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屬區(qū)到教學區(qū),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張博教授往來家與單位之間的身影:雙肩包,衣著樸素,腳步不疾不徐;遇見時總會打個招呼,看到她親切的笑容,聽到她爽朗的聲音。去年年底,張博教授光榮地當選為海淀區(qū)第十六屆人大代表,她還曾在對外漢語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要研究基地)擔任主任多年,目前兼任《世界漢語研究》主編、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但她低調而知性、溫和而嚴謹?shù)膶W者氣質始終不變,在學生們心中,她也始終是那個學業(yè)上要求嚴格,生活中有著慈母般關愛的張老師。
與張博教授的對話先從“人大代表”開始。
盡心盡力心系選民利益
記者:您之前一直都低調地從事著科研教學工作,此次成為人大代表,對于這一角色的轉變,您是不是有個接受和適應的過程?
張博:當人大代表,是我完全沒料到的事。我是那種比較專注于自己本職工作的人,多年來一直傾心于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做人民代表,對我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考驗。但是不管有多難,我都得努力學會承擔“人民代表”這個角色,不能辜負大家的信任,這是我最初的想法。
這兩三個月以來,通過參加會議,向老代表取經(jīng)學習,受到了很多教育。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北語上一屆的代表梁太富老師的熱心幫助。去年11月24日,我得到當選人大代表的通知時,正要去日本參加學術活動,回來后還沒顧上去拜訪梁老師,12月1日就收到梁老師的短信。梁老師當時正在治療膝關節(jié)損傷,每周有二十多節(jié)課,在這種情況下,他還主動抽出時間,跟我分享當人大代表的經(jīng)驗,介紹人大代表的工作模式,指導我怎么走訪選民,怎么處理選民的訴求,怎么寫建議案,把他寫的建議案都發(fā)給我參考,還約我什么時候一起去社區(qū)走訪退休職工。一位已經(jīng)卸任的代表,還這樣心系選民,這樣無私地幫助新代表,令我非常感激和崇敬。那一刻,“人大代表”這個概念突然變得具體可感,我開始明白自己應當怎么做了。
記者:聽說您前不久已經(jīng)參加了人大代表工作會議,在會上您有哪些收獲和觸動?
張博:我當選人大代表后,已經(jīng)參加了4次會議,最長的一次會四天半時間,就是去年年底召開的海淀區(qū)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這次會使我增長了很多見識,受到很多啟發(fā),要說最大的收獲和觸動,還是來自于那些以服務社會、改善民生為己任的代表們。
我所在的第四聯(lián)組,大部分代表都是高校、科研機構、大公司或街道居委會的負責人,可以說都是“日理萬機”的大忙人,可對當人大代表,都那么恪盡職守。每次討論時,代表們總是爭先恐后地發(fā)言。有關海淀區(qū)政治經(jīng)濟、科技創(chuàng)新、市政工程、養(yǎng)老就醫(yī)、基礎教育、環(huán)境衛(wèi)生、公共文化的種種見解,無不體現(xiàn)出他們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的深入調查和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他為了證明某段高速公路進出口設計不合理,提出改進建議,多次實地調查統(tǒng)計單位時間內(nèi)進出車輛的數(shù)量。從這些代表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擔當,什么是奉獻,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記者:履職以后,您打算如何行使人大代表的職責?身邊的師生是否已經(jīng)開始向您反映問題或提出建議了?您是怎樣回應的?
張博:關于如何履職,我給自己定了兩個原則:一是要立足本選區(qū)的特點,更多地了解我校廣大教師、學生、職工的意愿和社情民意;二是要像對待教學和科研那樣嚴謹認真地對待人大代表的工作,幫助本選區(qū)的老師同學和社區(qū)群眾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的確已經(jīng)有幾位老師向我反映問題了,我的態(tài)度是有求必應,但總的感覺是還不摸門徑,得到的更多是經(jīng)驗教訓。較深的體會有兩點:一是面對選民的訴求一定要先做調查,這樣才能正確判斷其所提要求是否合理;二是要弄清楚反映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比如,早在選舉人大代表期間,就有老師跟我說,晚上操場黑燈瞎火的,不方便鍛煉,你當上人大代表后,要幫助我們呼吁在操場安個燈。去年年底又有幾名女生希望我反映這件事。我上網(wǎng)查了一下,發(fā)現(xiàn)不少高校很重視提供操場晚間照明,去年6月南開大學就有一篇報道,說南開兩個校區(qū)都實現(xiàn)了室外體育場燈光全覆蓋。我想,北語作為一所國際化大學,更應當為熱愛健身的中外師生提供便利,于是,我就寫了一份建議書,輾轉找了幾個部門的負責人,最后得到校辦黃益方主任的重視和支持,目前這件事已列入學校這學期的修繕計劃。
追求卓越堅守學術陣地
記者:您在繁忙的科研、教學工作之余,還擔任著《世界漢語教學》的主編,這項工作是否能讓您站在學術前沿,了解到最新的學術動態(tài)?與期刊作者的互動給您帶來了什么?
