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詩詞唱經典 中國正流行


  央視綜合頻道在2018年初就放出開年大戲,原創(chuàng)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jié)目 《經典詠流傳》高居綜藝類收視榜首豆瓣評分9.0,用“和詩以歌”的形式讓傳統(tǒng)經典詩詞與新時代流行元素相結合,再造當下流行和未來經典,開啟了文化節(jié)目2.0時代。《經典詠流傳》注重時代化、時尚化、國際化的表達,深度挖掘詩詞背后的深厚內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解讀思想觀念,為現(xiàn)代文明追本溯源,在“娛樂喧嘩”的年代刮起了一股“人文靜美”之風,在青少年中迅速傳播,加強了民眾尤其是學生在當下對于經典文化的深刻解讀。
  
  “央視氣質”助力“中國式傳播”
  
  自從《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出現(xiàn)之后,文化類的節(jié)目跟風太多,但都沒有在效果上達到之前的高度,《經典詠流傳》則用音樂的方式在創(chuàng)新上另辟蹊徑找到了一個突破點,不得不提的就是這次文化類節(jié)目在傳播因素上找到了觀眾精確的“痛點需求”。
  在節(jié)目的發(fā)布會中,由青年歌手演員王俊凱演唱的《明日歌》預告版一經發(fā)布,便“未播先火”獲得了一眾粉絲和聽眾的迅速圍觀,稱這是“2018年最洗腦正能量神曲”。在經典傳唱人的邀請上,央視做到了“流量小生”和“泰斗大咖”的完美平衡,既沒有忽視粉絲對于節(jié)目傳播的影響力也沒有一味迎合觀眾需求而降低節(jié)目品質?!盎糇鹗俏易钕矚g的歌手,所以才關注到了這個節(jié)目。當霍尊唱起山居秋暝時,這首詩空靈的意境,讓我真的覺得仿佛真的深處松林,抬頭便是月光,腳下便是清泉,而且霍尊獨特的唱腔,不膩,不色,剛好達到中和,聽著十分清新。歌手和詩在氣質上的吻合讓我一下子進入到這個節(jié)目中,一首又一首舍不得離開?!?015級文學院的李方臻這樣說起初識這個節(jié)目的感受。突破歌手身份,邀請各個領域杰出人物來傳唱經典古詩詞和部分近代詩歌又是一大創(chuàng)新之處,從“奧運冠軍”孫楊到“圍棋天才少年”柯潔再到“支教老師”梁俊,他們可能不是唱功最好的歌手但是他們也許是最能詮釋出詩詞內在精神的人選。歷史文化學院2015級的劉婷印象最深的是孫楊唱的《亭亭山上松》,她認為孫楊將《男兒當自強》和《贈從弟》以及他的心聲完美結合,讓她感到孫楊是一個愈挫愈奮的人更加敬佩中國運動員的堅貞和不屈,正所謂“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痹倬褪潜姸嗬纤囆g家、學者的加入,讓整個節(jié)目的多了一份回憶和致敬,74歲臺灣樂壇傳奇陳彼得深情吶喊盛世中國、民謠之父胡德夫演繹《鄉(xiāng)愁》思懷余光中老先生、88歲巫漪麗用蒼老的雙手在鋼琴鍵上靈動飛舞演繹經典愛情 《梁祝》、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搖滾博導”陳涌海與雕塑大家錢紹武對酒高歌《將進酒》……精美視聽的呈現(xiàn),直擊人心的撼動,背后少不了一批用匠心創(chuàng)作的“匠人”?!啊洞簳浴肥俏覀冃W音樂必學的一首歌,也是人人都會唱,人人都記得住的歌曲?!痹诓稍L中,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然熟練的唱起這首學堂歌,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谷建芬老師所創(chuàng)作的《新學堂歌》用純粹清澈的童聲演唱后,更是讓觀眾3次含淚起立致敬,激蕩起了所有人對于兒時學古詩詞的回憶。82歲大師,嘔心瀝血13載,只為讓孩子在經典中成長,什么是信念,什么是付出,正因為有谷建芬這樣的“匠人”,孩子們才會在童年中就種下詩詞的種子,留下詩詞帶來的情懷和感動。
  市場上最活躍的音樂總監(jiān)劉卓老師、現(xiàn)場導播胡京春團隊、來自美國和臺灣的燈光設計師分別進行燈光的設計和執(zhí)行、總導演田梅對節(jié)目方案的反復打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教育部的大力支持……頂尖團隊、行業(yè)精英、文化記憶讓詩詞內涵外延渾然一體,每個元素的調動和運用都有含義,讓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依據自己文化的基礎去暢想、去體會、去感受。詩、歌、舞、樂、聲、光、電無一不顯示出國家平臺的“央視氣質”,讓人不得不贊嘆這場“中國式傳播”視聽盛宴的酣暢淋漓。
  
