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讀 書 的 氛 圍



讀書,誠然是需要一種氛圍的。古代士子讀書,大多是喜歡“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氛圍,如今思來,恐怕更多的是一種溫軟的夢想。試問,有幾人能得此境界?再者,美女當前,鶯聲燕語,不免心旌搖蕩,心猿意馬,又何談讀書?

焚香靜讀,倒是一件極美的事情。 “瑞腦銷金獸” ,不僅適于閨閣佳麗,也適于讀書之人。精美的香具,上好的香料 ;沉香,緩緩地燃燒著,香煙繚繞,香氣氤氳,是一種緩慢的滋潤,是一份細細的浸透 ;仿佛千年的時光,寧靜于一室,匯聚成一汪清碧的閑適, 沉淀為一泓醇厚的溫潤。 此時, 室靜、人雅,讀書人,有福了。張愛玲《沉香屑 ? 第一爐香》: “請您尋出家傳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zhàn)前香港的故事……”其實,何止是聽故事?這樣的一爐香,讀書亦是大好。據(jù)說,豐子愷就極喜歡焚香讀書、寫作,有一陣子,他見了篆香爐就買,他說 : “眼睛看不見篆縷,鼻子聞不到香氣,我的筆就提不起來。 ”

不過,我認為,讀書的氛圍,在很大程度上,是體現(xiàn)在書房的氛圍上。而這一氛圍的形成,第一要素,則在于“書” 。書房內(nèi),書架林立,森列的每一本書,雖厚薄不一,題材各異,但都會形成一個個“磁場” ,這些“磁場” ,不僅散溢出一縷縷書香,還散溢出一份溫存的寧靜,從而給讀書人,帶來一種心靈的安寧。書香、心靈的安寧,自然是一種最好的讀書氛圍了。

當然,書房里,最好還應有一些“擺設(shè)” ,比如,地面上擺放幾盆花草,墻壁上張掛幾幅名人字畫,書架上放置一些文玩等。據(jù)《夜晚的書齋》一書的作者阿爾貝托·曼古埃爾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文人,喜歡在書房中擺放 :樂器或天文儀器,奇形怪狀的石頭或五彩繽紛的貝殼,以及讀書人的保護神——圣哲羅姆的畫像等,目的是使書房,呈現(xiàn)出一種“和諧或多樣化”的情感氛圍。而,這樣的“氛圍” ,恰是與那個時代,多樣紛繁的追求,文化的復興,相一致的。

書桌上, 一定還要安放幾件“清供物” , 清供物,更是應該極具個性化的,絕對地益于個人讀書性情的,看著,叫人心安,心靜,生悠然之思。據(jù)說,著名作家張中行,生前,書桌上常擺的清供物是 :一南瓜,一老玉米。張老,生于農(nóng)村,工作于城市,案頭放一南瓜一老玉米,讀書之余,舉目,即生鄉(xiāng)野之思,到底還是沒有放下那份農(nóng)家情懷。

我之讀書,亦是極講究讀書氛圍,故爾,我的讀書,常在兩處 :白天,在書房讀書 ;晚間,則于臥室就讀。

書房,兩壁圖書,一壁開門,一壁向窗 ; 書桌,即臨窗而放。書架文玩,無古董、瓷器等貴重之物,只擺有: 一只石猴,一組裸體白瓷娃娃,數(shù)個葫蘆。讀書之余,除目光逡巡森列的書籍外,就是觀賞、感受這三組文玩。石猴,取自家鄉(xiāng)的白浪河,是從白浪河的沙灘上撿拾而來的 ;猴,一大一小,大猴抱小猴,形象逼真,看到石猴,就能讓我想到家鄉(xiāng)的白浪河,生鄉(xiāng)思之情。那組裸體瓷娃娃,全身瓷白,純凈如玉,每次觀看,赤子之心,即油然生焉。葫蘆,有數(shù)個,大小不一,其中幾個,是昔年我居鄉(xiāng)下時,親手種植的,觀葫蘆,不僅讓我生鄉(xiāng)野之思,更讓我懷想從前那段鄉(xiāng)村生活的美好。這些文玩,雖是簡單,卻于書房中形成一種安靜、閑逸的氛圍,助我讀書,良多益處。

晚間,臥室就讀,我鐘情的是那份特別濃郁的“家”的氛圍, “親情”的氛圍。夜深人靜,身邊,老妻熟睡微鼾,我于一旁,捧書閱讀,依然沉酣。此情此景,真是溫馨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