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八聲甘州”:不朽的憂愁





  柳永是以一個性情恣肆、善為俗艷之詞的詩人形象而聞名于世的。他驕矜多情,耽溺風流,淺斟低唱。名落孫山時,他說“何須論得喪”,自信“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沉醉風塵時,他寫“算等閑、酬一笑,便千金慵覷”,讓煙花女子也有了光明、高潔的內心;情愁正濃時,他嘆“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排解“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繾綣春思。很多人因此說柳詞鄙俗,格調不高,跳不脫秦樓楚館、曉風殘月。但柳永卻有一首作品,其色冷而郁,味悲而遠,格高而幽,語淺情深,氣魄蔚然。它就是《八聲甘州》。
  蘇軾喜歡這首《八聲甘州》。他尤其欣賞此詞開篇:“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遍_場的“瀟瀟暮雨”,不是“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中的那場雨,也并非“瀟瀟暮雨,梨花寒食”中的那場雨。它灑落深秋,迷綸天地,令世間茫茫一色。它洗去了夏日的熱烈和色彩,也讓寒意一點點沁進人的心靈。隨后“漸”字悄然出現,領出“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短短聯(lián)句,宛如“蒙太奇”式的剪接,層層渲染,層層進逼,寫徹了荒涼肅殺的悲秋之氣。而這一切,竟全部是在全詞第一字“對”中完成的:一位寒秋羈旅人,與雨中江天、霜冷長河默然相對。他望極天涯,也只有無垠的秋哀秋恨———何等凄涼、又何等孤寂蒼茫的境界!無怪蘇軾賞會此詞時會說“不減唐人高處”!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币磺猩鷼舛荚诘蛲觯磺猩识际チ缩r活。眼望著“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世界,詞人情寓其中,思緒也轉向深刻。人世豈不如草木般短暫?春與夏的生活,在秋的存在之前有何意義?能夠永恒的只有東逝的江水,它流經一切時代,流經無數個春去秋回。它沉默地表達著短暫與永恒之間、令人們思索千古的宇宙人生哲理?!盎罘至挚偪?,死法種種樣樣,都沒什么大不了的。剩下來的唯獨沙漠,真正活著的只有沙漠?!贝迳洗簶湓绱藢懙?。然而千年之前,已經有人做過同樣的思考,便有人嗒然若喪、為生活的稚弱和永恒的無情黯然神傷。柳永心中之塊壘,無疑要令后人久久鉤沉、唏噓。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詞人在上闋的所見所感,終于催發(fā)出下闋“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的觸痛。他也有對自己的懷疑:“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多年來的漂泊,究竟為何這般煎熬自己?曾經游學汴梁,寫下“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的少年,終于體會到“青春都一晌”的背后,無非是迷途與苦痛?!班狄蜓?,久作天涯客。”江湖遠行,頤顏盡是風霜色,回望舊鄉(xiāng),該是怎樣的百感交集?
  詞的最后,柳永終究留下了多情的一筆。懷鄉(xiāng)之時,他卻想到了一位紅粉佳人。她莫非也正倚欄極目,苦盼著游子的歸期?她會不會常常將窗外的過客,錯以為是歸人的身影?“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這已不再是眼之“望”,而是心靈之“望”;不再是肉眼的“眺望”,而是刻骨銘心的“盼望”。但這用以結篇的“愁”,不是想象中的閨怨之愁,而是自己真真切切、無從排遣的憂愁。不愿登高,卻仍身倚闌干,悵對江山———高處不勝寒啊。羈旅之苦,歲寒之凄,懷鄉(xiāng)之思,令即便是對佳人的幻想,也要以“愁”字作結!這憂愁寬闊浩瀚,不可斷絕……《八聲甘州》的弦音,就消逝在這無垠的憂郁里。這無疑是一首抒情盡致、格調悲高的絕唱。柳永也嘆息:“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仿佛對命運作出了預言。人們將他的詞作視作鄙俗,士大夫警惕柳詞“流毒”于房檐下,君王更是一句“何要浮名?且填詞去”,將他逐出廟堂。“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钡拇_是世人對柳永的最高贊譽。但這些詞句的背后,浸沒了多少遺憾、多少憂傷、多少筆底的顫抖,人們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這位天才詩人在《八聲甘州》里傾注的,注定是一種不朽的憂愁。(文學院2015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