  文以載道,歌以詠志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边@首由支教老師梁俊和他學生梁越群演唱的《苔》在春節(jié)期間迅速在空間、微博、朋友圈刷屏,袁枚在三百年前創(chuàng)作的這首沉寂的小詩,一個晚上的傳播可能會超過它在三百年傳播的總和。說是鄉(xiāng)村教師梁俊選擇了《苔》不如說是袁枚的《苔》選擇了梁俊。2013年梁俊帶著新婚的妻子來到貴州省石門坎,兩年的鄉(xiāng)村教書時光對他們而言是快樂的,因為認識了一群可愛的孩子們。而對于孩子們來說,遇見梁老師則是一種幸運。除了《苔》梁老師在支教生涯中為孩子們帶來了100多首詩詞其中50首譜成曲,在大山里回響。
  為什么只有二十個字的一首小詩,卻讓我們熱淚盈眶,久久難忘?因為它不光是寫給梁老師和他的學生們它也是寫給你我,寫給綻放在天地之間的,每一個平凡又尊貴的生命,承載著情感的詩詞在演唱中是最直擊心靈獲得共鳴的?!拔易钕矚g的一首歌是《三字經》,王力宏自小在國外長大但他并沒有忘記自己的根,他將現(xiàn)代元素與古典文學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最擅長的方式抒發(fā)著心中的情懷,當時爺爺看完也十分動容。”2017級統(tǒng)計學院的劉宇森分享了他和爺爺一起看節(jié)目的感受。作為《紅樓夢》的忠實粉絲,2017級文學院的單淼說《枉凝眉》是她印象最深刻的一首歌曲,“特別是像陳力老師和余少群共同演唱的《枉凝眉》,不僅再現(xiàn)經典,也體現(xiàn)了‘傳承’這一主題。”其實形式的多樣化離不開本質,傳唱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內容的價值,正是由于詩詞內在生生不息的活力,才推動了傳唱的流行度,其內在的精髓是外在表現(xiàn)形式的一切根本,鑒賞團的設置正是解讀詩詞內在意蘊的最好注解。坐鎮(zhèn)鑒賞團的康震老師深入淺出,為大家科普了很多的詩詞文化知識,不僅讓節(jié)目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意義,也是憑借精準的點評圈粉無數(shù)?!拔覐脑娫~大會被康震老師圈粉,在微博上我們都稱康老師為‘康甜甜’,因為康老師對古詩詞的解讀十分幽默,段子頻出,妙不可言?!?014級文學院王雪瑩談起康老師頗為興奮。還有一些同學是被撒貝寧老師的真性情打動,“撒老師能拋出‘包袱’也能出口成章也會隨著故事紅了眼眶,自然流露,帶動著觀眾身臨其境。恰到好處的主持讓節(jié)目不是曲高和寡、索然無味。”2017級文學院的李娜從主持人的情感引導融入進節(jié)目,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
  龔琳娜、老鑼堅持復興編鐘之樂,騰格爾默默守護著鄂爾多斯沙漠區(qū)母親長眠的2000畝的“騰格爾林”,汪明荃、羅家英戀愛21年經歷癌癥花甲之年終于決定結婚,白茹云用詩詞作為向病魔宣戰(zhàn)的戰(zhàn)斗檄文,著名演員佟瑞欣先生用情景劇演繹出了一百年前的課堂上李叔同先生第一次和學生們一起唱響《送別》的情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用一個“情”字表達對節(jié)目的感受,“我覺得央視越來越找到當今電視節(jié)目最根本的脈絡,就是一個‘情’”。“鄉(xiāng)愁”“愛情”“親情”“惜時”等等這些從古到今一直都是永恒的吟詠的主題,哪怕是新曲譜、新唱法,這些骨子里緩緩流淌的情感在經典傳唱人身上成為了一種載體和符號,詩詞都應該具有普世的情感,只有這些普世的情感能夠穿越時空,被當下的中國人讀懂,讓現(xiàn)代的我們聽不出絲毫的違和感。
  
  詩者天地心,盛世必有歌
  
  “君子以鐘鼓道志,以琴瑟樂心”。當舞臺上仿若竹簡的LED屏幕緩慢落下,經典詩詞慢慢呈現(xiàn),我們跨越時空向經典致敬、向古人致敬。同時,經典傳唱人也在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演繹的不僅是經典詩詞和優(yōu)美旋律,更是自己的人生,每一首歌曲里都在訴說一個故事,談及一段過往,分享一則感悟?!霸娫~男神”康震老師這樣說:“《經典詠流傳》的厚重在于,曲終之時情不了、意不散、神不滅,它們所延綿的精神和風骨,和今天的我們緊密握手,浸潤著我們,指引著我們?!?br>  3月18日,在北京理工大學2018年研究生畢業(yè)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北京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在畢業(yè)典禮上寄語畢業(yè)生:“在《經典詠流傳》中王俊凱在第一期第一個登場,演唱了一首《明日歌》。這枚‘小鮮肉’1999年出生現(xiàn)在正是18歲,就讀北京電影學院,與你們距離不到5公里。對于《明日歌》作者,未來已成為歷史;對于我們,今天是未來的開始!面對這一批‘18歲’的朋友圈,大家是否該有一種壓力感?有一種緊迫感?有一種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奮進感?”詩詞可以育人,可以養(yǎng)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在綜藝節(jié)目的領域這樣十分顯著的迭代,不失為一種好事情。詩詞插上了音樂的翅膀,它會飛向更寬廣更久遠的地方,經典屬于所有的時代,我們用最流行和最易于傳播的方式,讓傳世經典再度叩響當代人的心靈。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不僅在做一檔電視節(jié)目,還在號召、動員和參與一個全民互動傳唱經典的文化行為。
  “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恒久魅力,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人生價值、人生取向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這樣的創(chuàng)新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一定能在青少年中生根、開花、結果?!苯逃矿w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認為,詩詞與流行的結合是一種非常好的國民教育模式。“立足當下,再造流行?!薄拜p賽制,重傳承。跨界融合、跨屏心動”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著名學者季羨林就提出過 “21世紀是中國文化的世紀”,現(xiàn)在的我們也許只是一個開始,但這個開始的結果卻是十分的“不俗”,深耕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打通文學、美學、哲學、史學經脈,也許不僅僅是千百年前的詩詞歌賦在音樂旋律中煥發(fā)新的生命力,而是我們可以用曾經的盛世文化,擁抱今天的文化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