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存能力需要提升,更要叩問諸多社會問題
大學生遭遇詐騙,豈可以“社會生存能力”一概論之
近期大學生遭遇詐騙的事件接連不斷,錢江晚報曾對近期一則大學生被騙事件做了報道,引題為“這本是老套的電話詐騙,后面的劇情卻荒唐得令人無語”,主題是“騙子叫他去砸ATM機,叫他去襲胸19歲的大學生,竟然都乖乖照做了”,副題是“這個極端的個例引人深思:誰來上社會生存能力這一課”,從這題目中不難看出錢江晚報已經將所有的矛頭都指向大學生,這篇報道的立意與事實的呈現將現在媒體只求點擊率,忽略責任的缺陷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對事實的呈現方面錢江晚報做得非常好,情節(jié)生動,作者文筆毋庸置疑,可文章開篇就陷入了“指責大學生”的慣性思維,認為這件事的主要原因是大學生“社會生存能力不足”導致的。可是這樣的被騙事件不僅發(fā)生在大學生之中,在社會各個階層也是屢屢發(fā)生,受害人更是囊括了不同的年齡段,豈可以“社會生存能力不足”一概論之?
騙術高超直擊“人性弱點”
縱觀許多詐騙事件,吊詭的一點是,受害人中不乏聽說過類似詐騙套路的,可是照樣上鉤。這位被騙的同學事后也十分不能理解自己的行為,表示當時就好像被下了咒。
對此,商學院楊海峰老師認為不能過于指責學生,因為騙子直擊人的“恐懼”心理,正常人都有幾率上當受騙。
騙子先用“被通緝”給人一個晴天霹靂,還不等人反應過來就把他拉進了一個被“危險的詐騙集團”追蹤的情景,表演逼真。懷著性命攸關的心理,做出“跳樓逃跑”、“砸ATM機定位”這樣的離奇舉動并非不可想象。
這種心理戰(zhàn)的可怕之處就是一般人都會不以為然,認為太過荒謬,不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心理警惕性不高。而正是處于精神懈怠時人極其容易被“恐懼”操縱,一但操縱就無法自拔。據了解,當初這位被騙的學生就是認為“被騙”這件事幾率太小,不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導致悲劇的發(fā)生。
琢磨透人們的內心弱點行騙,是騙子的專業(yè)技能。比如對于老人就用“養(yǎng)生”主題進行詐騙,對于父母就用“子女被綁架”的主題,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騙術“弱智”而放松了警惕。
普遍撒網,“幾率”犯罪
要知道騙子的主要工作就是尋找“獵物”,他們賺的就是那萬分之一、甚至是幾十、幾百萬分之一的人的錢,平均每個犯罪集團里的每個人都要打成百上千的電話,就是要尋找沉沒大海的那根銀針。
詐騙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比如,一個剛巧丟過手機,正因信息安全問題煩惱的人,正好接到一通索取萬元話費的詐騙電話,這時的他就極易上當,即使他平時是一個馳騁社會、老成練達的成功人士。
提高警惕,妥善保管個人信息
一般人可能對個人信息不以為然,但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個人信息的保管及其重要?,F在幾乎所有的盈利、非盈利性網站都要注冊賬號,填入個人信息,當你在注冊賬號時首先要考慮的是網站是否正規(guī),是否有注冊合同,合同內是否承諾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等。有些機構就是專門收集用戶資料進行銷售,讓騙子的行騙成功率大大提高。
遇到“要錢”就要留心。雖然騙子有豐富的把握人心的經驗,可是他們最大的弱點就是 “要錢”,世上沒有光行騙不要錢的騙子。楊海峰老師表示,“要錢”就是騙子的名片,凡是遇到涉及錢的電話就要多留個心眼,都要到有關部門求證,理性行事。
這起大學生遭遇詐騙事件,反映出諸多問題:有新聞媒體追隨大流,不加深思的隨意報道;信息社會存在的信息安全、人們信息保護意識缺失;社會治安存在缺陷使行騙行為猖獗等等。而事件主角也是被害方的大學生,固然存在生存能力方面的不足,也需要繼續(xù)提升這方面的防范意思,但不能以此掩蓋了事件所暴露出的更大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