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豆 憶


  家鄉(xiāng)的豆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豆角、毛豆、扁豆。
  豆角分長短,短豆角較長豆角粗些,豆莢里面的豆粒很飽滿,長勢好的似乎要破莢而出。長豆角比短豆角瘦弱,但是很有一種婉約的韻致,是村里人夏季的主要豆食。
  豆角生長在藤蔓上,點下豆種后就要架起一排排的支架。新生的藤蔓無方向感,旁逸斜出。農(nóng)人點下豆種后的五六天要經(jīng)常到菜園子里觀望,將沒有方向感的豆藤一根根拉回木架上。對于實在倔強(qiáng)的豆藤,農(nóng)人就將其硬生生綁在架子上,逼它規(guī)規(guī)矩矩地向上生長。有的豆藤直到枯死也不屈服,一有新生的分叉就要頑強(qiáng)地向著大地垂落,這些豆藤是結(jié)不出上好豆角的。
  短豆角是用來做干煸四季豆的原料。不過在大學(xué)期間我也經(jīng)常看到用長豆角做這道菜,想必是長豆角便宜點,店家在千方百計降低成本。短豆角我們村種的不多,因為同樣的支架上、同樣的數(shù)目下,長豆角要比短豆角長了幾倍,所以總產(chǎn)量要大于短豆角,產(chǎn)量高的自然成了農(nóng)人的首選。
  每年的六七月份是長豆角生長最為旺盛的時期。村里家家戶戶菜園中都能看到像少女的秀發(fā)一樣根根吊在藤蔓上的長豆角。長豆角擇下來可以生吃,十分爽脆,汁液微甜。下鍋前的長豆角一定要掐成好多節(jié),奶奶說經(jīng)過手工一掐,炒出來的豆角更香。
  長短豆角都不適合煮,只適合直接下鍋干煸。干煸是要淋一點水的,不然豆莢會焦糊或粘鍋。奶奶牙齒落光,又喜歡吃豆角,我們常常在干煸盛出之后留一碗豆角在鍋里,加一碗清水煮軟,給奶奶用牙床磨食。奶奶吃慣了這樣的豆角,就不喜歡直接下鍋煮出來的豆角了,她說那種豆角沒有韌勁,嚼來無味。
  豆角快結(jié)完的時候,毛豆就可以吃了。毛豆豆莢上毛茸茸的,因此得名。小時候在毛豆行間看到手指大小的豆丹(編者注:豆天蛾的幼蟲),經(jīng)常嚇得拔腿就跑。
  毛豆吃法很多,第一種是直接連莢帶豆扔進(jìn)鍋里,加調(diào)料水煮。煮出來的毛豆端上桌子,大家伸手就抓,放在齒縫一唆,豆粒就溜入嘴里,轉(zhuǎn)頭一吐,豆莢就吐落桌上。第二種吃法是將青青的豆粒扒出來,放一些淀粉在鍋里勾兌,煮熟之后,粉豆均勻。這道菜即使在山珍海味的環(huán)繞中也是非常吸引人的,不知為什么淀粉和毛豆粒攪在一處口味就會變得如此不同尋常。但是做這道菜之前,扒豆粒的過程非常累人。小孩子沒有定性,有時候被大人逼著幫忙剝豆,滿腹委屈,吃這道菜就沒什么胃口了。
  毛豆枯黃時,連根割下,放在場院暴曬,等到豆莢曬裂了,就可以打豆粒了。打出來的豆粒要比青豆粒小,也比青豆粒黃,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黃豆。黃豆跟毛豆的口味并不相同,吃法也更多,各有各的滋味。若是就用一些最簡單的做法來做毛豆和黃豆,我還是喜歡吃毛豆更多一些。
  扁豆我不愛吃,并非因為其長相不勻稱。扁豆莢上面有一層細(xì)細(xì)的毛,不管烹炸汆燜都不易去掉。每次吃到嘴里不能細(xì)嚼慢咽,否則那毛茸茸的感覺便會激起一身雞皮疙瘩。扁豆的好處適合味覺神經(jīng)遲鈍的人體會,像我這種敏感的人,只好淺嘗輒止,敬而遠(yuǎn)之了。
  家里種的豆角、毛豆、扁豆從不打農(nóng)藥,有蟲窩的地方直接削去,仍可以食用。天然的豆角顏色并不鮮艷,如果在飯店看到綠得油光滑亮的干煸四季豆,多半是沒有后勁的,不論廚師有著多高的廚藝,這道菜,都不可能做得真正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