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大學隨想


  差不多與改革開放同齡,像一粒毫不起眼的微塵在世間漂浮了30年。雖四處飄蕩,但基本上呆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偏遠的山村,一個是城里的學校。在似乎極其單純的地方感受著外界復雜的變遷與死水般的停滯。在而立卻未立之年,循著那業(yè)已漸模糊的足跡,回望過去,心中五味雜陳。小時候被師長引誘著、訓斥著、鞭打著走向大學這神秘的“天堂”;長大后終于如愿以償,卻發(fā)現(xiàn)所謂的 “天堂”也不過如此;甚至如今換了位置,戰(zhàn)戰(zhàn)兢兢、惶恐不安地走上了講臺,有欣喜,更有疑惑?;燠E大學許多年,空閑時靜心一細想———大學到底應該什么樣,卻越想越糊涂。
  本以為大學是文人的聚集地,大家一起讀經(jīng)典好書,習琴棋書畫,親梅蘭竹菊四友,求發(fā)明創(chuàng)造,侃家國天下事,孜孜以求,因而“明明德”,“止于至善”。“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焙孟裎娜颂焐蛺蹠?,好讀書。易中天考上大學后,覺得最讓他高興的事是可以天天去學校圖書館看書。而如今許多考上大學的學子,卻覺得最讓他們高興的事是終于可以把書丟一邊而歇一歇了。過去人們覺得,讀一本好書就像和高尚的人談話,因而喜歡書海遨游,從書中去尋找心靈相通的朋友?,F(xiàn)在我們可選擇的很多,卻基本上被“網(wǎng)絡”得一干二凈。網(wǎng)絡本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寶庫,可以用來做很多很多的事,但它卻常常被簡化成鴉片似的玩具和網(wǎng)戀皮條客。在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的時代,在諸多師生都 “暈書”的校園里,神態(tài)懨懨的網(wǎng)民倒是處處可見,可惜鮮見風骨儼然的讀書郎。
  如果說,現(xiàn)在還說“文人”,嫌老土,太迂腐,那么大學起碼應該是知識分子培養(yǎng)的溫床和聚集的樂園吧。但什么是知識分子?咱們現(xiàn)在通常是指受過一定程度的專門教育、具有專業(yè)知識、從事專業(yè)技術工作并具有相應職稱的腦力勞動者。這個命名有很強的政治色彩,源于馬克思對現(xiàn)代社會分工的論述。按照此說,大學師生都是知識分子,我們的大學都較好地完成了培養(yǎng)腦力勞動者的任務。但是這只是對知識分子外在身份的認知,知識分子的內在精神品格是什么呢?古今中外,雖然對此說法不一,但是無論是西方的intelligentsia和intellectual,還是中國古代的士和五四時期的知識階級,都不僅僅是指受過專門訓練,有專業(yè)知識和憑借知識謀生的人。所謂的知識分子更應具有薩義德所說的“邊緣人”的姿態(tài)、獨立自由的品格、批判的精神、社會的良知和對真理的執(zhí)著。魯迅、張志新、錢學森、王小波等人就以自己的言行生動地詮釋了知識分子的這種精神品格。據(jù)此觀點,大學里真正的知識分子還有多少?007電影中常常將壞人設置為華人,可是現(xiàn)在的大學生在觀看時仍笑逐顏開,樂在其中,再沒有魯迅在日本求學時看殺中國人的幻燈片時的感觸,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批判意識哪里去了?大學對“五四”的紀念,幾乎成了“忘卻的紀念”,大部分沉默,有的也搞點活動、走走過場,但此時老師關心的是假日和慰問金,學生關心的是娛樂和未來的工作,再也難以從中看到“五四”精神的共振,這種氛圍中能存在和造就多少真正的知識分子,實在難以想象。
  大學作為文人的聚集地、知識分子的培養(yǎng)所,尚且有神圣光環(huán)的環(huán)繞;即使它被當成人生的階梯和命運的跳板,也還受尊重。可如今高等教育大眾化、世俗化,老師不再是靈魂的工程師,大多成了匠人,大學一定程度上成了證書批發(fā)部,許多學生畢業(yè)就意味著失業(yè),在光環(huán)消失、跳板折斷,甚至學術失范的時候,大學何為?我們賦予了大學各種各樣的幾乎不可承受之重的功能,但近年來卻有意無意地忘掉了它是一個讀書、思索、交流的場所,它主要責任在開啟人的智慧,而不僅是拿證書和文憑。咱們的溫總理不是“希望同學們經(jīng)常地仰望天空”嗎?實際上,大學奉行實用主義思想,并不能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無為而為有時反而能成就更好的人才。我們不能讓大學變得太功利,任社會的良心為世俗的塵埃所蒙蔽。在網(wǎng)絡時代、讀圖時代,也許經(jīng)典好書才是更營養(yǎng)的心靈雞湯,更好的人生伴侶。當然,我們不能成為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我們不僅要讀好書,更要慎思、明辨、篤行。
  30多年的重建,我們的大學規(guī)模更大了,物質條件更好了,科研項目和教授更多了,與市場經(jīng)濟結合得更緊了,大學里的改革開放步伐似乎更快了,但在實質上我們到底向前走了多遠?哪些方面我們還停留在原地,甚至退步了?曾經(jīng),大學生是令人羨慕的天之驕子,“不愁嫁”;今天的大學生則走進了市場待價而沽,而問津者寥寥。去掉驕子的美譽,恢復常態(tài),說明我們的高等教育確實有了大發(fā)展;但過猶不及,驕子“墮落”成農(nóng)民工卻未免不讓人心寒、失望。如果大學不能讓人更好的成才、提高品味和更幸福地生活,國家不能給有學養(yǎng)的人更好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機會,上學的成本和回報之間的比例嚴重失調,在不尊重知識、機會不均等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對于無權無勢又無錢的百姓子弟來說,上大學確實是一種極其奢侈又浪費的行為。2009年6月,全國84萬名應屆高中畢業(yè)生放棄高考應該算一個警示,其中的深層原因和結果會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