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紅果情深寄明湖







  交大亦稱紅果園,位居北京市海淀區(qū)西直門外一個叫上園村(原名頭堆村)的地方。北京交通大學20世紀50年代在此建新校園時,這里還是一片農(nóng)耕地,長有大片的山楂樹,每到秋天,紅果累累,甚是好看。后來交大在這里立新校,建筑也是紅磚灰瓦,綠樹掩映中,總讓人想起建校前的秋天景色,師生們就把交大又稱為紅果園。而紅果園中的明湖又是最讓人難忘的一景。
  早年間,明湖不過是一個蘆葦塘。蘆葦叢中響起悠揚的蛙鼓,樹林中傳來美妙的洞簫。
  20世紀50年代,同學們義務勞動,挖掘出一個人工湖,因為曾經(jīng)放養(yǎng)各種魚苗,俗稱"魚湖"。褲管高卷的師兄師姐們站在泥沼里捕捉黃鱔的剪影猶如洛可可精美的畫頁,舒展在后人繾綣的夢中。80年代,人工湖被重新整修,取“日月為明,光照千秋”之意,定為“明湖”。自那以后,或忙碌或閑游在交大的人們,因為這唯一的水景而多了一份樂水的心境。四季皆如此,年復一年。
  春意闌珊時,明湖如同藏在深閨中的景致,溫柔熏醉萬物。楊柳抽芽時,綠波泛起,顫悠悠羞澀地打著盹兒,享用著綠透了的夢。柳浪鳥語中,飛舞著的是簡單的快樂,跳動著的是青春的音符,播灑著的是浪漫的纏綿。喜歡這里的人,總是心境悠遠,詩情畫意的人,細水長流的人……夏日,微風徐興,明湖中的荷花總是令人矚目,陣陣荷香沁人心脾。于愛知亭中賞荷,時常會聽到臨波的誦讀。恰配上了茅以升老校長的“愛知亭”三字。茅老以自己的勤奮和愛知成就了自己生命的輝煌,更用愛知精神鼓勵后輩的莘莘學子,勇攀高峰。湖中常常會有噴泉開放,有時是直沖云霄的玉柱,有時是噴灑的玉簾,十分動人。
  夏去秋來,多了幾分爽氣和空曠之感。一個春夏的飄逸之后,依然綠中帶黃的纖纖細葉在風中輕舞,韻致不減。與湛藍的湖水,湖邊的亭角、怪石,還有造型獨特的塔形路燈一起,在你每一個不經(jīng)意的回眸中,感染你的多緒的心。既為湖,自然少不了那一尾尾活潑可愛的魚兒們了。幾百條紅色金魚于碧波柔水中翻騰跳躍,相互追逐,相互嬉戲,令人賞心悅目。常常會有學生將自己的食物拿來與魚兒們分而食之,群魚爭食,抑揚頓挫,有聲有色,煞是有趣。
  明湖南岸,玲瓏的白墻根下,晨讀學生的腳步聲和讀書聲打破了這早晨寧靜的氣氛。有的手捧英語美文,有的膝托名著精選,抑揚頓挫,如癡如醉。也許,他們會因為讀到一篇好文章而保持一天的好心情,充滿激情的去做事情,而關懷身邊的每一個人;或者,會因為讀到一篇好文章而有著一整天冷靜的思考,因而不斷總結,不斷更新。歲月流轉,有人來,有人走,卻始終能聽到瑯瑯的讀書聲,印證著青春的步伐,唱響著青春的奮斗。
  冬日里,少不了寒意。湖水結冰后,只有碎葉與湖相伴廝守,縱然清冷,卻很執(zhí)著。再到來年,柳色新綠,湖水化為碧波時,不知又要送走多少的舊人……每逢)后日出,霧藹里的愛知亭披著潔白的輕紗,在陽光的照耀下,美得讓人有點心醉。)與陽光配合得恰到好處,太陽讓愛知亭散發(fā)出無限光芒,而亭子頂上的太陽在朝圣者的眼里或許才是真正無上的神祗。短暫的晴),成就了記憶中的永恒;永恒的“愛知”,才是我們共同的追求。
  有了這如詩的景致,愛上明湖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明湖水始終以一種博大的胸懷,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學子,沒有言語,只是靜靜地在流淌,流淌成一股珍藏終身的記憶。
