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之旅
日本建筑發(fā)展歷程,是一條“吸收———重構———創(chuàng)新”的進化之路。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相似的地方,但又有所不同,它善于包容和吸收外來文化,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這種思想在建筑方面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使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享有聲譽??慈毡窘ㄖ?,感受日本建筑文化,值得我們深思。
今年寒假參加金文妍老師組織的“古今鏡像:跨時空的日本建筑之旅”到日本學習,感觸很深。中日兩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無論走在日本的繁華都市還是幽靜小城,從服飾到茶道,從建筑到遺跡,你都能在那些精致的細節(jié)中體味到似曾相識的文化蘊涵。日本和中國在歷史上文化交流頻繁,相互影響深遠,但日本文化的發(fā)展還是有它的獨到之處,有許多既不同于中國,又不同于西方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日本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有許多看起來是很矛盾對立的現(xiàn)象,可是又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獨俱一格的東亞文化,這種情況可以說是舉世罕見的。所以美國哲學家穆爾認為,日本文化是“所有偉大的傳統(tǒng)中最神秘的,最離奇的”。透過日本建筑,看日本建筑文化,值得我們品味。
這次日本旅行先從日本的古建筑開始談起。日本建筑早在公元1世紀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點,使用木構架,通透輕盈。這些特點可能是在中國南方各地的影響下形成的,也可能是因為日本島嶼上盛產(chǎn)木材的緣故。
后來,由于鑒真東渡日本,中國的影響占了主導地位,木構架采用了中國式的梁柱結構,甚至還有斗拱。奈良東大寺的南大門,它的檐柱高達19米,檐口出挑6米,極其雄偉壯觀。而東大寺的大佛殿又是現(xiàn)存世界最大的木構架建筑。京都的蓮花王院本堂又叫三十三間堂,南北長120米,是日本最長的殿堂。堂內(nèi)有柱子34根,將殿堂隔成33間,故得名。梁柱平行排架,空間布局以“間”為基本單元,幾個間并肩聯(lián)排,構成橫向的長方形。它們具備了中國建筑的一切特點,包括曲面屋頂,飛檐翼角和各種細節(jié),如鴟吻、扇等等,大致可以說日本古代建筑隸屬于中國建筑體系。行走于木構架建筑,近距離接觸木結構,感受木材的生命,建筑的律動。
但是,日本建筑仍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很有創(chuàng)造性,尤其是它們的美學特征。除參觀的稻荷大社等早期的神社外,京都和奈良古城的格局、大型的廟宇和宮殿等等,比較恪守中國型制,到后來住宅則幾乎完全擺脫了中國影響而自成一格,結構方法、空間布局、裝飾、藝術風格等等都與中國住宅大異其趣。茶室、數(shù)寄屋之類,可以說完全是日本建筑的獨創(chuàng)了。東京代官山集合住宅、舊朝倉家住宅都是日本住宅建筑的代表作,它們的美學特征是平易親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設計得細致而樸素,精巧而素雅。日本建筑也擅長于呈現(xiàn)材料、構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本質(zhì)。草、木、竹、石,甚至麻布、紙張,都被利用得恰到好處。
日本有著與眾不同的強烈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固有的獨特的建筑觀,同時又存在著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日本存在著多種理論和流派,比如老一輩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終和現(xiàn)代建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丹下健三則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現(xiàn)代建筑運動,使之逐漸在日本建筑界占統(tǒng)治地位;磯崎新使用的視覺語言,是在世界的文脈中找出他認為適當?shù)恼Z言;黑川紀章則要在東洋的思想中表現(xiàn)現(xiàn)代日本的主題;安藤忠雄用清水混凝土最簡潔的質(zhì)感體現(xiàn)高手工技術。
原宿———表參道,一場世界級的建筑巡禮。
在這條街道上有著各種世界名牌的旗艦店,它們形態(tài)萬千地在路旁迎接著到來的游客,這里被稱為日本的香榭麗舍,購物天堂。除了品牌之外,每棟建筑的設計者也都是世界級的,丹下健三,安藤忠雄,黑川紀章,磯崎新,槇文彥,伊東豐雄,妹島和世,西澤立衛(wèi)等等。每一個建筑師生都希望來到這里,來進行一場日本當代建筑的膜拜旅行。
其中由丹下設計的國立代代木體育館被稱為20世紀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而他本人也贏得日本當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贊譽。代代木體育館采用高張力纜索為主體懸索屋頂結構,創(chuàng)造出帶有緊張感和靈動感的大型內(nèi)部空間。其特異的外部形狀加之裝飾性的表現(xiàn),可以追溯到作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豎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這一設計可以說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xiàn)主義時期的巔峰之作,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丹下將材料、功能、結構、比例,直至歷史觀高度統(tǒng)一的杰出才能,它是日本建筑發(fā)展的一個頂點。日本的當代文學、美術、音樂似乎還沒有像日本當代建筑這樣高的成就。
那些經(jīng)過歲月和實踐錘煉變?yōu)榻?jīng)典的作品只有置身于現(xiàn)場,通過心靈的感應,身體的接觸,才能被完整的感受。出門之前,事先查閱大量資料,最終和自己期待已久的建筑相識,并置身其中,是件非常愉快的事。這個寒假,橫跨日本東西,穿越歷史古今,追尋四十余處代表性建筑作品,數(shù)個路途偏僻或極少接待團體參觀的作品,我們都一一參訪。在旅行中感悟建筑,在學習中更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