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bào)
電子報(bào)

燕都第一仙山 石景山

石景山, 位于石景山區(qū)中部, 今首鋼總公司廠區(qū)內(nèi)。石景山東至五一劇場, 南為首鋼發(fā)電廠, 西瀕永定河, 北鄰石景山熱電廠,海拔183米, 占地面積約25公頃。

石景山名始于明正統(tǒng)年間 歷史上, 石景山名稱眾多, 曾經(jīng)有石經(jīng)山、 濕經(jīng)山、 孟家山、 石徑山、 石井山、 駱駝山之稱。

清趙懷玉 《游西山記》 載: “西巖有殘石經(jīng)數(shù)版嵌崖間, 山名石景, 一名石徑, 因有此經(jīng), 亦名石經(jīng)。 ” 另據(jù)房山云居寺刻于天眷三年 (1140 年) 《佛本菩薩行集經(jīng)》 經(jīng)后題記:“ 《大方廣佛報(bào)恩經(jīng)》 七卷, 此三卷, 共十卷同帙, 馬鞍山 (戒臺寺) 洞里已有鐫, 京西三十里小石經(jīng) (山) 亦有, 是盧溝河?xùn)|垠。 ” 京西三十里、 盧溝河?xùn)|岸的小石經(jīng)山, 即今石景山無疑。至今, 在石景山南天門以北摩崖處尚有 “石經(jīng)山” 三字依稀可辨。

濕經(jīng)山之名源于當(dāng)?shù)卣乒蕚髡f中唐僧西天取經(jīng)類似通天河的經(jīng)歷, 當(dāng)老黿馱著師徒四人游到河中心潛下水去, 千辛萬苦取到的真經(jīng)落入水中, 師徒于晾經(jīng)臺晾經(jīng)的故事。 《金史世宗紀(jì)》 載: “大定二十六年 (1186年) 三月, 尚書省言: 孟家山金口閘下視都城百四十余尺, 恐暴水為害, 請閉之, 從之。 ” 由此可知, 金代名為孟家山。石徑山之名始于元, 可能因 “經(jīng)” 、 “徑” 同音形似而來。石井山之名因在東天門北20米處有古井, 深約120米, 依井旁古槐推斷古井已經(jīng)有300余年歷史。 《天咫偶聞》 載: “石景山, 正臨渾河 (今永定河) 由西而來, 側(cè)面視之, 形如伏駝負(fù)物。 ” 故名駱駝山。

“燕都第一仙山” 一語出自 《重建石景山天主宮碑記》 : “神京之西, 四十里許, 山曰石徑, 又云濕經(jīng), 亦名石景。惟山雄峙一方, 高接云漢, 鐘靈秀之氣, 郁造物之英, 真為燕都之第一仙山也。 ” 據(jù)考, 石景山之名最早見于明 《英宗正統(tǒng)實(shí)錄》 : “正統(tǒng)三年 (1438年) 十二月乙卯, 以葬衛(wèi)恭王遣官祭右 (趙其昌按:疑右為石之誤) 景山之神。 ” 《明史》 載: “衛(wèi)恭王瞻埏, 仁宗第十子。永樂二十二年 (1424年) 封懷慶。幼善病, 宣宗撫愛之, 未就藩。歲時(shí)謁陵, 皆命攝祀, 孝謹(jǐn)好學(xué), 以賢聞, 正統(tǒng)三年薨。妃楊氏殉, 賜謚貞烈。無子, 封除。 ” 由此算來, 石景山之名至今已有570余年歷史了。

石景山古跡眾多 石景山形狀奇特, 東南坡舒緩, 廣植松柏, 滿目蒼翠; 西北崖陡峭, 亂石嵯峨, 怪石嶙峋。石景山是座仙山,山上同時(shí)建有寺廟、 道觀。最早的寺廟金閣寺建于晉唐時(shí)期, 所以舊有 “先有金閣寺, 后有北京城” 之說。

登石景山, 沿大路南行60余米, 路西有區(qū)級文物保護(hù)單位——石景山古井。繼續(xù)前行20余米, 為東天門, 古色古香。由東天門西行, 路南有女兒墻、 古槐和古柏, 路北為碧霞元君廟、 天空寺, 元君殿。

《日下舊聞考》 引 《戴斗夜談》 載: “正德中, 錢寧建碧霞元君廟于石徑山, 窮極壯麗。都人歲以元日往祠, 至四月士女又群集。世宗踐阼之初, 遣給事中御史主事三員往毀之。嘉靖元年 (1522年) 二月, 礱石于廟址之南, 于是建寧李默為文以志毀廟本末。曾幾何時(shí), 而中官董某復(fù)建焉??芍^無忌憚?wù)咭印?” 據(jù)明 《武宗正德實(shí)錄》 正德十二年(1517 年) 五月載: “石徑山寺, 朱寧所營建也, 窮極壯麗, 乃邀上幸焉。 ” 石徑山寺即明正德年間于金閣寺址建造的寺廟, 朱寧就是重建碧霞元君廟的錢寧。錢寧是皇帝近侍太監(jiān), 深得正德帝寵信, 賜皇帝姓, 朱寧、 錢寧實(shí)為一人。

