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走近章太炎


  去年是太炎先生(1869—1936)逝世80周年的年份,《章太炎全集》30卷基本出齊。這對于讀章太炎先生的書、了解章太炎這位對中國革命和文化建設作出卓越貢獻的革命家、思想家、國學家,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以傳承章黃之學為學科特色,《章太炎全集》對于我們的意義更是深遠,它讓我們更加走近了章太炎先生。
  不論是研究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史,還是討論近代國學史和文化史,章太炎先生都是極為重要的人物。解讀章太炎先生,全面理解和評價太炎先生的人格和思想,不僅僅是為了展示一位著名人物的數十年經歷,以評價他的歷史地位,更是為了回眸中國晚清至民國這個風云突變的時代,以便在那些杰出思想家的思考中,找到能夠回應今天社會發(fā)展的思想資源。
  我們從60年代開始讀太炎先生的書,那時,在老師陸宗達先生的帶領下,和讀黃季剛先生的書一起,主要通讀太炎先生的三部語言文字學代表作:
  《文始》《小學答問》《新方言》。這三部論著作為太炎的“小學”代表作,體現了他的三個重要的思想,他提出“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民報》第六號),是要用自己民族的文化來激發(fā)民族的自信心。又提出:“中國之小學及歷史,此二者,中國獨有之學,非共同之學?!彼终f:“凡在心在物之學,體自周圓,無間方國,獨言文、歷史,其體自方,自以己國為典型,而不能取之域外?!保ā度K漢雅言札記》)在民族文化中,歷史和語言文字是民族獨有的。太炎先生還說:“余以寡昧,屬茲衰亂,悼古義之淪喪,愍民言之未理,故作《文始》以明語原,次《小學答問》以見本字,述《新方言》以一萌俗。”
 ?。ā秶收摵狻ばW略說》)這又是要在已經分化了的語言文字中求“根”,也就是以同根來激發(fā)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這三層意思,是章黃之學的靈魂,也是我們幾代人堅守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信念所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太炎全集1-8卷首次出版后,《國故論衡》有了更好的版本,太炎的演講集也已經有了較為豐富的集輯。當時,北師大20至40年代的過期期刊開放,我們查到了更多一些的原始資料,雖仍是圍繞章黃“小學”來讀他們的書,但理解已經不限于語言文字學了。
  本世紀以來,先輩老師辭世,我們由通讀太炎的 “小學”論著擴大到經學論著,2004年開始帶領學生通讀太炎的《春秋左傳讀》。這部太炎在詁經精舍學習時所作的課卷,充分體現了他早期對乾嘉小學“訓詁之旨,本于聲音”方法的繼承,也更加明白了他“六經皆史”的主張。通過解讀,更理解太炎如何以《公羊傳》通經史之后,又站在高處批判維護皇權的公羊學。之后,徐復先生《訄書詳注》出版,我們開始通讀太炎的《訄書》《檢論》,這讓我們對太炎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他在學術史上承上啟下的地位也看得格外清楚了。
  太炎承襲古文經學,他在提倡 “小學”、以經學為歷史、批評公羊學的立場上,似乎是清代乾嘉學者崇尚漢唐、以“小學”通經治史的繼續(xù);但他的經學和乾嘉學者有著完全不同的立場,那就是他完全跳出了作為封建時代思想規(guī)范的經學宗旨,以現代史學與邏輯學來治經學。他認為,孔子與劉歆通過對史籍的整理使學術走出宮廷,不為帝王所獨專,可以稱為“良史”。他想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一種理論的、科學的歷史學,利用五經的史實和思想精華來梳理史籍,并以史為鑒,尋求解救貧弱中國的自我發(fā)展道路。太炎的歷史觀是革命思想的一部分,他從清末至民國時期的社會現實里逐步認識到,被壓迫民族追隨西方現代化的道路是不可行的,必須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接受了這種思想,我們每學期帶領學生通讀經書,都是本著“小學通經史”的思路去運作。在這個過程中,太炎的史學思想一直指引我們去讀書和討論。
  整理太炎先生講《說文》筆記,讓我們產生了進一步了解太炎的強烈愿望,開始關注太炎從事革命和宣教國學的那個時代。晚清至民國是中國社會變遷的一個最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在不到百年的時間里,幾千年的帝制從中國徹底消失,在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上,各種社會思潮相互碰撞:改良主義者提出“師夷制夷”“嚴祛新舊之名,渾融中外之跡”的折中主張;歷史虛無主義者在“全盤西化”的徽幟下,將西方的一切甚至文化垃圾照單全收;殖民主義文化論叫囂中國道德一律低級粗淺,只有歐洲人的生活才是文明高超的。另一方面,封建復辟野心家的代言人則一味復古,用古代的文化糟粕來抵抗新文化的構建。即使是新文化運動的前沿思想,也存在 “廢除漢字”“少讀中國書”等偏激之論。在這個背景下,章太炎先生的思考,是渴望開辟出一條既從中國自己的歷史和國情出發(fā)、又能站在世界發(fā)展前沿的現代道路。他在對古今中外歷史和現實的近觀遠望之中,在綜覽古今中外學術高峰的論著里,潛心地尋找一種激勵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徑,一種可以稱為“信仰”的“道”。他與全盤西化派截然不同的是:他不是只把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物質的豐富、科技的發(fā)達和生活的富足上,而思考更多的,是如何鍛造一種使國家強盛的民族精神。這種思考帶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現代意識,重要的不是那些具體的設想,而是其中顯示出的對中國文化自信和自強的理想光芒。面對今天所走的盲目西化、道德滑坡的彎路,我們怎能不服膺于太炎的遠見卓識!