張博:一個合格的主編、一本成熟的學術期刊應該關注學術前沿,追蹤學術前沿,具有明察學術前沿的視野,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本領域的前沿研究。從我的體會來說,當編輯確實比較方便了解最新學術動態(tài),這是由期刊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時效性決定的。
與期刊作者的互動讓我體會最深的一點是,他們的論文都凝聚著太多心血,我們必須認真對待。記得有一位本校作者投稿后曾提著一個大包來辦公室找我,包里全是英文書和復印件,這些英文資料基本上都被他翻看破了,上面密密麻麻的滿是標記和批注。他詳細地跟我講了論文研究的問題,以往研究的不足,他的研究有什么創(chuàng)新,等等,他那種執(zhí)著、那些付出令我深受震撼。面對這樣的作者,你會覺得自己能為他們做點事情,是非常榮耀非常有價值的。
記者:在2016年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中,《世界漢語教學》的復合影響因子位列漢語類期刊第一。您作為主編,對來稿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和獨到的眼光嗎?
張博:學術期刊怎樣遴選出優(yōu)質稿件,最根本的是要靠這個期刊的辦刊信念和運作機制。在我做主編的這些年,我和編輯部的老師有一個共同的信念———《世界漢語教學》應當成為國際范圍內(nèi)漢語第二語言教學領域最具學術影響力的期刊。為了堅守這一信念,我們確立了“遵循學術規(guī)范,完善學術評價,堅守學術良知,秉持學術公正”的審稿原則,嚴格實行“初審-外審-復審-終審”的審稿程序,每一篇稿件的初審結果、送審哪幾位專家以及修改稿的復審都要經(jīng)過編輯部審稿會討論,集體決定。當然,作為主編,我可能會比較多地關注《世漢》發(fā)表的論文對學術界重大研究方向上的引領作用,關注論文在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的創(chuàng)新動向和意義,關注論文對本領域研究重點、熱點和難點的推進,在這種情況下,我會跟大家交換意見,經(jīng)過討論形成共識,按照會議決議來錄用稿件,從來沒有擅自錄用任何稿件。
《世漢》能有今天的學術聲譽,是編輯部幾代人努力的結果。我要特別感謝老主編趙金銘教授和前英文編輯魯健驥教授,感謝先后與我在編輯部共事的幾位編輯,我們共事多年,意氣相投、精誠團結,合作得非常默契愉快。
慢功遠利傳承治學精神
記者:在您的求學過程中,哪些事、哪些人是促成您走上學術之路的關鍵點?比如您的導師,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劉又辛先生等,他們在治學、做人方面對您影響最大的是什么?
張博:我在讀大學本科時,對語言學并沒有什么感覺,喜歡的是先秦文學;大學畢業(yè)后留校工作,我想教先秦文學,可系黨總支書記非要讓我去教現(xiàn)代漢語語音,理由是我的普通話比較標準。在我教了一年多現(xiàn)代漢語語音后,蒙語言教研室主任劉世俊先生提攜,讓我做他的古代漢語課助教,培養(yǎng)我教古代漢語課。這樣的專業(yè)調整,促使我決定考研,報考了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的漢語史專業(yè),有幸成為劉又辛先生的弟子。
劉先生在學術上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不能急功近利。先生不主張我們著急寫文章,經(jīng)常說漢語史專業(yè)的研究生,三年時間太短,要沉下心來讀書,打基礎。他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來日方長”。劉先生既重學養(yǎng),又重識見,力求深入探討語言發(fā)展及學術沿革,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建構和創(chuàng)新。先生這種治學風格以及對我們的學術訓練,很容易讓我們沉浸于學術之中,不知不覺地我就對漢語同族詞等問題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發(fā)現(xiàn)語言學才是自己的真愛。在做人方面,劉先生對我影響最大的是與人為善,平和寬容。先生對社會總是看到進步的方面,對人總是看優(yōu)點,對學生唯有鼓勵引導。這種品德修為是我一直努力仿效而又難以企及的。
記者:是否可以給眾多語言學方向的研究生提供一些寫作科研論文的建議?
張博:寫論文絕沒有捷徑可走,誰也不是天生的文章家,一定要帶著問題持之以恒地鉆研,才有可能寫出高水平的科研論文?!妒澜鐫h語教學》編輯部曾于2015年9月20日舉辦過一次期刊論文寫作講習班,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中國語文》主編劉丹青先生主講“期刊論文的選題與創(chuàng)新”。在演講中,劉先生以人體部位為喻,指明期刊論文幾個關鍵要素的特質,他說,取材猶如血肉,方法猶如骨架,論證猶如神經(jīng),組織猶如血脈,行文猶如顏值,而選題最重要,猶如人的生命、靈魂或首腦。他高度概括了期刊對論文幾個關鍵要素的要求:選題要“新”、取材要“實”、方法要“高”、論證要“密”、組織要“清”、行文要“平”。這場演講極為精彩精辟,相信對大家寫科研論文很有啟發(fā)。
以前我的有些學生不僅不會寫論文,連語言表達都成問題。我給這類學生制訂了一種特別的訓練方法,讓他們讀經(jīng)典論文時要連讀三遍。第一遍側重意思,弄明白文章研究的問題、觀點和結論等;第二遍側重論證方法或論證的邏輯,看文章是怎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展開論證的;第三遍要大聲朗讀,增強學術語言的語感。這樣的訓練方法挺奏效,學生也能明顯感到自己的進步。這也算一條建議吧??傊?,文無定法,要多讀常練,慢功遠利,厚積薄發(fā)。
張博教授的談話,給人感覺如春風拂面,深水靜流。盡管她總是那么謙虛低調,也從沒想過成為人大代表,她自然散發(fā)的人格魅力卻贏得了選民的信任,成為肩負這一歷史使命的最佳人選。這正應了那句古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期待張博教授對這一新的人生角色做出她無愧于心、無愧于人民的詮釋。 (本報記者 咸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