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扇貝與江珧柱 (二)薛理勇


 ?。ㄉ辖?62期4版)扇貝生長在深海,古代扇貝的產(chǎn)量很少,其價格自然不菲,生活在內(nèi)陸的人對扇貝的了解就更是少得可憐了。
  “海月”是古人稱扇貝的常用名詞,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介部》四十六卷就以“海月”作為扇貝的正名。他還引經(jīng)據(jù)典地講:
  海月,蛤類也。似半月,故名。水沫所化,煮時猶變化為水。
  看來,李時珍對扇貝的了解是很欠缺的。首先,扇貝并不是海水的沫變出來的;其次,扇貝也不見得一煮就變成一泡水;最后,扇貝的基本形狀是一整圓形,而他卻說“海月,蛤類也。似半月,故名?!保蚁?,他也許品嘗過干貝之美味,卻根本沒有見過活的扇貝,才會下了一個完全錯誤的結(jié)論。因此后人在校點《本草綱目》時便加了注解:
  “似半月”,按《文選》郭璞《江賦》注,及《御覽》九四三引《臨海水土物志》,俱言“海月,白色正圓”。《藏器》謂“似半月”,似另指一物。
  當然《本草綱目》還介紹了扇貝一些其他的稱謂———江珧、馬頰、馬甲,說“馬甲、江珧皆以形色名”,即扇貝被叫做江珧、馬甲等,是以其形狀色澤而得名的。
  而許慎《說文解字》中講:
  珧,蜃甲所以飾物也,從玉,兆聲?!抖Y》云:“佩刀,天子玉琫而珧珌?!?br>  “蜃”是古書中講的蛤類動物?!昂J序讟恰笔且环N自然現(xiàn)象,古人誤以為是生活在海里的蛤吐氣而成,于是叫做“海市蜃樓”。貝殼中含大量的珍珠粉,是極佳的裝飾材料,珧就是可以用作裝飾材料的貝殼,扇貝被別稱“江珧”,《正字通·玉部》:
  珧,江珧,形以蚌。殼中肉柱長寸許,似搔頭尖,謂之江珧柱。甲可飾物。
  可知,扇貝的貝殼色澤鮮艷,造型漂亮,是制作工藝和旅游紀念品的上佳原材料。今酒店食剩下的扇貝殼以很低的價格被收購。我想,如果哪一家飯店首創(chuàng)將顧客食后廢棄的扇貝殼刻上紀念或祝福文字,嵌入一個小玻璃盒內(nèi)回贈給顧客,那一定會博得客人的歡心,給飯店帶來聲譽和利益??上?,至今未有一家飯店嘗試過。
  而扇貝被叫做:“馬甲”,此“甲”即“頰”,人們以為扇貝的形狀像馬的面頰而得名的。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初南食貽之十八協(xié)律》中有“章舉馬甲柱,斗以怪自呈”,詩中的“馬甲柱”就是今人講的———干貝。
  又清·馮登府作《湘江靜·江珧柱》中詠:
  翠殼深含泉底露。趁新潮,沙明蠡聚。一杯分瓊,雙卮截角,重疊排水柱。海月憐圓初,腥風上,鱭埼煙渚。
  詩人不僅善用典故,而且對扇貝的生活習性觀察認真仔細。扇貝外套膜邊緣長有眼和短觸須,觸須可以感受水溫和水質(zhì)的變化,當扇貝張開殼時,觸須間于兩殼之間,形成一幕須簾,可以過濾水中的泥沙和雜質(zhì),而扇貝的閉殼肌特別發(fā)達,于是它多了一項其他貝類動物沒有的能耐———游動,閉殼肌用力將雙殼關(guān)閉時,殼內(nèi)的水便呈噴射狀快速排出,推動扇貝前進。一般人無法看到海底的扇貝,如今,人們可以在電視紀錄片《動物世界》里看到扇貝游動時漂亮的姿態(tài)。
  宋代周必大《周愚卿江西美劉棠仲同賦江珧詩牽強奉答》則是這樣唱詠江珧的:
  東海沙田種蛤珧,南烹苦酒濯瓊瑤。
  饌因暫棄常珍變,指為將嘗異味搖。
  珠剖蚌胎那畏鷸,柱呈馬甲更名珧。
  累人口腹我何敢,慚愧三陰喜且謠。
  作者怕人不理解,還為詩加注:“四月江珧自小種,而大,生致行都廣間則臘之,近方稍用酒漬,乃能遠寄。韓文公詩‘章舉馬甲柱,斗以怪自呈?!寸蛞?。《廣韻》亦注:蜃屬,甲可飾物。至玉珧,似蚌殼,中柱美。”
  直到今天,浙江、福建、廣東沿海仍把人工培殖、養(yǎng)殖蛤類均講作“種”,如“種蟶”、“種蚶”等,從這首詩中可以得知,早在宋代,中國沿海已有人工養(yǎng)殖扇貝了。古代交通極為落后,而扇貝離開海水存活期不長,人們就割扇貝的閉殼肌“臘之”———即曬干保存,在周必大的年代,開始出現(xiàn)用“酒漬”保存鮮貝的方法,并可將它運到較遠的城市出售,當然其成本昂貴,價格也是蠻棘手的。今天,身居內(nèi)陸能吃到新鮮的扇貝,這得感謝現(xiàn)代的交通事業(yè)和現(xiàn)代的商業(yè)文明。
  最后還要補充一點,扇貝的外殼大多呈蒲扇形的,但也有呈三角形的,一般三角形的扇貝叫做“帶子”,其肉質(zhì)稍遜,當然價格就低得多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