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紅塵蘊雅致 俗事隱禪意——讀楊旭 《時光不語,靜待花開》


“行到水窮處, 坐看云起時” (王維 《終南別業(yè)》 ) 是禪,“夜靜水寒魚不食, 滿船空載月明歸” (德誠禪師 《船居寓意詩》 ) 是禪, “我路碧空外, 白云無處閑” (匡仁 《示寂偈》 ) 是禪, “不坐看心石, 應隨出定云” (棲白 《尋山僧真勝上人不遇》 ) 是禪……這些描寫禪的妙語無不意境清幽, 空靈別致, 雋永可人, 耐人品味, 然而, 細細品來, 總覺少了那么一點煙火味, 離我們的生活似乎可望而不可即。其實, 在俗世生活中禪無處不在, 青年作家楊旭就從我們的俗世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禪意, 并用清靈的文字呈現(xiàn)了出來。

不管是婚姻還是愛情,認識其本質比談戀愛、結婚本身更重要。因此,婚姻的一地雞毛與否,不是年齡問題,而是對婚姻的認識是否準確、到位問題。當然,被離婚,被一地雞毛也是有的,但是,只要你的心中沒有一地雞毛,那就可以找到一根尺把長的竹竿,將那些偶然飛來的雞毛,扎成一把可以隨時撣落心靈灰塵的雞毛撣子。——《穿越一地雞毛的愛情》

好個 “只要你的心中沒有一地雞毛” , 這樣的感悟看似平淡, 然而, 有幾多人能像慧能法師那樣徹悟: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做不到頓悟也沒關系, 那就不妨漸悟, 像神秀禪師一樣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找到一根尺把長的竹竿, 將那些偶然飛來的雞毛, 扎成一把可以隨時撣落心靈灰塵的雞毛撣子” , 是的, 畢竟我們還是凡人居多,“雞毛” 還是常常會沾身的, 而若能夠把它做成雞毛撣子清掃心靈的蒙塵, 這該是一種多大的智慧?又是怎樣的一種禪境?這正應了清人黃子云在 《野鴻詩的》 中所言: “眼不高, 不能越眾; 氣不充, 不能作勢; 膽不大, 不能馳騁; 心不死, 不能入木。 ” 這便也是作家本人的境界的體現(xiàn)。

春秋一場夢,日月兩盞燈。真實地面對自己,覺悟地看待人生,其實每一條路都不孤獨?!蹲鲆欢潇o靜開放的蓮花》

這就是作家的詩性禪悟:對于生活,甚或磨難,換一種眼光去看,都會是財富。就像海德格爾在《林中路》中所說的那樣:“做一個詩人意味著:在吟詠中去摸索隱去的神的蹤跡。正因為如此,詩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時代里道出神圣?!鼻迦藙⑽踺d在《藝概·詞曲概》中說:“曲之無益于風化,無關勸戒者,君子不為也”。楊旭本人是深諳個中奧妙的,也正是這樣,才使得她的文字“就像陽光,它照耀黑暗,它用自己的燦爛擁抱黑暗,使萬物種種隱蔽的形象變得鮮明起來了”(貝內代托·克羅齊《美學原理》)。想想看,在這個當下幾乎人人說孤獨的時代,這樣的文字真的不異于當頭棒喝,無言中便會照亮有心人的內心。
  “一枚鉆戒”可以成就一個女人的優(yōu)雅、自信、精干,“一件睡袍”可以毀掉一個男人的前程、價值、信念,在我看來,發(fā)酵的結果如何與事情本身全無關系,有關系的只是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因此,角度就是結果?!督嵌扰c結果》
  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說:“藝術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和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論戲劇藝術》)。而楊旭無疑是這樣的,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了不平凡,關鍵是她善于換個角度去思考,從而發(fā)現(xiàn)“角度就是結果”。這樣的發(fā)現(xiàn)“就像陽光,它照耀黑暗,它用自己的燦爛擁抱黑暗,使萬物種種隱蔽的形象變得鮮明起來了”(克羅齊《美學原理》)。楊旭正是渴望通過自己的文字能“看見生活的某些場面,找到其中的聯(lián)系,并且把它們的淵源和隱秘之處探索出來”(梅特林克《青鳥》),從而既啟發(fā)自己,也給他人以指引,所以她還針對那些總是抱怨生活不精彩的人說:
  不精彩的人,即便身處紐約,華衣錦服,只要心靈乏力,視野狹窄,學識有限,一樣無法如霓虹般多彩。因此,放下外執(zhí),回歸內心,增長學智,拓寬視野,你會發(fā)現(xiàn),不是生活不精彩,而是你不精彩?!杜省?/span>
  這樣的文字可謂是直指人心,仿佛秋夜的明月,不覺間就會照亮世人的內心。在楊旭諸多類似的篇什里,讓我們不覺間便感受到她的感悟已經“深深地沁入我們精神的圣殿,那里有靈魂最徹底的隱情和孤獨,幫助我們實現(xiàn)在內心深處揭示人生本質的愿望”(胡安·拉蒙·西門內斯《文學信札》)。還如:
  其實,一生歷往,你會發(fā)覺,地位、權利、金錢,以至于親情、友情、愛情……凡此人生的過往,大多數(shù)人相加后基本相差無幾。因此,試坐世界之外,靜看人間冷暖,你會發(fā)覺,世界原本可以如此美妙! ——《安坐流年過往》
  任何事情只要懂得適時的轉換,痛苦即幸福,煩惱即菩提?!掇D換》
  這樣的文字一如光風霽月,清靈而不失內蘊,質樸而不失情致,看似小情調,實則蘊含著大道理,這其實也就是生活的真諦吧。細觀其書中所有的文章,無不如此:從平凡的生活瑣事進入,不覺間卻帶人走進一個“松月影寒生碧落,石泉聲亂噴潺湲”(冷然《宿九華化成寺》)的境地,讓人身心通透。饒是如此,作家卻絲毫沒有流露出一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而是運用平等對話的方式娓娓道來,如同飽經滄桑的老人看慣了塵世的一切之后,給你慢慢地講述,自然也就拉近了我們與其文字的距離,尤其像這樣的文字:生活雖然俗不可耐,但我有一顆淡雅之心,生活依然可以俗中生雅?!端籽胖g》
  這樣的文字恰如蒼蒼蒹葭上蕩漾的月光般明澈,一讀便似從中引出一條山間的秋溪漫過心靈,充滿著禪意,而又不乏生活情趣,處處給人一陣別有天地的醍醐灌頂之感,讓人讀來不忍釋卷。當然,也許我的解讀并不完全符合作家本人的寫作初衷,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畢竟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正如《維摩詰經》里面所說:“佛用一音說世法,眾生隨處各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