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來武漢讀大學


  ○陳玉婧
說說我所感知到的家鄉(xiāng)和武漢的風土人情吧。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蘇州人,我早已習慣家鄉(xiāng)的一年四季。蘇州的一切仿佛都是平平淡淡的。五月飄香的粽葉,九月清甜的桂花糕,游船上的小曲兒,帶著藍頭巾賣蘭花的鄰家阿婆,年關或是有大喜事時飯桌上必有的萬三蹄……對于家鄉(xiāng)的記憶就如這些,瑣碎而平淡。蘇州幾乎也沒有什么自然災害,是聞名的魚米之鄉(xiāng),當?shù)厝艘彩终渲剡@一塊“寶地”。
  到過蘇州的人對蘇州有一種靜謐的印象。盡管蘇州的經(jīng)濟也日益發(fā)達,歷史傳承下的安逸卻也不減分毫,這種安逸滲透在每一個蘇州人生活里。甚至我回憶自己家鄉(xiāng)的時候也滿腦子都是它的小橋流水。正如外界所評價的那樣,蘇州人說話是軟糯的,像九月的桂花糕那樣。而身為一個蘇州的“鄉(xiāng)下人”,當我聽到“正宗”的蘇州話時也會覺得過于婉轉(zhuǎn),甚至覺得“扭捏可笑”。但事實上,我早已被這種“軟糯”的文化浸透,觀念和生活方式是對當?shù)匚幕钪苯拥捏w現(xiàn)。
  我曾經(jīng)很羨慕一些比我年長幾歲又很優(yōu)秀的哥哥姐姐,他們或是親戚的孩子,或是爸媽朋友的孩子,甚至只是聽他們的父母在一次聚餐上驕傲地談起,但素未謀面。他們的相似點在于有著還算富足的家庭條件,像活在溫室里那樣、無需為生活操心,同時也有著優(yōu)異的成績,是班里的佼佼者。他們曾是我兒時的“小偶像”,是我讀書的動力。我一直努力著。慢慢的,我在外界眼中仿佛也成了他們那樣的孩子。
  如今他們之中,高考成績比我優(yōu)秀的大有人在,有上了南京大學醫(yī)學院,也有去了上海財經(jīng)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也有不少當年聽說很優(yōu)秀現(xiàn)在只在一個普通一本大學的。但不論高考的成績?nèi)绾?,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在畢業(yè)后也都找到了一份體面的工作,老師,公務員,警察……他們都一如既往地優(yōu)秀了下去,準確的說是在蘇州人的觀念里一如既往地優(yōu)秀下去了。
  傳統(tǒng)的蘇州人,大多不需太過為生活瑣碎操心,他們追求安逸,也喜歡把自己孩子的生活安排妥當。上的大學有高下之分,但是殊途同歸,大家最后會回歸家庭,回歸原本屬于自己的安逸生活。
  那些有了一份體面工作的女孩子,仿佛又該成為我羨慕的對象了,她們通常也擅長收拾自己,工作后很快就會在親戚或者單位同事的介紹下找到一個門當戶對的另一半。然后,按照我們當?shù)氐牧曀?,如果碰巧兩家都是獨生子女,那就合為一家,雙方父母準備好了一套一百多平的房子,一輛價值三十萬的車,“北漂”的煩惱仿佛和他們太遙遠了。而作為一個女孩子,你的收入只用把自己照顧好就可以。他們的父母辛苦一生為的就是給她們這種舒適的生活。確實,從小到大他們是幸福且幸運的。
  曾經(jīng),我也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妥,直到陰差陽錯來到了武漢……這期間有過媽媽的反對,也有過親戚的質(zhì)疑,但是最終他們還是尊重我想出去看一看的意愿,把我從一個安逸之地放飛出去。
  初到武漢給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首義附近的博物館、紀念館,每一處都可寫作一部艱苦卓絕的奮斗史。那些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歷史書上的地名竟然和我這般接近。武漢給人一種滄桑感,處處透著一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不平凡。與從前在家的溫柔和婉的文化氛圍比,荊楚文化氛圍下人們的生活似乎有些疲累。
  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確實,這里的人都風風火火的。喜歡在路邊的一輛小推車上買上一碗熱干面,然后端著邊走邊吃,后來發(fā)現(xiàn),他們不僅能端熱干面,帶湯水的牛肉面牛肉粉也都能走著吃;每次往返于首義和南湖兩地的時候,提早用滴滴叫好了出租車,但是出租車司機總會在提前給你打電話,帶著責備和質(zhì)疑的語氣問:
  “你到了上車點沒?。?!”
  “我到了?!?br>  “那你等著,我馬上過來!”
  若是回答有一絲遲疑或是沒聽清、請他們再說一遍的時候,他們的語氣會顯得更不耐煩,這一度讓我覺得武漢的司機有一點暴躁。
  但僅僅在武漢的這一年里,我竟也學會了邊走邊吃一碗熱干面,甚至這是一種不錯的體驗;我也曾在首義到到南湖的出租車上和司機聊得火熱,盡管上車前一秒還囑咐我的同伴“這個司機叔叔好像有點暴躁”。荊楚的風土文化給人以蒼涼和悲壯之感,但是不缺溫暖的人情,甚至他們就是風風火火的。
  武漢人風風火火,這座城市也不拘于平淡如一。在文化上的包容度上也超出我的想象。拿美食來說,武漢本地的自是不提,四川、重慶的美食火鍋、冒菜在為當?shù)厝藦V為接受,在蘇州就赫赫有名的杭幫菜“外婆家”辦的風生水起,兩廣的美食“煲仔飯”、“螺螄粉”、“蝦餃”、“流沙包”也處處可見。在這個城市,仿佛沒有什么不可能。一點希望,便可以在這里生根發(fā)芽。
  那我的希望呢,把自己的大學四年光陰種在這里,期許著能長成我希望的樣子。我聽著那些已經(jīng)畢業(yè)的優(yōu)秀師兄師姐們回憶著自己奮斗時艱難曲折的故事,如何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精彩,這些給了我不一樣的驚奇和感動。我是否該找找自己的路呢。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蘇州人,我從來不抵觸平淡安逸,卻也從不認定那就是我的路。兩種風格截然不同的文化沖擊下,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更加真實和原本的自己,那個輪廓正愈加清晰。
  將來的路是否要回到原點,去過我那安逸的生活,我不確定。只是在找到答案前,我想四處看看,一直走,不停歇,直到看清最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