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端午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jié)是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在中國,有一個和端午節(jié)緊緊連在一起的名字。他就是三閭大夫屈原,一個讓無數(shù)中國人敬重的愛國詩人。當我們聞到粽葉的清香,聽到龍舟競渡的鼓角,都會想起他峨冠博帶,在江畔行吟的背影。
  屈原,生活于春秋時期,年輕時他就胸懷遠大抱負,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jù)《史記》記載,他內(nèi) “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yīng)付諸侯”,是掌管內(nèi)政、外交的重臣。但因他力主聯(lián)齊抗秦,侵害了某些官員的利益,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擠和陷害。
  屈原遭饞去職,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寫下了憂國憂民的 《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五月初五,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丟進江里,說是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了。人們見后紛紛效仿。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于是,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