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傷寒解惑論》出版親歷記——紀念李克紹老師《傷寒解惑論》出版四十周年


  《傷寒解惑論》的出版一鳴驚人
《傷寒解惑論》一書是當代國內(nèi)外知名的傷寒學家李克紹老師的代表作。該書于1978年10月剛一出版,即在國內(nèi)外中醫(yī)學界引起巨大反響,紛紛給李克紹老師,或出版社,或?qū)W報編輯部寫信,發(fā)表評論,高度評價該書的學術價值。后來《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1980年第一期把各方評論摘要匯集發(fā)表,充分反映出《傷寒解惑論》一經(jīng)出版立即成為當時全國中醫(yī)界矚目的焦點,成為《傷寒論》研究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其中也有我的這樣一段評論:陽谷縣石門宋公社醫(yī)院谷越濤大夫來信,關于傳經(jīng)之“傳”的定義,解釋的準確,科學地揭示了傷寒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像一股清風,吹散了歷史上形成的、彌漫在《傷寒論》上的關于“傳”的種種迷霧。更重要的是,這種見解可能成為近年來新發(fā)展起來的“免疫學說”,提示新的研究方向,可說是原創(chuàng)性見解。后面條分縷析的解析,已經(jīng)使《傷寒論》被歷代注家形而上學的、臆造的注解而凍結(jié)的蓋子開始融化了……
可見,《傷寒解惑論》的出版,震撼了整個中醫(yī)界,傷寒研究者為之歡欣鼓舞,其水平之高,價值之大,可見一斑。
  《傷寒解惑論》成書前的一件事
在李克紹老師撰寫《傷寒解惑論》的中后期,李老師多次給我提出來:“書的最后一部分,我想寫一下傷寒方在當今臨床上的應用。你用經(jīng)方比較多,給我多寫幾個應用經(jīng)方治病的病案?!保ㄒ姟吨腥A中醫(yī)昆侖·李克紹卷》29頁)我聽了很高興,能為老師的書做點力所能及的事,理所當然,也是老師給我的一個難得的機會,能讓我這只小帆船借機駛?cè)肜蠋煹膶W術汪洋大海中。
  后來《傷寒解惑論》出版后,第四部分——“古為今用”,李老師選取了我寫的好幾個病案。本來我給李老師的信上說:“這些病案都是在您的學術思想指導下寫成的,請一定不要寫上我的名字?!?見《中華中醫(yī)昆侖·李克紹卷》第二十九頁)但老師最終還是在每個病案下都注上了我的名字。對老師的這種客觀、求實、求是的精神,我很感動,影響我一生。
  有幸第一個詳閱《傷寒解惑論》的書稿
《傷寒解惑論》書稿寫完后,我到李老師家去。那時,李老師住在原山東中醫(yī)學院老校區(qū)、大伙房西邊的聯(lián)排紅磚瓦房里。李老師的宿舍門前有個自己壘的小茶幾,下面是幾塊紅磚,上面放著一塊長方形的小水泥板,也就半個多平方米吧。每次到李老師那里去,就坐在這小茶幾旁的小馬扎上,向老師匯報近期臨床心得。李老師笑瞇瞇地聽著,不時點點頭,有時插上幾句,反問幾句,評論幾句。我拿著一個用賬本的存根訂成的小本子,有所感時就記幾句。
  有一次我再去時,李老師從屋子里拿著一本稿紙出來,遞給我說:“《傷寒解惑論》書稿我剛寫完,你拿去看看,有什么不對的、錯的地方,你別客氣,都給我指出來。”(見《中華中醫(yī)昆侖·李克紹卷》第二十八頁)
我如獲至寶,這是李老師對我的極大信賴啊!也是我在深層次上向老師學習的難得機會。
  我把書稿包好、放好,唯恐路上出點閃失,這是老師畢生的心血結(jié)晶??!
  書稿看了大部分,因我家剛滿一歲的二娃患病,出版社又催著要書稿,我就把書稿給李老師寄回。
  在拜讀李老師書稿的過程中,我把自己認為需要修改的字句一一寫出,大致20多處吧,附在書稿中一同寄回。不幾天,李老師就給我回信,信上有一段是這樣寫的:“謝謝你對書稿看得如此仔細,連個別錯字都詳為指出。所指出的共有二十四點,大部分都很正確,都已照做。只有幾點,再向你說明一下……其余,全部照收?!?見《中華中醫(yī)昆侖·李克紹卷》第二十九頁)
與出版社關于《傷寒解惑論》書名的爭議
書稿寄回后不幾天,我再次去李老師家里,還是坐在門前那個水泥板小茶幾旁。
  李老師說:“出版社要改書名?!蔽曳磫枺骸盀槭裁??”李老師說:“嫌這個書名不好理解??礃幼优掠绊懗霭婧蟮匿N路吧?!蔽矣謫枺骸俺霭嫔缦敫某墒裁磿??”李老師說:“要改成《傷寒論學習法》。”我一聽,覺得可笑,反駁說:“您寫的這本書,根本就不是談什么傷寒論學習法兒,而是解決了歷史上在傷寒論的研究上,歷代醫(yī)家沒有解決的問題,確實起了發(fā)蒙解惑的作用,我覺得,這書名不能改?!崩罾蠋熉犃?,更加堅定了信心:“對,不能改,就是不給出版,也不能改!”就這樣,《傷寒解惑論》這個書名,就像木板上釘釘子,釘定了。
  《傷寒解惑論》出版后,李老師馬上給我寄了一本。在書的扉頁上,李老師用毛筆給我題字:越濤存閱。
  李克紹老師“胸無半點塵,方可臨床”的教誨,升華了我的辨證思維
1986年4月22日,聊城地區(qū)中醫(yī)學會特邀請李克紹老師到聊城講學,那時我是學會秘書長,負責接送、照顧李老師。會后到我住處,在談到臨床治病時,李老師用毛筆給我題字:“讀破萬卷書,才算學習;胸無半點塵,方可臨床?!?br>  我問李老師:“這個‘塵’是指什么?”
