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殷創(chuàng)始,觀此勝于讀古書。一片甲骨驚世界,蕞爾一邑震寰宇。
一百多年前的世紀之交,甲骨文驚現(xiàn)于世,轟動中外學術界。100多年后的今天,甲骨文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再次“驚”了天下。喜訊傳來,國人歡欣鼓舞。甲骨文是我國現(xiàn)有最早的有一定體系并有較嚴密規(guī)律的文字,也是安陽殷墟最重要的歷史文物之一。在殷墟甲骨發(fā)掘和甲骨文研究中,浸透著一代代河大人的心血和汗水。
篳路藍縷,殷墟坑里艱辛發(fā)掘河南大學的甲骨文和古文字研究,長期是河南文明研究的重要支撐方向之一,而在世人矚目的殷墟發(fā)掘中,我校師生是最早的參與者。
被學界稱為“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賓(彥堂),是我國現(xiàn)代甲骨學與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1928年到安陽后,他首次策劃和實施了對殷墟的科學發(fā)掘,被譽為“殷墟發(fā)掘第一人”,主持或參加了一次次震驚中外的殷墟發(fā)掘,對甲骨學的科學研究具有劃時代貢獻。
自1931年起,河南大學教授朱芳圃、張邃青、馬非百,學生尹達、石璋如、許敬參、許同國、馮進賢等多次參加殷墟考古。其中,石璋如、尹達、許敬參三人與北大七位參與殷墟發(fā)掘的學生,被業(yè)界稱為“殷墟發(fā)掘十君子”。
1936年,在董作賓帶領下,石璋如等十余人對殷墟進行第13次發(fā)掘,這次共挖了127個洞。在第127個洞邊,石璋如看到有一個大泥塊,就用腳去踹,竟然有驚天發(fā)現(xiàn):泥塊下一個洞,洞里藏有17295片甲骨。這是到目前為止一次性發(fā)掘出甲骨最多的考古活動,從此“殷墟甲骨,甲于天下?!?br> 后來,這些師生都成為著名的甲骨文研究學者。朱芳圃率先提出“甲骨學”這一學術概念;尹達、石璋如則分別引領大陸和臺灣考古事業(yè)半個多世紀:尹達主持的《甲骨文合集》,被稱作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上最大的一項成就”;石璋如參加了12次殷墟發(fā)掘,被稱為殷墟發(fā)掘的“活檔案”。
因參與殷墟甲骨發(fā)掘,當年的這些師生贏得了學界尊重,也讓我校贏得了世界關注。
不輟研究,故紙堆中增臻學術自始至終,河南大學的考古發(fā)掘和甲骨研究薪火相傳,未有窮期。
在甲骨文研究中,有位老前輩值得一提,他就是孫海波教授。他長期從事甲骨文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編纂并修訂的《甲骨文編》,至今仍是甲骨文和相關學科研究者的必備參考書。
走進古樸典雅的明倫校區(qū),有一座蘭瓦封檐的盝頂式仿古建筑掩映在綠樹叢中,這座建筑就是河南大學文物館?!肮嗣窭蠋熢谝笮姘l(fā)掘時,撿拾了不少甲骨片。文物館里的甲骨片大部分都是郭人民老師捐贈的,這對于學校后期的甲骨文教學與科研大有裨益。”談起郭人民對于甲骨學研究的貢獻,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玉潔印象深刻,“此外,郭老師還將其他甲骨片捐給了安陽文字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為后期研究殷商文化提供了材料支撐。”
江山代有才人出。鄭慧生自1981年畢業(yè)留校執(zhí)教后,他積極從事甲骨學和中國古代文字研究,先后發(fā)表學術論文80余篇,出版10余部學術專著,在甲骨學商史研究方面獨樹一幟,成為國內研究甲骨學的佼佼者。
“窗外北風呼嘯不休,陰沉沉的天空雨雪夾雜。老先生為了校對一篇稿件,先后兩次打車來到圖書館。上次,我看到先生在方字格稿里畫著一個像龍又像虎的圖像,先生說,那是星象,是天空中的蒼龍。這次,先生查出了書目———《甲骨學商史論叢》……”@荷葉田在博客中詳細描述了鄭慧生退休后仍致力于研究甲骨文的情景。先生雖逝去,文章功千古。他生前撰寫的80余篇學術論文、10余部學術專著至今仍是一座體大量宏的學術寶庫。
在甲骨學研究中,計算機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1987年12月,我校聯(lián)合其他高校,研制成功《計算機甲骨文信息處理系統(tǒng)》,開啟了人類利用電腦處理甲骨文的新紀元,劉坤太、周德民、鄭逢斌、汪國安等多位老師都是參與者。
長期以來,古文字研究淪為殷周史的附庸,始終停留在資料研究階段,而著名古文字學家李瑾將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等構建了科學的研究體系,為古文字學科體系繪制出了一份珍貴藍圖。此外,他如椽巨筆寫歷史,僅《百年甲骨學論著目》收入其甲骨學商史研究方面的論文就多達16篇,《殷周考古論著》包括甲骨學、商史研究、殷周考古等多方面內容,為甲骨學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天地。
