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端午的味道


  又見荷花綻放,澎湃而又富有動力的美不受控制地從池里沖出來,似乎要將過往的一切事物裹挾進茂盛的蓮叢里,再伴上些詩意的雨,端午,就這樣突兀而又自然地闖入生活。
  照例是要有粽子的,也照例紀念屈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人們對屈原總有一種特殊的情結,并非因為這來之不易的端午假期,更多的是對于傳說中英雄的敬仰,年齡越大,似乎對于這位精神已然烙進中華民族文化的老者有了一種更加真實的敬佩,莫說其他,“舍命”這個詞語在時間的推移下變得越來越莊嚴,正是如此,屈原的形象在一年又一年的艾煙朦朧中變得越發(fā)高大起來。
  仍記得小學教科書中所記錄的端午童趣,人手一個熟雞蛋,如羚羊掛角般地在孩子們手中相撞,大概總會有破的一個,而勝利者則“因蛋而榮”,遺憾的是孩提時代的我們也只限于“一看一樂呵”的境界,竟沒有一人敢去嘗試,也自然無法體驗到其中三昧,這就導致書中的孩子們回憶起端午,便是一個個頂大的雞蛋,而我們回憶起來,就能品味品味書中孩子們的樂趣。
  時間它只負責不顧后果地往前跑。
  第20個端午,一切仍是照例,只是現(xiàn)在的我坐在電腦面前,手旁放的是較之以前更加精致的即食粽子和咸蛋罷了。沒錯,20歲那年,竟然從粽子中吃出了一絲少年“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思來,端午的味道大致如此吧,艾香,粽香,蛋香,揉在一起,微弱但又均衡地分布在無法觸及的地方??沙ミ@些呢,每一年的端午味道似乎都不太一樣,隱約中有些舊的流逝,有些新的加入,就如同早就安排好的一樣,不受任何外物的影響,就那樣純粹地改變著,而人們只能選擇接受,去感受這種不多見的被動改變,時間久了,也能從中體會到期待的樂趣。
  上小學時背誦古詩,“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樣的句子總是一遍又一遍的出現(xiàn),那時不理解只覺得過節(jié)就是快樂,芳華暗換,句子沒變,意味確實越來越明白,親人的模樣似乎離得越遠看得越清,在身邊時卻從未仔細打量過。說來幸運,互聯(lián)網(wǎng)的存在似乎將我們和千里外的親人拉近了不少,但無論怎樣,端午思鄉(xiāng)念親的味道擋不住地越來越濃厚,或許是“矯情”作祟,過了端午,一切都仿佛從未出現(xiàn)過一樣,生活也瞬間回歸到忙碌的主干道上,甚至連一絲余韻都沒有留下,而你,踏著深深淺淺的夢行,裹著碧綠的心事,永恒不變的涉水相逢,于端午節(jié)邂逅而牽念。滿嘴的香溢于唇齒相依,盈滿開來。不知不覺,走進了不管是屈原的記憶,抑或是伍子胥悲壯的歷史,有些許期盼驅邪也有些許警示,無不共同燦爛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底蘊。
  告別了一月的梅弄,二月的鐵梗海棠含苞待放了,于是大團大團的櫻花迫不及待爛漫了三月。暮春的落紅寂寞了四月,然而,一抹芳香,縈繞于煙波的江南,徜徉在你我的記憶深處,守望中滑入了夏的荷韻。在經(jīng)年的十字路口,彷徨地張望,不忍心地回首,驀然,相識、相知、珍惜、內(nèi)疚參差不齊。忘不了飄香搖曳的約定,如同用永恒的遙遠跋涉生命的長河。
  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