  本世紀之初,我們對章黃的國學和“小學”有了一個較之以前更加深入的認識,太炎的學術與他對國家命運深度的思考是分不開的。在晚清到民國的思想家中,他是一個有著獨特人格魅力的思想家。他異乎常人的革命勇氣、杰出的斗爭策略、精博的學術造詣,和由此產生的理論修養(yǎng)和思想深度,一般人難以企及,因而在對他的評價中,偏見和曲解在所難免。他嚴守的革命立場、為貧弱中國的救亡圖存奮爭的堅決態(tài)度,也使革命的敵人詆毀和攻擊時而可見。一個世紀過去了,太炎先生已經遠離了政治紛爭。成為一個歷史人物,對他的理解和評價漸漸趨于客觀。去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念馳先生所編的《章太炎生平和學術》一書的擴充版,精選了章太炎的友朋、弟子、門生悼念和回憶他的篇章,以及一個世紀以來研究章太炎學術、思想的正面評價的論文。太炎的學術十分寬泛,每個領域都必須有學養(yǎng)深厚的專家來闡釋,業(yè)外之人才能在這個領域中有所收獲。在這部論文集里,章太炎與魯迅的關系有了全面的闡釋,不再僅僅根據魯迅雜文中的只言片語,他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和醫(yī)學上的多方面成就,都有了更為客觀和比較深入的闡釋,他思想發(fā)展的脈絡也得到了較好的梳理……參考了《章太炎生平與學術》中的論證,我們開始細細閱讀太炎語言文字學之外的那些文章,諸如《菿漢微言》《齊物論釋》《俱分進化論》等,這些文章雖然文句艱深、內涵廣博,需要補充很多其他的知識,可是一旦讀懂,讓我們對太炎的人格和思想,有著無限的欽敬和佩服。從這里,我們走近了多角度的、比較真實的章太炎,也走近了他所處的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
  北師大的漢語言文字專業(yè),具有章黃之學的直接師承。堅守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并將其引進現代,是我們這個學科不變的宗旨;培養(yǎng)繼承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人才,是我們的師輩交代給我們的任務。在學科的建設中,太炎的思想和學術就是我們的精神支柱。西方結構主義語言學對中國語言文字學的科學化有過積極的影響,但是在發(fā)展到極端以后,他們追求純形式、把語言當成一種沒有思想的數理符號,逐漸遠離了語言的事實。章黃之學卻是要堅持語言文字學的人文性,堅信它在民族振興中的價值,堅持這門學問對歷史傳承和文化自信所起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章黃國學和“小學”在半個世紀內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正確評價,負面的甚至歪曲的宣傳也曾十分盛行,信守師承必須對前人指出的學術道路有足夠的認識。陸宗達先生曾在訓詁學被否定的時候連續(xù)寫出《談談訓詁學》《訓詁淺談》和《訓詁簡論》,與當時的時潮和一些權威的論說是背逆的。只有從根本上對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有深入的認識,確立繼承章黃之學并從這里走向現代這條道路的正確,才能不怕冷落甚至不畏嘲諷、打擊,堅持為振興民族文化腳踏實地前行。學習章太炎,走近章太炎,是我們保持自己學科特色的必要和必須。太炎的思想精博并具有嚴密的系統(tǒng),值得我們終身學習。因此,我們也必然是《章太炎全集》忠實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