文物館內,諸多珍貴的藏品既是文化精神的永恒依托,又是薪火相傳的不竭動力,部分考古學專業(yè)學生正在觀摩研究甲骨片。歷史文化學院院長苗書梅說,他們將繼續(xù)沿著前輩學人開創(chuàng)的研究道路,不斷發(fā)掘自身的學術潛力。
傳承創(chuàng)新,助力“雙一流”建設在振興百年名校的歷史征程中,河南大學始終將古文字學作為特色學科來進行建設。
2009年12月,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建立古漢字研究所。古漢字研究所聯(lián)合河南省老中青古文字學者,對河南的出土古文字和文獻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和研究,并進行新一代研究人員的培養(yǎng)工作。
經(jīng)過八年發(fā)展,古漢字研究所團隊規(guī)模逐漸壯大,現(xiàn)有專兼職研究人員6人,另有師資博士后、研究生等10余人。此外,我校歷史文化學院、文學院還有一些研究古文字的學者,如劉云、袁瑩、張新艷、張勝波、張立東等經(jīng)常參與古漢字所的活動,這在國內的古文字教學領域有如此團隊的高校并不多見。
文字是文明的標志,也是一個民族最顯著的印記。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關于重視“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的講話精神,推動甲骨學研究縱深發(fā)展,2016年9月19日,我校牽頭建設了黃河文明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甲骨學與殷商文明平臺”。
平臺由王蘊智教授牽頭,蘊涵著無窮的延伸性和創(chuàng)造力,對于甲骨文研究來說,是實實在在的一大步。多年來,王蘊智教授以學術事業(yè)上的執(zhí)著和忘我的奉獻精神,在踵繼前賢的未竟事業(yè)而艱辛努力。先后主持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甲骨文詞義系統(tǒng)研究》等5項;主持《甲骨文構形研究》等省部級重要課題10余項,出版《殷商甲骨文研究》等專著6部,發(fā)表《釋甲骨文市字》等學術論文120余篇。
前行者以啟山林,總是能給后繼者以奮斗的動力和路徑。可告慰先賢的是,目前學校甲骨學研究平臺聚集了一批青年學人,有濃厚中國甲骨情緣的韓國學者具隆會,也有愛冷門繼絕學的甲骨學后起之秀門藝、曹建墩、袁俊杰等,還有不少默默無聞、鍥而不舍的探索者。他們甘做“冷板凳”,從早到晚研究不輟,涵育精品,“前輩的遺志,需要后人繼承,更要后人創(chuàng)新?!彼麄兊膽B(tài)度,堅定而又充滿激情。
建校105周年到來之際,我校順利入選“雙一流”,為學校發(fā)展帶來重大歷史機遇。對于學科發(fā)展,學校以“一流學科”為牽引,著力推進三級學科體系建設。在學校2017年召開的學科建設工作會議上,也明確提出要整合考古學,形成生物考古這一新興交叉學科,這必將為甲骨學研究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如果不了解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就很難進行把握?!蓖?,學部委員、著名考古學家王巍加盟我校,組建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在采訪王巍時,他說,“河南大學對黃河文明已經(jīng)進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所以我選擇來到河大工作?!闭劶俺踔耘c愿景,他表示,中心的成立,既能搭建中國古代文明與世界古代文明對話的平臺,又能推動百年河大考古文博專業(yè)的繁榮發(fā)展,最終可以打造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國家高地。其心切切,其情盼盼。
承前啟后,尊新必興。近百年來,為深入探究甲骨這一世界性瑰寶,我校幾代學者前仆后繼,或艱辛挖掘,或收集著錄,或考釋文字,或研究甲骨文蘊藏的古代社會奧秘……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滯。歲月穿行,奮翮乘時,在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利好形勢下,借助學校“雙一流”建設機遇,我校甲骨學研究必將煥發(fā)出更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