及在學界的廣泛影響也恰恰說明了他在歷史語言學研究領域是一個 “文工技良”的“書癡”和“藝癡”。
  不忘初心 進取求學1980年,石鋟考入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大三時由鄧福南、吳啟主等先生開設的《漢語語法研究論文導讀》這門課,讓石鋟第一次真正對語言學研究產生了興趣,并認清方向投身于此。“語言研究竟有如此吸引人的邏輯、哲學及思辨之美,令我深深地著迷。”1984年,石鋟畢業(yè)進入湖南常德教育局工作,但他深感整理材料、撰寫報告、從事繁瑣的文字工作并不能完全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于是決定放棄當時讓人羨慕的工作,繼續(xù)深造,向專業(yè)的研究領域進發(fā)。
  1988年,石鋟考取了四川大學漢語史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語言學家向熹先生。向先生熟諳古籍,精通文字、聲韻、訓詁、語法之學,學術造詣甚高,在這寶貴的三年里,石鋟勤奮而刻苦地汲取知識。在向先生的耐心教導下,石鋟完成扎實系統(tǒng)的訓練,真正走上了漢語史研究的道路,并且先后得到了趙振鐸、張永言、項楚等諸位先生的指導,在學問上日益精進,更明確了自己的治學態(tài)度和研究方向。
  1991年,石鋟從四川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yè),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支邊到新疆石河子大學中文系工作。1998年,他調任湖北師范學院從事研究生處管理工作。雖然從事繁忙復雜的行政工作,但石鋟對漢語語法史研究的熱情和癡迷卻未減絲毫。工作之余,他依然潛心學術,陸續(xù)發(fā)表了十多篇論文,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晉升為副教授之后,渴望不斷攀登學術頂峰的愿望一直激勵著他,于是石鋟教授做了一件他“半生中最有膽量的一件事”———在即將四十歲的時候,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語言所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語言學家江藍生先生。
  年過中年的石鋟時常將自己新的學術筆記拿給江先生指導,像小孩子一般“黏糊”老師,而先生即使工作再繁忙也會抽空和石鋟交流,指出可取之處,再從宏觀視角開闊石鋟的思路和見解,從而進一步形成其完整的思想體系。在自己的努力和江先生的悉心指導下,石鋟的學術觀點日趨成熟、思想體系也逐漸完善,也完成了對語言材料的搜集和整理。
  博士階段,石鋟花了兩年多時間完成了《漢語形容詞重疊形式的歷史發(fā)展》這篇近30萬字的博士論文。后來,該論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br>  2004年,石鋟進入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做博士后,聯(lián)系導師為著名語言學家邢福義,從事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
  2007年,石鋟辭去了湖北師范學院研究生處處長的職務,入湖北大學文學院任教。隨著海外漢語教育事業(yè)迅猛發(fā)展,“漢語熱”日益流行,石鋟逐漸認識到自身對漢語國際化的應對能力仍顯不足。2010年,他再次選擇“回爐”當學生,時年48歲的他,專程赴北京師范大學,拜在了我國語言學界的泰斗———許嘉璐先生的門下,開始了漢語國際教育和國學方面的研究。
  而那時,身為教授、博士生導師的石鋟,已是業(yè)內知名學者,他與其它青年博士生同課堂聽課,成為當時北師大人文學院交口稱贊的一大話題。
  嚴謹治學 碩果累累石鋟昂揚的學術熱情與澎湃的激情顯示出一個學者對于學術研究的超乎尋常的熱愛。他時刻保持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焚膏繼晷,皓首窮經,沉迷于自己的專業(yè)研究。
  “為學之道,必本于思?!笔u做學問非常善于思考,他認為“只有在凝神靜氣的狀態(tài)下,自己才能專注于學術思維,不放過一閃而過的那點靈感?!比粘5膶W習和工作中,他也不喜歡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被打擾?!坝惺裁词虑殡S時可以聯(lián)系我,但最好先發(fā)個短信,電話有時候會打斷我的思維?!?br>  “讀書不尋思,如迅風飛鳥之過前,響絕影滅,亦不知圣賢所言為何事,要作何用?!睘榱烁玫叵蚯百t學習,他將 《中國語文》《古漢語研究》等著名期刊上復印下來的論文資料,按照語言種類、歷史時期等細心分類,鋪滿了宿舍的一整張床鋪,以供自己有時間來專注思考。即使在食堂吃飯時,想到獨特新穎的觀點,他也會立馬捧著飯趕回寢室,在筆記本上記下自己的看法。石鋟的一些文章篇目,就是用那兩年積累的“素材”寫出來的,“論文寫作特別要注重研究的過程。一篇論文的完成主要歸功于前期的凝神思索,動筆寫就是一個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的過程。我很享受那種思維清晰、下筆流暢的感覺?!?br>  “學必求其心得,業(yè)必貴其專精”。石鋟提倡拓寬自己的學術視野,夯實自己的專業(yè)基礎,但是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的研究興趣,就要有一種咬定青山不放松,把牛角尖鉆透的精神。2010年《漢語形容詞重疊形式的歷史發(fā)展》,研究了AA、AABB、ABB、AAB和ABAB五種形容詞重疊格式的產生和演變,考察了它們的結構、句法功能和語法意義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fā)展變化,總結了形容詞重疊形式演變的動因、機制和發(fā)展趨勢;2013年 《<元曲選>狀態(tài)詞用法詞典》,對《元曲選》中的1300多條狀態(tài)詞,從結構、意義、用法、語音變化等方面進行了窮盡式的分析和描寫,其資料爬梳所需的內耗與精力不是一般人能夠經受得住的。