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我能讀到《管風琴看聽讀》這本書,一大半要歸功于網絡。
兩年前,有一天等人時拿本剛買的《萬象》雜志打發(fā)時間,翻到《鋼琴節(jié)花絮》一篇,忽然有個句子讓我眼前一亮:“……裝飾音是如此重要,它要輕輕飄浮,落得穩(wěn)妥,要纏綿并且清脆,要跟前后文自圓其說而不突?!币蛟袛?shù)年琴童母親的經歷,多少知道達到這境界需要多么長久艱苦的訓練。而且,關于裝飾音,那些和女兒一起反復地聆聽、唱譜、練習,跟一首曲子纏斗幾個月時朦朦朧朧的感覺,作者竟寫得那么準確那么美。接著讀下去,仍然是對鋼琴節(jié)上各位演奏家的描寫,每個人的個性和演奏風格都躍然紙上??梢钥隙?,沒有演奏經驗的人絕無法在音樂技術的層面描述得如此細致入微,而一個演奏家同時寫得一手好文章,這樣的人如果不是比大熊貓更稀少,至少也是庶幾近之。趕緊翻回上一頁細看,標題下是馬慧元這個陌生的名字。
倒退個十來年,新發(fā)現(xiàn)一個心儀的作家,想知道她出過書嗎?哪里能買到?根本無從入手。然而網絡時代就不同了,上網奔赴網上書店,鍵入馬慧元三個字搜索,一秒鐘后就有兩本書列出來:《北方人的巴赫》和《管風琴手記》,立刻迫不及待地下了訂單。其中《管風琴手記》前的作者介紹是這樣寫的:“馬慧元,作家,赴美留學生,從事計算機網絡研究。長期為《愛樂》、《萬象》、《音樂愛好者》、《南方都市報》等報刊雜志撰寫專欄;熱愛音樂,愛到無限,彈奏鋼琴十余年,最擅長的、最鐘愛的還是管風琴,曾從師學習數(shù)年。她敏銳的心智對音樂,特別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巴赫的管風琴曲,有著獨特深切的體驗?!?br> 更大的驚喜還在一年后,讀過這兩本書后循例把它們加入我在豆瓣的“我讀過”書單,有一天上豆瓣時忽然發(fā)現(xiàn),我的主頁上豆瓣給我推薦的書目里有一本《管風琴看聽讀》,點進去一看,原來馬慧元又出新書了———來自服務器和程序的體貼入微,有時候實在比來自于人的更加靠譜。
買了《管風琴看聽讀》后,有陣子每天在電腦前讀一兩篇,同時把文中提到的曲目上網搜音頻來聽,可喜大部分都能搜到。黑膠唱片和發(fā)燒CD雖好,卻沒這么手到擒來。在相關的背景音樂下讀那些靈動優(yōu)美的詞句,對音樂和文字的理解都能更加深切。有時,作為音樂門外漢,還必須去搜一下“賦格”、“康塔塔”等詞條來學習一下其準確定義。且聽且讀中仍有揮之不去的遺憾:如果對音樂再知道得多一點,應該會更準確地理解這錦繡文字所表達的內涵吧。
后來在豆瓣上發(fā)現(xiàn)馬慧元的主頁并加了關注。由此常常可以第一時間看到她的一些隨筆,大部分文字寫的仍是音樂,而她網絡上的ID,就叫做“管風琴”。
管風琴是樂器中的古董,我卻是通過網絡這個最現(xiàn)代化的手段對其從幾乎一無所知到初有了解。對于音樂,我頂破天也就算個愛好者,大概一輩子也沒辦法用自己的手指彈出一個及格的裝飾音來。作者所鐘愛和描寫的管風琴,它的聲音和旋律常常是書中所言需要“用耐心收獲理解”的。在反復的閱讀和聆聽中,有些時候,耳機中傳來的聲音忽然會讓人有瞬間的悸動和熱血沸騰。還是作者的表達最為生動:“在音樂激發(fā)的幻覺中,世界奇跡般地伸展開來,生命里的謙卑和驕傲都展示了真實的面孔,種種堅執(zhí)、順服和虛懷若谷,也在世上紛紛各就各位。這些時刻是上帝送給大家多么美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