  李老師解釋:“‘塵’,是指各種條條、框框、成見、偏見、不成熟的經(jīng)驗,頭腦里如果被這些‘塵’占據(jù)了,就不能面對千差萬別的具體病人,進行細致入微的辨證論治。帶著這些‘塵’去臨床,你的頭腦就僵化了,就不能獨辟蹊徑,出奇制勝??晌覀兇蠖鄶?shù)醫(yī)生,胸中的‘塵’都比較多,因此,在臨床上是很難搞出名堂的?!?br>  學習李克紹老師講解《傷寒論》的三個境界
1.完整地記下李老師在教室黑板上做的板書——這是最基本的東西——第一境界。
  2.李老師在黑板上做板書的同時,臨場發(fā)揮、靈光閃現(xiàn)的火花、見解、解釋、說明、體會,這些都不見于板書,一講而過,聽者一不留意,從這個耳朵進去,從另一個耳朵就出來了,沒有引起注意,更沒有留下任何記憶和思考。
  但,這是最有價值的東西,是李老師在更高層次上的思維,是解惑《傷寒論》的靈光閃現(xiàn)的火花,稍縱即逝,卻非常珍貴。
  在后來和李老師的接觸中,談到這些見解時,有時李老師自己也忘記了:“是嗎?當時我是這樣講的嗎?”我說:“是,您是這樣講的,我的課堂筆記上在您的板書的旁邊,用紅筆都給您記上了?!崩罾蠋煿笮Γ骸澳懵牭谜孀屑殹!蹦馨牙蠋煱鍟庵v的、解釋的,記下來,理解了,這是學習李老師講的《傷寒論》的第二境界。
  3.如果只停留在第二境界,還不夠,還應當在第一境界、第二境界的根基上連貫起來、綜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理性思考,把李老師的靈動的、活潑的傷寒理論自然而然的應用到看病中,人天合一,醫(yī)病合一,你自然就把病人看透了,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自然就了然于心,選方用藥,如水到渠成。
  在這個境界看病,盡管你沒有像扁鵲那樣,用上池之水沖服長桑君給他的那包神秘藥面,不能隔垣見一方人,但你卻能洞見五臟六腑之癥結(jié)。病機變化,了然胸中,“證”就辨得明確無誤了。
  所以,李克紹老師講解的《傷寒論》,通過第一境界、第二境界條分縷析的詳細解釋,最終教給你的是面對一個具體病人時,如何通過四診所得資料,進行辨證分析的思維方法,這才是最有價值的。光把條文背下來,是不能解決這個層次的問題的。我想,能在這個層次上看病,療效肯定會大有提高。這就是學習李克紹老師講解《傷寒論》的第三境界。
  這第三境界,用李老師給我題字的那句話概括最為恰當,那就是“胸無半點塵,方可臨床”。
  我一直向這個層次、這個境界努力,只可惜,還差得很遠。
  愿和同道們一起,在李克紹老師學術思想的指導下,把《傷寒論》學得好,用得好,用得活,用得有顯效,把祖國醫(yī)藥學這個既具有大量原創(chuàng)思維,又具有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的偉大寶庫,繼承下來,發(fā)揚光大。
  李克紹老師的學術思想影響我家三代人
以《傷寒解惑論》為代表的李克紹老師的學術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我的兩個兒子,兩個兒媳,他們都是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或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本科生、碩士或博士生,有的已成為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和青島大學醫(yī)學院的碩士生導師,大兒子谷萬里今年還被評定為“山東省名中醫(yī)藥專家”。李老師的學術思想還將影響著我的孫輩們,她們已經(jīng)或?qū)⒁诟叩戎嗅t(yī)藥院校里學習中醫(yī)。
  李老師對傷寒論的解釋深刻、精準,經(jīng)得起臨床的檢驗。因而是唯一最正確的見解,絕不可與其他的傷寒研究者,作為一個流派而等同視之,而是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如果連這一點都區(qū)別不清,那就降低了李克紹老師在傷寒學術思想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