也正因為石鋟對學術的“專精”的精神,他的學術成果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眾多著名學者如蔣紹愚、江藍生、沈家煊、劉丹青、張國憲、張誼生、梁銀峰、劉云、黑維強等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漢語形容詞重疊形式的歷史發(fā)展》獲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二等獎和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 (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元曲選>狀態(tài)詞用法詞典》也榮獲了第十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笔u經常埋首于“故紙堆”中踏實收集、認真整理學術筆記、探索規(guī)律性,經常有新的發(fā)現(xiàn)。“開始閱讀前人著述時很難發(fā)現(xiàn)其疏漏之處,待到第二遍、第三遍閱讀時,有相關積累后再對比,經常會有批判性的疑問和啟發(fā),從而形成個人的新穎觀點?!笔u這種“善學、善行”的方法與精神,使其能在“故紙堆”挖掘出常人不能發(fā)現(xiàn)之新意。其獲批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類型學視角下的明清漢語語法研究》,便是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描寫明清漢語語法的基本面貌,總結明清漢語語法演變的動因和機制。該項目得到著名語言學家邢福義先生的評價———一個研究漢語歷史語法的新視角。
  石鋟治學之嚴謹也體現(xiàn)在對學生的培養(yǎng)當中。他經常給學生講“驟長之木,必無堅理;早熟之禾,必無嘉實?!薄懊豢珊喍梢?,譽不可巧而立也?!彼髮W生要珍惜自己的學術羽毛,要“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珍惜自己的學術聲譽,沉潛下來做科研。他自己的文章也則多是通過約稿、學術會議等發(fā)表的,其對學術的專注與嚴謹可見一斑。
  桃李不言 啟發(fā)教學在致力于學術研究的同時,石鋟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也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深受廣大學生的愛戴。他在學習上對學生要求極為嚴格,被學生認為是完美主義者,對學生的論文,大到文章布局,小到標點、錯字都非常仔細認真對待,從頭至尾,逐字逐句,反復批改,且能一針見血指出其優(yōu)點和不足,其指導的多篇本科、碩士學位論文被評為湖北省優(yōu)秀學位論文。
  石鋟對研究生的培養(yǎng),非常注重因材施教,會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背景、不同學習階段為不同的弟子量身打造個性化的培養(yǎng)方案。對剛入門的碩士弟子,他會讓他們制定詳細的經典文獻“點讀計劃”,并督促其認真完成,并讓其找出其中的語言點,借此為他們打下良好的文獻閱讀文獻能力和研究基礎。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睂τ诓┦侩A段的弟子,石鋟十分注意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能力。他認為學生們那些不成熟的想法,無一不是智慧的火花。面對學生們的疑惑,石老師通常沉思片刻,一拍掌,說:“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可以給你一些建議,但需要你自己再去研究?!彼洺8嬖V學生,治學當見多識廣,積累大量的一手材料,反復地對語料進行爬梳歸類,再有意識地觀察和分析,往往就能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會不斷提高。但是,他也會告誡學生踏實嚴謹,要“抱樸守拙,重證據而少發(fā)揮”,所得結論一定要有文獻支撐,暫時證據不足的問題,寧可存疑待質,絕不能強作解人,反對空疏學風。在每周一次的學術沙龍中,石鋟也專門設置了討論環(huán)節(jié),鼓勵大家大膽質疑,細心求證。
  章學誠指出:“學貴博而能約,未有不博而能約者也。以言陋儒荒俚,學一先生之言以自封域,不得謂專家也。然亦有未有不能約而能博者。”石鋟十分注重拓寬學生的研究視野,倡導學科貫通,“博觀而約取”。他提倡“古今打通,中外打通”,認為古今中外打通,不僅指方法上的打通,也指材料上的打通,還指學術思想上的打通。他經常給學生講,外語和古書,是你們必須掌握的兩樣工具。懂外語,可跨越中外的鴻溝;識古書,可溝通古今的話語。而人的狹隘與偏頗,常是因其不能突破時空的界限,知今不知古,知近不知遠。他還教導學生摒絕門戶之見,多尋它山之石,兼收并蓄,唯取其長。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石鋟不只是要求自己的弟子古今中外打通,他自己以身作則,除了繼續(xù)鉆研古漢語語法外,還在每天堅持閱讀英文原籍。每學期他都會去一趟北京國家圖書館,搬回大摞的外文文獻書籍,然后潛心鉆研和學習?!熬褪且绲亟佑|國內外漢語研究的新進展,縮短自己與時代發(fā)展的差距?!?br>  桃李不言,潤物無聲。從《漢語形容詞重疊形式的歷史發(fā)展》到《類型學視角下的明清漢語語法研究》,石鋟表示,他多年來對漢語語法知識的熱愛和堅持不會改變。一步一丈量,默默走在漢語語法研究路上的石鋟還將繼續(xù)探索他的行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