  舉目交大校園,處處風光旖旎,景色宜人,現(xiàn)代藝術與傳統(tǒng)藝術相交融的各種文化景觀,異彩紛呈,形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校內已經(jīng)建起了三個初具規(guī)模的文化帶--思源春光、園廳湖影和學海神韻。三個文化帶各有主題,彼此交融,共同構成了北京交通大學厚重不失激越、博大不失靈性的校園人文景觀和校園文化體系。
  第一文化帶為思源春光。以南北中軸線為主線,思源樓群為主體,南延至南校門,西至天佑會堂,東至紅果園賓館。該文化帶共有思源樓(科學之光畫廊)、天佑會堂(“世紀之光”浮雕)、詹天佑銅像、思源碑、指路石、毛澤東塑像、世紀之聲鐘樓、積秀園、升旗臺、思源廣場等10處景觀。
  思源樓位于校園中心,坐落于校園中軸位置,貌似一只騰空而起的鯤鵬,思源東樓和思源西樓猶如兩扇張開的翅膀,將主樓凌空托起,高高飛翔。這組樓群體現(xiàn)著建筑學上的一種整體美,如一鳥兩翼,相得益彰。
  思源樓正廳設置六位中外科學家巨幅油畫像,名曰“科學之光”畫廊,包括中國古代著名科學家張衡、祖沖之、宋應星;西方近代著名科學家牛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旨在頌揚科學精神,提高文化品味。
  第二文化帶為園廳湖影。以校園東區(qū)明湖風光為主體,南臨芳華園,東倚圖書館,西望科學會堂,一湖、一園、一館和四廳(會堂內)彼此呼應。明湖是以流光溢彩的水景噴泉為特色的怡情勝境,芳華園是以石刻藝術為特色的文化園林,圖書館前有凸現(xiàn)人文價值的茅以升老校長坐像,科學會堂及四廳是以人像油畫為特色的學術殿堂。該文化帶包括油畫14幅,匾額14塊,碑石10座,珍貴歷史巨照58幅。
  芳華園是以石刻藝術為其特色的文化園林,園中共豎石碑8座,錯落四周,構成一片碑林藝術的勝景。芳華園碑、毛澤東詩詞碑、周恩來寄語碑、板橋詩畫碑、名家題詞碑、“歸”字碑、五校校長植樹紀念碑等景觀,無不是以青春熱情和蓬勃朝氣激勵交大學子奮發(fā)向上。漫步園中,默念碑文,心情激蕩,慷慨之情頓生。
  圖書館以豐富的圖書資源、寬闊的閱覽空間、優(yōu)雅的建筑造型和秀美的周邊環(huán)境吸引著莘莘學子駐足停留,與明湖互為映襯,相得益彰,共同為師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休憩勝地。
  科學會堂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學術殿堂,會堂外正上方刻有鄧小平的手跡“科學會堂”,前廳懸掛一幅“科學的春天”大型油畫,體現(xiàn)出藝術與科技相統(tǒng)一的精神。內設主會堂和鄭振鐸廳、智瑾廳、茅以升廳和院士廳四廳,分別懸掛鄭振鐸校友、莫若愚校友、茅以升老校長和學院各位院士的油畫和照片作品若干。
  第三文化帶為學海神韻。以東西主干路的“知行”校訓碑為中心,西至交大體育館,東經(jīng)奮進雕塑、迎客松及鄭振鐸塑像廣場,南至22號學生公寓文化墻。
  知行校訓碑位于思源主樓后草坪西部,石材為“孔雀綠花崗巖”,與百年古槐并立,用百年古槐見證交大百年歷史,給“知行”校訓增添了濃厚的歷史成熟感。
  校內還塑有毛澤東、詹天佑、鄭振鐸和茅以升的石質、銅制塑像4座。塑像矗立在交大校園中,不僅可以讓學生銘記中國歷史,還可以讓偉人的精神于平靜處閃光,于無聲處震撼。用各自不同的精神內涵指引青年學子為祖國繁榮而學習,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節(jié)選自《漫游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