錢寧在正德年間修建的碧霞元君廟和重建的石徑山寺, 《日下舊聞考》 在描述上均用了 “窮極壯麗” 四字, 可見其建筑規(guī)模宏大。世宗在正德十六年 (1521年) 四月登基,翌年正月改元嘉靖, 二月遣給事中御史主事三員, 前往石徑山拆毀碧霞元君廟。今石景山碧霞元君廟為明神宗萬歷年間董常侍 (太監(jiān)) 重修, 遠(yuǎn)不如錢寧在正德年間所建廟宇的氣派與華麗。今存元君殿面闊五間, 殿堂正中須彌座上端坐著 “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左為催生娘娘、 送子娘娘塑像, 右為天花娘娘、 眼光娘娘塑像, 慈眉善目, 惟妙惟肖。元君殿以東為天空寺, 天空寺以南為碧霞元君廟, 僅一進(jìn)院落, 正殿三間, 東西配殿、 客房各兩間。

由元君殿西行30余米, 路南有南天門一座, 形制古樸。向北有碑亭, 亭內(nèi)碑鐫 《重修凈土寺添置田畝碑記》 , 萬歷三十七年 (1609年) 許用賓撰篆并書。附近為回香殿遺址。北崖有石經(jīng) (晾經(jīng)) 臺、 普觀洞、 普安洞、 還源洞、 孔雀洞、 本來洞諸勝。

從孔雀洞上晾經(jīng)臺東行, 可尋覓舊時(shí)登石景山小路達(dá)天主宮遺址。天主宮系在唐玉皇殿舊址上重建。天主宮遺址處存有正殿和東配殿房基, 今豎有一碑, 碑鐫 《重建石景山天主宮碑記》 , 萬歷四十八年 (1620年)許用賓撰篆并書。

由天主宮遺址走大路可至功碑閣。 《宛署雜記》 載: “凈土禪寺, 在石景山。古剎,無考。有元和四年碑文, 年久難辨。 ” 文中提到的元和四年 (819 年) , 是唐憲宗的年號, 其間曾重修廟宇。萬歷三十七年, 太監(jiān)甄進(jìn)與住持共同募捐重修后, 易名為凈土寺。 《日下舊聞考》 載: “山巔有塔。塔下南北為城關(guān), 南門額曰舍利寶塔, 高約四丈余, 四正作方屋如閣, 四隅作圓屋如亭, 內(nèi)皆塑護(hù)塔神像, 蓋即金閣寺塔。 ” 金閣寺塔今已無存?,F(xiàn)有首鋼公司于1993年修建的望京閣迎風(fēng)矗立。緩步登上望京閣, 極目四望: 十里鋼城近在咫尺, 京都樓閣歷歷在目, 西面群山連綿起伏, 永定河故道蜿蜒如帶。

明清皇帝登臨石景山 明清皇帝多次登臨石景山, 觀渾河水勢。明 《武宗正德實(shí)錄》載: “正德十二年 (1517年) 五月, 上微行至石徑山, 經(jīng)玉泉亭數(shù)日乃還。 ” 《帝京景物略》 記載: “萬歷戊子 (1588年) 九月十六日, 駕還自壽宮, 駐蹕功德寺。明日幸石景山觀渾河。上先登板橋, 諸臣翼而趨。中流顧問輔臣:水從何來?申時(shí)行對曰: 從大漠經(jīng)居庸, 下天津, 則朝宗于海矣。上曰: 視此水則黃河可知。故敕河臣亟修堤岸。 ” 清查慎行 《人海記》 云: “石徑山亦有古柏一, 萬歷初, 上過之, 御書靈根古柏四字。 ” 石景山南有 “靈根古柏” 刻石, 至今保存完好。

清圣祖曾駐蹕石景山, 康熙十七年(1678年) 五月, 康熙帝留有御制詩三首:

石景山東望

車書混一業(yè)無窮, 井邑山川今古同。

地鎮(zhèn)崚嶒標(biāo)異秀, 鳳城遙在白云中。

駐蹕石景山

駐蹕荒亭日欲斜, 潺湲石溜滴云霞。

鸞旗飄動連香草, 龍騎驂驔映野花。

巖洞幽深無鳥跡, 峰崖高處有人家。

青山綠水誰能識, 懷古登臨玩物華。

石景山望渾河

石景遙連漢, 渾河似帶流。

滄波日滾滾, 浩淼接皇州。